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亨比盛世终结了450年后,今天的村民们依然延续着古老淡泊的生活方式。
亨比古迹,这块七彩炫目的瑰宝,却连印度人自己都有几百年不知道她的存在,只是近代才从泥土里挖掘出来的,很多遗迹甚至近20多年才出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亨比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0多年过去了,通往亨比的路依然千辛万苦。
自然淳朴的生活
我们最先到达卡那塔克邦的首府班加罗尔,从那里乘坐火车抵达亨比附近的小镇霍斯佩特,然后租车前往。那趟火车在这条线路上独此一家,车厢破败路轨失修,走起来摇摇晃晃,若想一路平安只能自求多福。当我们抵达小镇后,听说这条火车线路刚刚发生撞车事件,100多人死于非命。也正因为探访亨比的去路不易,让它多年来很好地保持了自然原貌。这种天然质朴未加修饰的名胜景点在地球上已经为数不多,就像热闹的娱乐界里敢于素颜面世的女星一样寥若晨星。
让我惊异的另一点是古迹的门票极便宜,主要景点对本国人只要10卢比(合人民币1元),多数地方甚至不要门票。在诺大的山野水流之间,在浑然一色的天地之间,你只管随意游荡,自由呼吸。一些游人在草地上席坐野餐,另一些干脆在山坡上支起帐篷过夜,也许只为了更贴近亨比山水并触摸400多年前维查耶那加尔帝国消逝的脉搏。
阳光照在奔流不息的通巴德拉河上,水中的巨石经历了万年冲刷已变得光滑如玉。这里就像卡纳塔克邦德干高原炎热土地上的绿洲。在这片富饶的绿洲中有香蕉种植园和可可林;调皮的猴子爬上高大的棕榈树玩耍;平静河水淙淙流过山间,河上漂过来几个大笸箩,皮肤黝黑的小男孩用一根竹竿撑船,搭载游客沿河观光。我们每人花了200多卢比,坐在笸箩里来了一次水上漂流。遥望远山如黛,有一种如醉如仙的感觉。
在亨比盛世终结了450年后,今天的村民们依然延续着古老淡泊的生活方式。猴子爬到屋顶嬉戏吵闹,黄牛在乡间小道上漫步,当地人用菠萝、香蕉和发泡的凝乳被配制成可口的饮料;家庭式小饭馆里热情好客的老板娘和女儿们把门前小路打扫得一尘不染;在凉棚下你可以品尝各种当地土制菜肴。印度南部清静生活的幸福画卷便从这里从容展开。
爱上亨比的游客
似乎欧美游客更加欣赏这种异域文化加富有情调的生活。我在一块巨石顶遇到一来自西班牙的姑娘。她正坐在石头上潜心读书,风动、长发动、裙裾动而心不动,看上去安详而惬意。她告诉我来亨比已经7天了,几乎每天都坐在这里阅读,享受着阳光、清风和伟大历史遗迹散发出的思古之情。她在马德里有份工作,但不喜欢城市的拥挤嘈杂,一直想找片远离尘世的净土读书,终于在亨比实现了愿望。她说自己想一直呆下去,就算辞掉工作也没关系。另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退休夫妇不住旅馆,而是把帐篷扎在乱石中,只为了在亨比宁静苍凉的夜看那头上一顶闪闪的星星。与“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人造意境不同,亨比以它古拙、质朴、苍凉和高傲闯进你的眼界,如风卷残云般扫去心中久积的尘蒙,使你在历史与自然中受洗。
我感觉印度人其实是大智慧的,面对如此金贵的旅游资源,面对亨比这座金山,他们从不修饰改造和促其商业化,甚至舍不得修葺一下通往那里的公路和铁路,一任道路艰难而令游人生畏,只把它的美丽奉献给真正的识金者。亨比的原住民满足于原封不动地恪守祖先遗产,生活得很幸福。有时候,改变,未必就是一种进步。
走马观花过神庙和宫殿继续向前,一片残存的地基在眼前兀现,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就是维查耶那加尔帝国的皇宫遗址。当年的战火几乎焚毁了宫殿的主体结构,只剩下偌大的石头基础。走上高台放眼四面的寂静荒凉,谁能想象这里竟是当年国王待客和观赏歌舞的宏大礼堂。在这四方形的大殿地基上,哪里曾经是象牙镶嵌的内室?哪里是流光溢彩的舞厅?国王在哪里接见大臣,又是在哪里寻欢作乐?当往日的旖丽繁华已经烟销云逝,只留下偌大基座默默地祭奠着。
亨比,它曾经是轰轰烈烈喷发的火山,在那个时代留下了美丽盛景;而当时代熔岩渐渐冷却后,它又把那段历史凝固成永远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