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改早主动

2013-12-29 00:00:00
中国周刊 2013年4期

3月份的全国“两会”,选出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顺利完成,中国将迎来新的发展节奏。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判断和话题,并非本次“两会”才提出,但在本次“两会”上,有关“改革深水区”的讨论,却引发了比以往更密集的关注。

这些年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应该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一些领域改革受到阻碍进展不彰,以及引发的民众不满情绪和对改革的信心不足,其实都是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表征。

深水区的改革,水激流深,明礁暗滩,沉疴新疾,利益交错,复杂的利益博弈,让每一次的调整,都会引发很大阻力,甚至夭折牺牲都难免。这足以让勇者怯阵,智者头疼。但啃硬骨头涉险滩,部署并切实推行“深水区”改革,也已经到了必须直面的关口,绕不开,躲不了,推不脱,不过也得过了。这是又一个历史的关头。

过去的改革,也曾面临复杂的形势。不过,彼时改革领导者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集纳民众智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并举,先易后难,边缘突破,每个人尤其普通人都是改革的受益者。这样一种增量发展,触动既得利益较少,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最终打破了计划经济的王国,为后来打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物质和民意的基础,也为进一步改革赢得了新的合法性基础。

但是,改革确实陷入了困境。既得利益的出现,本身也是改革的结果。但随之而来的是,改革的红利。从最初的全民共享,到越来越多为一小部分行业、企业和个人所占有,社会大众分享改革红利的机会日渐稀薄,而且格局越来越固化。这种既得利益关系的失衡,导致了改革停滞,难以冲破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困境。

增量改革的效果已边际递减,体制已经很少释放活力给予支持。今天的增量发展,更多仰赖的是技术的进步,那些增量发展的典型如新经济,它们的野蛮生长,更多是在传统管治理念和方法没有跟上时代之变而获得的,是以时间和认识换空间。它们的成果,同样也引发了传统理念和利益的觊觎,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挤压甚至吞噬这种增量成果。如果发生,将是对社会创造力的更大的摧残。

要涉险滩强过深水区,其实我们比过去改革有了更多的资本。最大的资本是民意可恃,民众观念知识视野的提升,和他们对深化改革、解开束缚社会发展绑索的期待,是改革的重要支持。三十年高速发展,也为深水区改革准备了比较好的物质保障,更何况在开放的社会里,有可以学习共享的人类文明成果。这些,都是当年推动改革所不具备的。

深水区的改革,也是一场重构,重塑利益格局,重塑各种社会关系。这一过程,已经再难出现不损害被改革者利益的情况,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并分享改革的成果,这也是对既有的存量既得利益关系的最大挑战。所以,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

利益、观念和体制,原本就是三位一体的。体制依观念而建,利益因体制而得,并因此交互强化。无论是触及利益还是灵魂还是体制的改革,每一场都是攻坚战。

深水区的改革,难免会有暗流涌动。避开险滩急流,降低改革成本,积蓄走向未来社会的力量,必须依靠法治的护航,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谨守边界,把权力关进笼子,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未来之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不必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但一定是早改早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