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不作为”现象探析

2013-12-29 00:00:00戴建国
中国教师 2013年21期

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些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培训进修、同伴互助、教学研究等方式,更新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师,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并不热心、不积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专业发展无计划、无目标,对上级和学校组织的培训、教研等活动也是被动应付,敷衍了事。作为专业发展直接受益者的教师,为什么反而“不作为”呢?本文将会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多种解释,本文所指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1]。“不作为”是一个法律术语,指“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危害行为”。本文借用这一名词,其含义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自觉意识淡漠,不主动参与,在态度、行为、能力和理念等方面表现出消极应对、被动接受或者置之不理的状态。

一、“不作为”的表现形式

1.无目标

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系统和完整的考虑,发展无方向、无目标,随波逐流,或不顾自身情况,盲目模仿别人,今天在课堂上搞花样,明天又在课题上下功夫,到头来一事无成。

2.无欲望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愿望淡漠,工作热情减退,得过且过,把教师职业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满足于完成任务、考核过关,特别是年龄较大和“边缘学科”的教师,此类表现尤为明显。

3.无行动

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愿付出努力,对学校要求的专业发展活动不认真落实,置之不理;看到同伴获奖、晋级,虽有一时心动,但缺乏信心和动力,最终没有行动。

4.消极应付

教师对上级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专业发展活动态度消极,被动接受,学习不用心,听课不入脑,活动不参加,撰写体会或作业则网上下载,消极应付,蒙混过关。

二、“不作为”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主观原因

(1)“高原现象”不想为

很多教师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工作,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套路,并认同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而思想和行为上产生了“惯性”,发展动力减弱,专业态度、知识、能力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停顿的状态。此阶段教师存在较强的心理惰性,满足现状,不想有所作为,他们认为自己在专业发展上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职业倦怠不愿为

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角色要求多,而待遇相对较低,社会地位也不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部分教师长期在固定的环境里从事单一的工作,日复一日地机械操作,非常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职业倦怠造成教师激情缺乏,兴趣丧失,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降低,使教师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体会不到教育的幸福。教师在苦恼和疲惫中勉强支撑,他们对专业发展没有信心和要求,因此也不愿去作为。

(3)外部影响难作为

在经济快速转型和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和人生哲学,一些教师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信仰危机,教育信念动摇,内心世界失衡。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不再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

(4)急功近利假作为

很多教师都在埋头写论文、搞课题,似乎在追求专业发展,实际上大部分人只是为了评职称。急功近利的心态与浮躁的教育环境,使得教师不愿意下苦功夫、坐冷板凳、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

2.外部客观原因

(1)工作太忙,没有时间

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整天忙碌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课外活动。除了这些正常工作外,教师还要参加学习、教研、培训等活动。班主任要处理班级事务,许多教师在学校里还要兼任其他工作。一天下来,教师身心俱疲,以至于没有闲暇时间来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专业发展只能一推再推。

(2)无效的专业发展活动,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近年来各地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了大量培训活动,教师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参加培训,但效果却难如人意。专家的讲座如雾里看花,县、校的培训多是由县级教研员或本校教师承担,难以满足教师的需要。“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使教师感到厌烦。而突出的工作学习矛盾更是给教师带来了不少麻烦。很多教师既渴望接受专业指导,又害怕参加培训。一些学校开展的形式化、低层次的研讨、交流,也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3)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机制,抑制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是多方面的,很难简单地用分数来衡量。但目前大多数地方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职称评聘、评优晋级都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法,迫使教师专心钻研提高成绩的“术”,而放弃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道”。

(4)职称评聘制度的缺陷,使教师对专业发展失去兴趣

目前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岗位聘任制,教师职称评聘只能在限定的岗位数额内进行,许多符合职称晋升条件的教师因学校岗位数额限制无法评聘。而教师的工资待遇与职称是直接挂钩的,职称聘任不了,即使专业水平再高,工资待遇也上不去。很多教师看到职称评聘无望,便对专业发展也失去了兴趣。

三、内增动力,外激活力——由“不作为”到“作为”

1.坚定教育信念,提高职业认同感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自自觉意识,而自觉意识又源于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育者信奉与坚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师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动力,“教师的需要、信念、价值观等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优秀教师的共同特征是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视教育为崇高的事业,把自己的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主动、迫切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这是他们成功的首要条件。

2.落实有关政策,增强专业发展紧迫感

近几年国家和各省市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很多新举措,如出台教师专业标准、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等。这些制度在给教师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实施和退出机制的建立,意味着当教师已不再是“铁饭碗”。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成为教师准入和考核的标准。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专业发展已不再是个人意志,而是国家意志,是适应形势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必然选择。

3.树立积极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提升职业幸福感

教师要保持平和、乐观、宽容的心态,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旅游、朋友聚会等娱乐活动,多接触社会,多亲近自然,为自己松绑,给自己减压。拥有快乐的生活,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就能为工作提供持久的动力。教师要学会在工作中体验幸福。这一点优秀教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他们能在日复一日看似平常、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发现新奇、新意,能体会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萌芽、生长,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了快乐和幸福。

4.正确认识、积极应对“高原现象”

有研究表明,高原现象是教师成长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大部分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高原期”[3]。当出现专业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坦然面对,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挫折感、自卑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有的教师是因为知识不足、方法欠缺;有的是因为努力不够、信心不足;有的是因为缺乏积累与反思……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如广泛阅读教育著作和人文书籍,开阔眼界,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拓宽思路。

5.切实提高培训、研修的质量,让教师学有所得

一是从基层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摸底调查,自下而上地确定培训内容、方式和目标,组织专题性培训,变“大套餐”为“自助餐”,有针对性地解决基层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改变传统的讲座式、报告式等单向传输的培训模式,多用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双向交流的模式。三是专家引领与校本研修相结合。专家引领是重要和必要的,教师一定要和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把听专家讲座的过程变成专业引领下的自我反思过程。“教师研修应凸显三大定律:越是贴近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有效;越是基于教师自身实践的反思越有效。”[4]

6.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对自己的帮助在于:促使自己分析自己,使自己有专业发展的紧迫感;促使自己不断寻找在全校或全市的位置,不断激励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起到具体指导和自我监控作用。”[5]学校要指导教师认真分析自身专业发展现状、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确定短、中、长期的专业发展目标,围绕目标分解落实具体措施,特别要找到自己在不同阶段的“最近发展区”,一步一步向预定目标逼近。当教师看到目标不断实现,感到自身不断成长时,发展的动力必然会激发出来。

7.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共同体成员们有着相同的发展愿景,在共同的需求和愿望下互相理解,互相鼓励、鞭策,激发教育情怀。通过专业对话、合作交流、行动研究驱动专业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意味着教师从“自我”走向“他我”,在平等、开放的团体内与其他教师形成良性的互动,共享教育智慧、经验,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发展[6]。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融入共同体中,主动地和其他教师合作交流。如学校内部缺乏形成共同体的条件,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共同体,进行网上交流,这种模式全国各地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郑友训.“高原期”: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必须逾越的平台[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4]钟启泉.课堂分析:教师成长的密码[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

[5]钟祖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J].中小学管理,2004(4).

[6]赵静.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述评[J].中国教师,2012(12).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龚道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