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中七次提到城镇化,新任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论述城镇化是中国未来最雄厚的内需之所在。在新一任政府的十年任期之内甚至更长远的阶段。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对于目前这一股城镇化热的现象,以及城镇化热中形成的许多关于城镇化发展的误区,应进行充分的、冷静的思考。
许多人认为城镇化战略几乎完胜,新农村建设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不少地方出台政策,充满豪情壮语,认为城镇化就是城市面貌每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就是拆旧楼、建新城;中西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方明显有压力,有些地方开会动员说,城镇化就是现代化,不管农民是主动进城还是被“被上楼”,城镇化率越高越好,城镇化速度越快越好……
这股城镇化热,背景比较复杂。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城镇化成为拉动内需进而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中国城镇化率刚过50%的阶段,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城镇化的既往能量存在惯性,新蓄能量需要不断释放。决策层方面高度重视城镇化,指明了城镇化的方向,汇聚了社会的注意力,客观上将城镇化塑造成为一个焦点、热点。
在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关系上,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的阶段,农村人口还有7亿。历史上同期,英国只有1500万,巴西只有4500万。从理论上说,中国已经进入城镇为主要形态的国家,但中国农业国家、农业社会的特征仍十分明显,城市型中国极其脆弱。新农村建设尽管存在许多问题,但如果遭到不当削弱,这于全局而言仍是十分危险的。
在城镇发展问题上,更多的农民进城,当然需要加强城镇发展,否则城镇就无力承载人口进城安居、乐业。但是城镇化重在“化人”(化农民为市民,即农民市民化),其利益指向是进城农民。有的地方把城郊一些经济型住房拆掉,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赶跑,代之以低密度的花园洋房建设与CBD(中央商务务区)、EBD(中央休闲区)、TBD(中央科技区)……这些根本就无益于农民进城,因而也没有切中城镇化之要害。
如果没有充分的产业发展,农民“被上楼”,进城农民无事可干,则只是将农村的失业现象挪到城里,将乡下的贫困问题挪到楼上。非洲拉美有些国家,城镇率达到70%甚至更高,但城市失业现象、非正规就业现象普遍,这些国家长期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没有实现高度的现代化。
另外,城镇化发展中政府角色,随着城镇化发展,交通、环境、住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管理、城市治理的问题越来越多。城市政府主要的职责是加强基础设施,保障与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提高城市社会的治理能力。在竞争性的市场项目建设方面,主角应是各类企业。城镇化带来的商业机遇,是让他们而不是政府去抓取的。政府的越位,一是挤占了企业的空间,二是必然会导致自身工作没有精力做好。
对城镇化热中出现的种种误区,如何解决?
一要靠对城镇化的实质有个基本的政策界定。城镇化的实质内容就是农民进城定居并从事非农产业。围绕这个实质,中央、地方政府究竟要如何进行任务分解,有何路线图,要有详细说明。否则难以触及与解决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二是要不断进行城镇化公共政策的公开辩论。比如,城镇化过程中,企业家要造城,那是他的私人决策;但政府是否同意规划造城。这是一个公共政策,需要各类讨论、辩论。造城有没有违规占地、带来哪些就业、有没有不公平交易等等,都需要公众参与。这样,政府在其中能做什么、怎么做,就相对清楚了。三是要改革体制机制。为什么不重视农村?为什么政府要搞高楼、广场等形象工程?为什么政府热衷于抓经济而不是抓民生?为什么政府有动力拆迁赶农民上楼?这背后有考核机制、有公共资源配置机制等一系列问题。不从改革入手,城镇化难有实质性的健康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