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的校长

2013-12-29 00:00:00吴思孝
中国教师 2013年19期

程红兵在2012年12月4日的《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里刊登了题为《好学校的文化,应有更多温暖记忆》的文章,文中提到:一所学校校庆,印了许多纪念影集发给教职工和来宾,一共100张照片,其中以校长活动为主的照片竟有82张之多。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我们可以从管理的视角来看,呈现在公众视野下的学校公共场域内,学校办学是以校长为中心,还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

学校的管理既能宏观指导,也可体现在具体细微之处。写在纸上的目标是静态的愿景,体现在行动中的实践是动态的事实。如果注意观察,你会在中小学校园发现,我们的校长和学校领导图片、话语出现在学校宣传栏和校报文章的现象是非常普遍而频繁的。教师与学生也见惯不怪地认可了这样的事实。笔者在一所中学的行政楼楼道中看到很多用玻璃镜框裱好的近30幅摄影作品,整整一层楼,间隔摆放,井然有序。署名无一例外是这所学校的一把手校长。校长是摄影爱好者,平时出去喜欢摆弄相机。爱好摄影是个人习惯,别人无权干涉;校长能在工作之余发展爱好更是无可厚非,难能可贵。但问题是校长的摄影作品展示在学校公共视野内,并且出现在象征着学校管理权力的行政楼上校长办公室外,不能不让人怀疑这位校长在卖弄自己摄影技术的同时,已经占用了学校的公共资源,在滥用自己的校长职权。学校公共资源是学校实施组织所赋予的育人职责,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需的综合资源,其中就包括学校的公共场所。教室、教学楼、行政楼都是由政府财政出资建成的,它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场地,绝不是教师或校长展现自己特长风采的场所。学校公共场所其属性是姓“公”,不姓“私”。况且,摄影图片内容涉及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和欧美各地,不惮以我的小人之心来揣测之,这些影像中的场所是作者占公务活动之便获得的机会,图片的制作费用也有公费消费的嫌疑。不惮以我个人之见揣测这位校长有“假公济私”的嫌疑,当然,校长的“公人”与“私人”角色容易被事务混淆。学者周作宇认为,“在常规环境下,公域和私域的时空争夺虽然存在,但二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校长对边界有一定的掌控能力”。说到底,学校的管理者要时刻关注他职责份内的事情,“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边界不仅仅是法律和政策赋予的权力,还有校长角色所赋予的道德和涵养。此时,校长不是姓“私”,而是“公共”的。

公共的校长在他率领的学校办学中,应体现出以师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建设自己独立的网站。通过网站,宣传学校办学历史和取得的成果;通过网站,加强学校内部个体和群体的交流,增强与外部的沟通。通过网站的外化表现,传递出学校核心思想与成效。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历史中不断摸索累积并内化为师生共有的价值取向。尽管办学理念是精神层面的,但仍然可以通过浓缩的语言予以表述,用各种形式予以外显。其中,学校网站就是很好的符号表征形式。学校通过网站或明或暗呈现给外界一种印象、一个形象、一组文化信息。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网站板块和标题内容去窥视学校办学到底以谁为中心。有的网站,一打开就是校长个人照片或者是校长和管理团队的介绍。有的网站,一打开则是学生活动、社团活动和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的照片。不同的标题内容反映的是学校办学思想是以领导为中心还是以师生为中心,不同的板块设计体现的是学校办学是管理取向还是学生活动取向,不同的呈现重点凸显的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校长的办学思想。某区域开展“好学校”大讨论,教育行政官员、校长、教师及关心教育人士,涉及面广,形式多样。然而,关乎“好学校”的论题唯独缺失了学生,缺失了学生的参与,缺少了对学生的关注。学生是学校办学的服务对象和办学质量的终端。学校所秉承的历史、文化和办学思想均依附于学生的变化,均蕴含于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没有好学生哪来好学校?“好学校”大讨论中学生的缺失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公关和宣传的预设失误,还是操作者在运行领导意图中的专业失位?在我看来,行为背后的隐喻是“好学校”是管理者和执教者有的放矢,支配教育资源,落实教育思想,完成办学过程的单边操作性活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区域教育把“公共”置于一个偏颇的境地,校长的“公共”特点也容易走向职业管理人的单面角色。

一叶可知秋,一叶也会障目。学校以什么为重心办学,以谁为中心办学,会把理念通过校园环境、网络、行动等形式呈现出来。我们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能代表学校,也要代表学校。一个好的校长呈现给公众的应该是一个“公共”的学校和“公共”的校长。这关涉道德,也关涉办学理念。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责任编辑:马赞 何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