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灵宝市教研室曾对辖区内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做过两个调查。
第一个调查是在2011年,对一个五年级班进行随机抽查,让该班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用一节课的时间阅读《鲁班学艺》。这篇文章有2 300字左右,故事性强,语言也比较浅显,学生只要能静下心来阅读就能顺利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但令人吃惊的是,在10分钟内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回答“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和“鲁班是什么人”这两个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学生每分钟的默读量只有200个字,远远低于其应达到的400个字的标准。
第二个调查是2012年10月份举行的全市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竞赛。竞赛中第一大题是考查学生阅读的广度,共20分,其内容涉及经典名著和流行儿童读物。从卷面结果看,参与了“课内增量阅读”课题的实验学校的学生,其平均分数为17.18分,而非实验学校的学生,其平均分数仅为4.22分。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大量的阅读实践很难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放任自流的课外阅读很难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于是,一场从根上打造语文教学别样天空的大讨论在灵宝市各小学纷纷掀起。随后,以“增量阅读”为核心的语文改革实验也拉开了大幕。
一、明确一个目标
小学语文“增量阅读”实验的目标是,以学生兴趣为先导,以现行课本为基础,以单元主题拓展为方向,以必读和选读书籍为依托,用小学六年的时间完成课标规定的学段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坚持双线并进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量阅读”就是要统一规划教学任务和时间,使课本教学高效化、课外阅读课内化。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我觉得有,这就是一个字:读!两个字:熟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得法于课内,又要得量于课外,得益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影响,双线并进。
三、保证三个结合
为使“增量阅读”实验能够持续、深入、高效地开展,此次实验中提出并实践了三个结合。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现行的语文课本是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主体课文,更具有典范性、多样性、引领性的特点。因此,此次实验以课本为核心,由单篇课文到多篇课文,再到整本书,逐步向课外延伸,做到减时不减质、加量不加压。
2.过程与评价相结合
调整评价策略,助力课外阅读。此次实验从三方面进行了评价的改革:一是调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过程到结果向课外阅读倾斜;二是利用教研室有命题权的优势,改进考试形式和内容,淡化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加强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及方法的总结和运用;三是对小学生进行阅读等级评定。
3.阅读与习作相结合
此次实验中强力推行了“两个一”:即每篇主体课文研定一个(仅一个)有涵盖、有价值的议题,缩短交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每单元至少进行两次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引导和促使学生由观摩语言运用向学习语言运用转变。
四、落实四个步骤
“快省多好四步骤,课外阅读课内化”,是此次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也是此次“增量阅读”实验的路线图。
1.“快”——增量的前提
所说的“快”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教学行为,统筹单元教学内容,做到教师“卸载”,课堂“瘦身”;学生“轻负”,阅读增量。传统教学的基本做法是“举一反三”,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就是由教师主导,精教一篇课文,然后让学生去学习同类课文。由于阅读内容的特殊性,“少、慢、深、透”是曾经比较普遍的语文教学方法。而增量阅读提倡的是“举三反一”,就是要求教师不当“讲师”当“助学”,为学生引入大量的阅读材料的同时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促进其语言文字的学习。
“增量阅读”就是在等量时间里增加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简单说就是“先加后减,以减促加,整体推进”,即从每一篇主体课文入手,把过去几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挤到一节课上来进行,或者采取主体课文带语文训练的方法,用加进去的大容量迫使教师减去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环节和内容。然后,在压缩课文教学时间的同时,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省”——增量的保障
过去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课本为主要材料,五天学课本,即使双休日,不少教师还要留一定量的关于复习或预习的家庭作业。如果直观地表述这一模式的时间使用情况,那就是5+2=7。在“增量阅读”主导下的快教课文,为时间使用情况的调整提供了可能。以该市某小学为例,其改革后的做法是4+(1+2)=7,即周一到周四是高效的课本教学时间,周五为“快乐阅读日”,主要完成单元集中的增量阅读和该校编的“三百”教材的内容,而双休日不留作业,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所以,尽管总时间没有变化,但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明显增多了。
3.“多”——增量的体现
“多”分两个层次,一是“共读一本书”的内容选定,二是学生自主阅读成果交流的形式。“共读一本书”有两种:一是学校免费给每个班级配发的人手一册的必读书,班级间进行定期交换,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学校六年时间里能读五十本左右的书,大约五百万字;另一种是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当学生自主阅读成为习惯时,阅读的成果交流就成为一种必要,于是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让阅读思想在跨班级、跨年级的交流和碰撞中升华。
4.“好”——增量的目的
“好”是“增量阅读”的追求,它有多层含义,既有因阅读量的增加而使学生“好”读书的飞跃,也有为学生提供一套好书的含义,更有因阅读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含义。
(1)师生因阅读而共进
“阅读立身,壮骨强筋,以‘书’教书,以‘人’育人。”这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教好教科书这本“小书”,每名教师都储备了包含各类书籍的一套“大书”,为让学生成为“书生”,教师率先为学生树立阅读榜样。
(2)好书为阅读而准备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同时避免学生阅读的单一化,此次实验参照国家规定的各学段阅读书目、学生阅读爱好及各学校书源情况,帮助学生确定了必读和选读书目。这些书目既有人文的,也有科普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经典的,也有流行的。
实践证明,阅读不能只研究方法,还要有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和对阅读的评价。其实,没有时间的保障一切都是空话,有了时间而不读好书,无异于荒废光阴;不给阅读以名分,那这棵希望之树也难以长大。以上就是此次“增量阅读”实验的经验。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教体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龚道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