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研系列访谈一:学者的视角
编者按:教研室、教研员,这是唯有中国才有的国家基层教育机构和专业人员,当属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曾有教师被问到在教学中有否研读学科课程标准时,教师回答:“我们不用看课标,听教研员的就行。”可见,教研员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真正”的领军者!在我国基础教育急需缩减理想与实践之间差距、提升育人水平和育人质量之际,教研室和教研员该如何创新工作,提升教育一线领军者的作用,关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效。本刊《热点争鸣》栏目将从多方位的视角开展中国教研专题系列访谈,共话创立富有中国特色的优质基础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本期专题刊发三位关注中国教研、引领和服务中国教研的专家学者的专题访谈,供大家学习思考。
《中国教师》:田主任,您好!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历程中,您认为教研室和教研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田慧生:教研体制和教研队伍,从其自身历史来看,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而同步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富有特色,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省陆续建立教研的相关机构,至今有60多年的历程。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各级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大国,特别是在过去受教育人口众多、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而教育规模巨大的情况下,我国能保证相对稳定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我国教育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与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所发挥的特殊的专业指导和服务作用分不开。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研室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传播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培训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在最近10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研队伍作为不可替代的一支专业力量,在支持、引领、服务新课改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够平稳有序、健康持续地发展。
我们称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他们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指导和培训教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而且很多教研员本身就来自一线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群体。所以教研员可谓是最贴近一线、最贴近我们教学改革实践需求的一支专业队伍,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现在我们支持、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专业机构力量多样化,但是这么多年教研室和教研员能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这与他们始终密切地贴近一线、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学校的工作定位是相关的,而且形成了很好的传统。所以,应该对我国教研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其在未来能发挥的作用,抱有乐观的期待。
《中国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多次组织全国教研部门召开工作与学术研讨会议,是否中心已将组织、领导全国教研部门开展基础教育工作纳入中心职责之中?中心将如何推进全国的教研变革与发展?
田慧生:中心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一个单位,一个国家课程教材教学的专业机构,承担的职能是多方面的。例如,服务于国家的课程教材改革、指导基层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研工作,都是我们应尽的职责。现在,我们的课程改革正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一个需要逐步常态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工作的重心在于把课改的目标、精神和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实好。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中心需要与广大教研机构、教研队伍一起,共同合作,全方位地服务课改的使命和需要。
为了抓好这项工作,中心最近也在调整一些工作思路。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与全国教研机构的合作,提升中心在全国教研战线方面的协调、组织和引领作用。2012年11月我们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首届全国教研机构负责人联席工作会议,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亲自到会讲话,对全国教研战线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同时对未来教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这次会议开得非常好,对全国的教研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中心将来可能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团结组织全国的教研部门共同规划好全国教研工作的重要任务、工作基本思路和工作基本布局,形成全国教研工作一盘棋这样的局面,大家共同努力。二是要创造条件,对全国教研系统的骨干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2012年我们结合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实施,对全国地市级教研部门负责人做了全员培训,今后要继续开展一些专项的培训与指导。三是创造一些条件,搭建一些平台,加强教研队伍、教研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全国教研工作进一步形成合力,聚焦在重点教研工作和任务上,更好地为国家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服务工作。我们力争将中心发展为全国教研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中心。
《中国教师》:您在原来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任职副所长多年,管理的是教育科研,现在负责中心的工作,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研工作联系密切了。对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研与科研,可否请您为大家谈谈您对这两者的看法?这两者有何异同呢?
田慧生:科研和教研都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所离不开的专业保障。在基础教育中,科研和教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本任务是服务于人的培养。但是,在具体工作重点、服务对象和工作方式上,科研和教研有一定的差别。教育科研工作可能更关注于宏观的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战略性问题,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从理论、实践、政策上进行集中研究,提出决策方面的专业意见。教研工作就是教学研究工作,服务和研究对象相对更加集中,主要是教师、学生和学校;研究的核心问题应是如何有效地教、如何有效地学,就是要解决好教和学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专业服务。所以,教研和科研从工作方式、研究手段和最后研究的成果来看,有一定差别。科研可能最后形成了专著、报告、论文和决策建议等,教研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让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让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切切实实地得到提高。
《中国教师》:曾经有人倡导教研工作科研化,您认为这一观点可取否?
田慧生:这一提法,不应该是把教研的服务和研究对象泛化。所谓教研工作科研化,就是教研的工作要提高水平,要借鉴科研的专业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教研工作,不仅仅是对教师听听课、给教师提提建议、做点培训。要适应时代需求,教研工作需要不断地更新其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研究的观念。从这一点上讲,教研确实要向科研学习,要把最新的、有效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借鉴到教研工作之中,加大研究的力度。
《中国教师》:您对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有很深入的研究,著作丰硕。从教育学者的角度出发,您认为我国当前的教研工作质量如何?在接下来的新课程教育实践中,您认为各级教研室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何处?
田慧生:总体而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期间,我国教研工作在不断地进步和提高,教研工作大体上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保持了一定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但是,现在教研工作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随着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和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全面实现,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思路、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重点解决“有学上”的问题,现在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主要标志的内涵发展阶段,所以在这个时期,如何提高和保障教学的质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这个角度来看,教研工作要满足这样的工作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下一步,要进一步创新教研工作,无论是在进一步确立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方面,还是队伍和机构的建设方面,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关于未来的教研工作重点,我有以下想法和建议:第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教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教研工作的重要作用。说到底,提高质量要依靠我们教师水平的提升。而教师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力于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如何更好地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尚需教研战线的努力。第二是要坚持育人为本。教研队伍要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以及深化基础教育课改的过程中,发挥新的重要作用。教研员不能仅仅从各自学科的立场上去提供相关服务,而是要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把握住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要通过教研工作,让学校、教师知道我们的改革应该向何处去,我们的着力点在哪里,从而发挥好方向引领作用。比如,《纲要》提出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像这样一些根本性的要求,就为下一步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教研工作也要把这些作为根本性的要求来加以把握,这样教研员具体学科的教研工作才有了正确的方向,研究怎样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从具体的教学、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而不能只关注在课堂的45分钟内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只考虑到单纯的知识和技术的问题。教研员一定要知道把教师和学校带向何处。
第三是进一步健全教研工作机制,保障教研工作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应该说,几十年来教研工作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而且也初步形成了省、市、县完整的三级教研体系和很多有效的工作机制,但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来看,我们尚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教研员的专业标准应该如何?现在我国有教师的专业标准,而教研员作为教师的教师,还没有相应的专业标准规定,这不利于教研员的选拔、评价等工作的开展。另外,也缺乏教研员的培训机制、网络研修机制、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的评估机制等等。现在也有人提出,教研人员是否也需要有一个准入、流动、退出的工作机制。这些都有待于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第四是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要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下一步的工作可能要特别地聚焦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作为教研工作的核心。二是要始终把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人才的培养说到底还是要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程实施关键还是看课堂如何,课堂教学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这个重点不能丢。三是把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及相关研究,作为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例如,现在处于推进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监测与评价,还有中考改革、学生的日常评价,这些都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纲要》的要求、十八大的要求,需要探寻多样化、有效的培养模式。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突破。四是加强农村地区的教研工作,改进其薄弱的现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五是围绕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教研工作要展开一些集中的、专题的研究。例如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教研要研究如何科学地减负,做到既负担合理,又有利于学生成长。作业似乎是一个很具体的小问题,其实有很大的学问,直接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教研工作既要着眼于整体性工作,还要像科研工作一样聚焦在一些关键性的热点问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切实地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告诉教师应该怎么做。
全国教研是一家。全国各地教研各具特色,都有很多独特的好经验,需要加强纵向的、横向的联系,使得好经验能得到及时的传播。中心愿意牵这个头,搭这个平台,加强各地的交流,提升教研专业水平和能力。
《中国教师》:对于教研员的专业标准您有何建议?
田慧生:这是一个专业问题,没有想得很具体。我想,教研员与教师、校长有共性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作为一名教研员,应该具备基础的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是开展研究的基础。在学科方面,作为教师的引领者,应该要求高一些,每个教研员要精通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最后,一定要有相对丰富完整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积累。一个专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工作,这些是大体上要求作为一个教研员需要具备的方面。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