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脑自由》一书用一种较通俗的方式向读者阐释了大脑工作的12条法则,并为读者提供了如何更高效利用大脑、挖掘大脑潜能的具体方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遵循、利用好大脑的工作法则,在教学中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笔者结合本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自己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感悟。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乐于学习
大脑工作法则第二条——大脑一直在进化。“个体的学习能力深植于各种关系中,我们的学习会受到学习发生时的情感环境的影响。某些类型的学习甚至会由于压力或应激而凋谢。”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技能等这些冷冰冰的要素相比,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学生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他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差;如果学生对某个学科的老师缺乏信任,或者心存不满,那么他很有可能就会在这个学科上表现不好。因此,如果教师无法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无法让学生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知识就很难被存入学生的大脑数据库中。
英语一直都是让很多小学生头疼的学科,除了学科本身的因素外,这种困难的形成是否也部分归因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否学生已把教师与背单词、抄写单词、背诵课文画上了等号?如果教师能够暂时放下自己的身段,成为学生学习的学伴和陪伴者,也许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生命力,我们的学生就不会谈英语色变,而随之带来的,也许就是他们对英语课的喜欢和英语成绩的进步。
二、耐心等待,适应孩子的学习步伐和节奏
大脑工作法则第三条——每个大脑都不同。“大脑的各个区域在不同人之间以不同的速度发育,我们总是希望一定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年龄达到,然而我们总是看到同龄的学生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玫瑰花蕾,可能每个花蕾开放的时间早晚不同,但是最后开放的那一朵玫瑰花和最先开放的那一朵同样美丽。”也许,在我们的教学中,就是少了这么一点静待花开的耐心,我们总是在没有足够输入的情况下急于让学生输出,如同一个农夫埋下一颗种子,每天都要挖出来看看它是否发芽了。如果我们对那些学得比较慢的学生不管是从行为上还是言语上,都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不再给予他们关注,那么,很多小小的玫瑰花蕾,在英语学习这片土壤上,还没来得及开放就枯萎了。
大班教学没办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不能有所作为。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分层教学和评价——改变单一的任务形式,给出若干个可供学生选择的任务。例如,在读完一篇文章后,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水平选择复述文章内容、表演故事、概括大意,或读出他喜欢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或针对文章内容表达他想表达的想法。
三、课堂活动设计多样化,遵循适度原则
大脑工作法则第四条——大脑不关注无聊之事。“听众会在讲座开始的10分钟后走神,不过你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引用一个富含情绪的事件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成人的注意力尚且只能保持10分钟,我们当然不能要求还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始终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如果你发现课堂上孩子们开始走神了,也许并不是因为你的讲解缺乏吸引力,而只是孩子们的大脑工作极限到了。为了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你需要变换活动方式,猜一猜、听一听、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
当然,活动形式也并非越多越好。笔者也曾经看到过有的小学英语课堂活动形式着实丰富,一会儿唱、一会儿跳、一会儿演……课堂气氛看上去很活跃,学生也在积极参与,但却是花哨有余,实效不足。学生的注意力倒是保持了,但却早忘记了前面做了些什么,学了些什么。而且,“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工作过程中被打扰,那么他需要比原来多50%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不仅如此,他出错的几率还会增加50%”。因此,为了不干扰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的活动形式不宜过多,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活动形式之间要有逻辑联系,目标要一致。
四、深度加工,帮助学生记忆
大脑工作法则第五条——短期记忆取决于最初几秒钟。“那些能够预测学到的东西是否能够在日后被记起的大多数事件,都发生在学习的最初时刻。我们在学习的最初时刻对其编码越精细,记忆就越牢固。而学习者对呈现给他的信息越是侧重其含义,对该信息的编码就越精细。”这让笔者想起我们的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英语单词时,为了让学生记住某一个单词的拼写和发音费劲心思,English就是“应该累死”,Good morning就是“狗的猫腻”,schedule就是“四环车堵了”……这样的记忆方式也许暂时帮助学生记住了单词的拼写、发音,但是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丝毫不涉及单词意义,根本不利于学生对词汇的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要想真正掌握一个词汇,仅仅知道其音、形、意远远不够,还需要知道它通常与哪些词一起使用,在句子中的位置如何,在什么语境下使用,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词汇的意义才能做到,而且最好将其放到段落中、文章里、情境下去学习。教师在讲授某一词汇时,可以多列举些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的例子,最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生就会将这一新的信息与大脑中储存的某个信息建立联系,对信息的加工就更容易,记忆就更牢固,日后顺利回忆其的概率也就越高。
五、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大脑工作法则第六条——长期记忆取决于有规律的重复。“使长期记忆变得更加可靠的方式是,将新的信息逐步输入大脑并在固定的时间间隔温习这些信息。”如果我们想一劳永逸,想通过一次性地多记忆几遍所学的知识来防止遗忘的发生,恐怕多半会失望。我们都知道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如果我们在遗忘发生前有意识地以某个时间间隔去复习所学到的知识的话,遗忘的发生就会推迟,直至我们牢固记住这一学习内容。
小学英语教师总是希望通过让孩子一次性抄写某个单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以达到永远记住单词的目的,但是记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不但没记住这个单词,还心生抵触。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学习方式,间隔性地对一批单词进行复习,开始时每天复习一次,然后每隔两天复习一次,逐渐加大复习间隔,记忆效果就会比集中复习好得多。如果这种复习并非机械记忆,而是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的,效果会更好。
六、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大脑工作法则第九条——大脑喜欢多重感觉的世界。“我们的感官已经被进化成协同工作的模式,例如,视觉影响听觉,这意味着同时激发各个感官可能会让我们学习得更好。”有研究表明,相对于仅运用单一的感官形式,同时运用视觉和听觉,或者视觉和触觉进行学习,学习效果会提高几十个百分点。学习者调动的感官越多,其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就会越深入,越精细,日后可供回忆的线索就会越多。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同时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动作等各种信息输入形式,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看到某一个单词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如想象其形状、颜色、气味等。这样一来,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单词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的,学生的记忆就会更牢固。
七、充分利用图画,丰富信息输入
大脑工作法则第十条——视觉是最有力的器官。“视觉是我们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占去大脑一半的资源。图片可以让我们获得最好的学习和记忆,书面或口头信息做不到这一点。”研究表明,如果一条信息以口头方式呈现,72小时后进行测试,人们只能记得其中10%的内容。如果在口头呈现的同时附上一张图片,那么测试的结果将提高到65%。这启示我们,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尤其是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应该提高图片的利用率。小学阶段,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毕竟有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如果辅以图片,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而且,图片提供了大量文字所无法承载的信息,可谓“一图胜千言”。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图片不同于动画。研究表明,如果图画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真实,都可能干扰信息的传递。所以,在英语阅读课上,教师还是鼓励孩子认真地体味文字和简单的图片带给他们的学习乐趣比较好。
八、注重性别差异,因材施教
大脑工作法则第十一条——大脑也有性别差异。“对急性应激,男性和女性的反应不同:女性激活左半球的杏仁核,并记住情绪的细节;男性激活右半球的杏仁核,并记住事件的要旨。”很多人认为男孩子的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较女孩子弱,其实,男孩子和女孩子只是大脑工作模式不同。如果我们抓住“男孩子更倾向于记住一件事情的要点,而女孩子更倾向于记住细节”这一特点,让男孩子依据要点补充一些细节信息,让女孩子在掌握细节的基础上作一些归纳,相信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何义娟 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