我喜欢逛台湾的旧货市场,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台湾中部地区最大的旧货市场,自从我发现后,几乎隔三差五去转转。
台湾的旧货市场这些年生意很红火,地摊儿、固定摊儿、临时的、长期的,有一些甚至是远从台北台南赶过来的,形式很像北京的潘家园。
和潘家园不一样的是,台湾旧货市场里的商品大多是生活日用品。商品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货色参差不齐。
大概从有人类易物交易开始,地摊儿就成为一种社会商品流通和社交手段中极有意义的文化现象。一个地区的地摊儿文化最能反映当地的风貌。基于这种想法,在台湾地摊儿中寻找社会的蛛丝马迹,是最便捷的。
距旧货市场不远的路旁,有家不起眼儿的店铺,我常路过时向门里张望,总以为是私家领地,多少有些窥探的心态,终于有一天被门里的主家招呼进去,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家经营古董和普洱荼的店铺。和他熟络起来,就越聊越开心。原来,他在旧货市场里也摆摊儿,这很让我好奇,你家不是有临街的店铺吗?为啥还要摆摊儿呢?
林先生说,现在台湾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挣钱了,坐店不如在旧货市场卖得快,虽然利润小点,但是钱能转起来比什么都好。
我问他,旧货市场里都有哪些东西好卖呢?北京的潘家园一到周末人山人海的,成交量可不小。但绝大多数都是山寨的,一些高仿品可以假乱真。
林先生笑了笑说,那只能说明大陆经济好。台湾早期也是这样,那些年我到大陆去收购古董,生意也不错,要不然哪有今天的家底儿。
我知道他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无奈的说辞,便换了一个话题,问他在旧货市场什么东西好卖。他干脆说,那我就带你到处转转吧。
在旧货市场里转悠时,有个地方人群扎堆儿,我从人缝中看进去,原来是有个壮汉,椎着小工具车临时摆了个摊。他正在吆喝着卖电动工具啥的。在他的演示下,一件类似手枪钻的工具,钻头处安装上几个特制钻头,居然能匪夷所恩地在各种不同材质的物体上,打洞裁剪,什么酒瓶瓷砖鹅卵石,甚至铁板镂花钢板开槽打孔,简直是万能工具。
林先生说,台湾精于制造工具的巧匠很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我抽身出来,一边赞叹一边说,我曾经逛过火车站边的工具一条街,里面地摊儿上的工具十分精美也足够坚固,能在北京的燕莎赛特这样项级商场里上架。而北京类似的小商品批发上买到的工具,用不了俩月就报废了。
林先生也点点头说,台湾人由于受早年日据时代的影响,做工方面绝不敢偷奸耍滑,那样不只是被师傅们骂,东西做出来也没人要。
继续逛到旧货市场中间,有一处堆满书籍的固定摊位。我自然立刻凑了过去,闲看旧书时,惊奇地发现,有大量的文史类旧书在销售。问摊主还有没有,她一边立刻翻找,一边告诉我,还有很多在家没带来。
我几乎将她翻腾出来的文史类旧书都买了下来,林先生看到我这样个买法,不禁感叹,这很像当年我们到大陆搜古董的手法,包场式买走。不过,这些书到你手里,倒真是有了好去处,要不然,这些文化也就没了。
我忽然想到一个词,问林先生,你知道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吗?
他点点头又摇了摇头说,简单说,是不是以革命的名义把文化破坏了呢?
“文革”是大陆曾经的病。我指了指地上捆好的三摞书说,以前大陆的书籍就是这样被无情地从书架上清扫出门,文化从书籍上断层是很可怕的。而古籍善本书籍中,可以弥补后来者的笔误和误解。
这是中华文明的承栽体,两岸都有责任去保护。
林先生点点头帮我把书放到车上,他长长嘘了一口气说,其实文化的没落并不能完全归罪于经济的滑坡,台湾这些年的发展也处于推陈出新的时代。过去那些狂热的头脑,和不加思索式全球采购的负面影响正在发酵,现在看来,保留历史和创新未来,都在较量着并行,一旦经济强劲复苏,台湾仍然会随世界潮流而再起。
林先生告辞时的这段话,深深让我反思,大陆现在缺乏的不正是这样的思考吗?我掂了掂手里可以制作千般材质的工具和三捆旧书,台湾这个时代的社会缩影,仿佛就在我的手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