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规律和理论体系,但它与心理学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课堂教学来说,适当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对了解学生特点,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心理学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美术教师的足够重视,即使偶有使用者,也因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案例参考,致使其使用效果和推广范围都十分有限。本文选取美术教学中几种常见的现象,结合其背后的教学疑难问题,借助相关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知识和技巧,利用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我不知道美术教师叫什么名字”
“美术老师叫什么名字?”对于这一提问,能回答出美术老师全名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只知道美术老师的姓氏。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教师,美术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确实较少,因而疏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容易造成师生相互了解不够,学生对美术教师认同程度不高的现象。中学学生已经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他们希望得到他人认同的需求特别强烈。认同感会影响个人认知的选择性和积极性,而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和投入程度,很大一部分则取决于他们对任课教师的喜欢程度和认同程度,所以及早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十分必要。
因此,对于此种现象的最好的改善方式之一便是利用第一次课,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培养认同感的最佳时机是师生首次见面时。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这便是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第一次课时,学生总会从心理上对新接触的老师充满美好的期待和想象。此时便是利用“首因效应”培养学生认同感的最佳时机。而且,美术课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堂学习氛围相对自由和宽松,学生也易于对美术教师产生好感。如果美术教师在首次见面时适当敞开自己,让师生之间多点了解,就可以促进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学生认同感的培养。
具体的做法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第一次课时,教师可穿着体现美术教师个性特点的服饰。这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结合美术特长,介绍个人信息,让学生明白美术是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种交流的方式,美术与生活密切相关。其次,第一次课时,针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多给予正面的“标签”。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相应的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贴上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便是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通过“贴”正面“标签”,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期待和暗示,为师生今后的情感沟通以及美术教学创设一个极佳的局面。
二、“老师,我不会”
一到美术作业时间,总会有些学生左顾右盼,或坐着发呆,但就是不动笔画画。当问及这些学生不动笔画画的原因时,“我不会”便是常见的理由。即使有的学生愿意画,却用手挡住,不愿让人看到……对进入到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创作过程的愉悦,而开始关注作品最后呈现的面貌,以“像”和“不像”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们对自己作品的不满意程度开始加大,由此产生了“写实危机”,但又常常“眼高手低”,因而惧怕失败,不敢动手,不敢将自己的作品示人。
因此,对此种现象的最好的改善方式之一便是由易及难,让学生“得寸进尺”。心理学中有一个“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就是当一个任务特别难以完成时,让人们先接受和完成较容易的任务,让其逐渐接受和完成其他较难的任务。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在学习难度和评价标准上进行适当改变,由浅入深,由易及难,阶梯性地推进教学。
以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水粉、水彩画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用具象写实的水粉、水彩画法来表现山水风景、静物、人物等。而具象写实画法表现难度大、不易掌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课程改为意象水粉、水彩画,将意象绘画方式引入课堂教学,避开学生对具象作品表现困难的教学难点。教师把教学内容具体分成感受意象、表达意象和评价意象三个部分。通过感受意象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通过表达意象来学习水粉、水彩技法和技巧,再通过评价意象来建立新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技法复杂、追求写实的具象表现方式,改成操作容易、追求意味而相对自由的意象表现方式,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和表现难度,学生的作业也就会变得生动多样起来。
在美术教学中,合理利用“登门槛效应”,从简单到复杂,从绘画到设计,从再现到创意,从被动到主动,让学生逐渐克服“写实危机”的恐惧和表达障碍,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
三、默默无语的学生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怪象,年级越高,主动发言的学生越少。还有一些学生,无论被问任何问题,都默默无语,不作回答。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处于心理起伏大、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一方面他们渴望被人理解,一方面他们又开始学会适当地封闭自己,掩饰自己,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因此,对此种现象的最好的改善方式之一便是“我手画我心”。心理学认为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和语言相比,人们对绘画的防御心较弱,无论是随意涂鸦还是命题创作,人们会更自然、更真实地在美术作品和美术活动中流露自己的性格倾向、习惯爱好和心理需要。美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我手画我心”的过程。“我手画我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线条、图像和色彩比语言和行动能更直接、更丰富、更个性地表达自我。学生的自由绘画尤其如此。举例来说,构图大胆、线条粗犷、色调偏暖的学生,性格一般偏向外向、自信,因而绘画不拘小节;而构图整齐、用线拘谨、注重细节、色调偏冷的学生一般性格偏于内向、温和,做事有始有终。心理状况良好的学生,其作品一般构图饱满,色彩明快;而心理状况不佳的学生,其作品往往构图简单,色彩混乱。
美术教师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敞开心扉,尽情享受创作的乐趣,甚至可以借助美术,让学生增强自信、发现自我、学会表达。
对于一线的美术教师来说,结合心理学的某些知识,用美术的方式培养师生情感,疏导情绪,其操作难度并不大。而借助心理学知识解读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信息,了解学生复杂的心理和个性,以完善其人格,其操作难度相对较大。但一线美术教师仍有必要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积极探索将其运用于美术教学实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是美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
总之,将心理学知识巧妙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让美术教学更加生动,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也更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对提高学生素养、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谢弗,等.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禹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龚道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