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各项措施来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但当前针对农村教师的国培计划乃至各种培训措施的施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各类培训措施的质量亟待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量低下的另一原因还在于农村教师待遇低、教师缺少对教师身份的认同。认同感是人的一种意义感。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指教师对教师职业所应持有的一套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的认同,进而对教师职业规范遵从的现象。身份认同感能够帮助教师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当前,一部分农村青年教师并没有将教师职业视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而准备随时“跳槽”。同时,与传统的农村教师相比,许多农村青年教师不再认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属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些现象反映了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它是教师对“教师是谁”、“教师应该做什么”的一种身份焦虑和不认同。我国多元化社会的来临加剧了社会职业的流动,当教师职业无法给教师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时,当他们无法在自身职业中发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时,他们可能会不专心从教,对教师职业产生不认同,甚至会选择离开教师岗位。近年来,农村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职业流动性的加强,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这一危机将会更加突出。
一、导致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
1.农村学校所处的环境导致教师缺少归属感
教师对身份的认同是在教师职业生活中不断发展的。农村学校的环境常常给人一种无力感。农村生活不便,缺少文化娱乐场所,缺少专业发展的平台,使得教师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在许多农村学校,教师没有自己的住房或者住房条件很差,这样的环境让许多农村青年教师缺少一种归属感。他们多在大城市接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清楚地知道城市与农村存在的巨大差距,因而他们在农村学校中容易产生一种挫折感,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会对农村教师职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他们会想方设法调往城市,或者从事第二职业,或者寻找改行的机会。由于农村青年教师多拥有较高的学历,因而也容易在其他行业找到工作。所以,他们可能比老教师更容易离职,或从事第二职业。如果一名农村青年教师进城无望,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不起热情,对中老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进而,这就会产生教师身份的认同危机。他们一方面不认同自己是教师,另一方面不认同自己是农村教师,并逐渐失去在农村教师职业道路上积极前行的自信和勇气。
2.对农村教师利益的忽视影响了教师的幸福感
农村教师待遇低,使得人们更容易将农村教师视为一种奉献的职业。传统的教师形象是一种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形象,是被他人的道德感所赋予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是辛勤的园丁……,但教师唯独不是他自己。这些对教师职业的描述,难以获得青年教师的认同。当农村教师面临实际生活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将以往高大的教师形象视为一种欺骗,并对教师身份产生强烈的不认同感。人人都有追求富足生活的愿望,教师也不例外。如果教师的利益得不到尊重,就会导致教师在物质上的丰富感和精神上的成就感出现双重缺失,并且导致其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停滞不前。教师对原有价值体系的崇敬感没有了,对前途感到困惑了,他们就会变得消极,甚至会排斥教师的积极行为,导致教师的行为失范,进而呈现出一种教师道德行为的虚无性。教师难以从他从事的这一职业中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进而导致教师缺乏幸福感。
3.不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身份认同感缺失
农村学校办学经费困难,供学校管理者可调配的资源不多,加之管理水平有限,他们常常依赖于外部的强制。在这种高压下,更多的教师选择屈服。为了应付上级的频繁检查,教师被迫作假,甚至逼迫学生说谎。绩效工资实行后,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学校管理者像管理企业一样来管理学校,实行定岗、定编、定责,按照统一规范,对教学进行全程量化的管理,并将绩效工资的发放同量化考评结果挂钩。教师成为学校流水线上的工人,学生成为产品。学校根据产品的统一质量即学生成绩进行评估。复杂的教学过程、丰富的师生教学活动、学生精神面貌和道德的成长,变成一堆可以进行量化并能相互比较的数据。学校对教师的控制变成了福柯所说的全景监视。农村学校这些刚性的评价制度,导致教师自我选择的空间极为有限,教师难以摆脱它们的束缚而去追求教育本真的东西。不合理的绩效工资评价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教师只关注可被量化的工作。教师的每项工作被标上了一定的价格,教师的爱心被金钱来衡量,但金钱买不来教师对学生的爱。当教师的一切工作都被用钱来衡量时,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崇高感不断被解构。教师在这种状况下,工作压力巨大,易形成职业倦怠。在不合理管理制度的规训下,教师的身份认同感不断丧失。
二、农村教师身份认同感危机的化解
1.尊重教师利益
教育管理部门要考虑教师身份认同感形成的机制。教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在我国,社会往往过多地给教师扣上诸多“帽子”,只关注对教师身份的道德诉求,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人性。社会只从教师职业道德和要求的角度去评价教师,仿佛教师生活在真空中,却忽视了教师的需要和个人价值。在《自私的德性》一书的“导言”中,安·兰德说,“道德的目的是阐述适合于人类的价值和利益;人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是道德生存的本质;人必须受益于自己的道德行为”[1]。教育行政部门忽视农村学校教师利益的做法,导致农村学校许多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学校,从而扩大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一些青年教师在农村学校锻炼成为优秀教师之后,多调往城市。农村学校已成为城市学校的实习基地。因而,学校管理者在行动中应考虑如何将教师的自我利益选择与正当性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使个人利益和社会价值得到整合。教师的自身利益能否得到认可与保障成为教师身份认同建构过程的内在动力机制[2]。学校管理者应该关注教师的利益,满足他们的需要,解决教师的待遇、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保护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安心工作,既留住他们的人,也留住他们的心,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同时,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能不断强化自身对职业的认同。社会及学校应加大对农村优秀教师事迹的宣传,提高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从而影响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
2.引导教师关注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教师的幸福感
教师道德应强调教师存在的生命价值和对教学生活意义的关注,展现教师积极真实的自我。因而应让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帮助教师寻找一种能实现自己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存在方式,增进人生的幸福感。在德国伦理学家石里克看来,“人们不应该追求幸福,而应力求成为值得享有幸福的人”[3]。因此,还应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幸福,使他们成为努力追求幸福的人,并完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让他们能够成为值得享有幸福的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实现教师的身份认同,进而促进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反之,消极情绪体验则易造成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并引起对改革的抗拒[4]。因而在教师培训中,应根据农村教师的特点,加强教师的教育哲学培训,促使其反省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激励教师热爱教师职业,提醒教师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在乎自己的反馈。要求教师反思自己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什么是充实和富有意义的生活,或者什么构成高尚的生活。引导教师追求生活的平实,领悟为师之道,思考如下问题: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这些问题的思考要使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不仅仅是糊口的饭碗,而且是他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阶梯,让教师在具有自足价值的教师职业生活中,不断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感。
3.构建一种积极有为的教师文化,全面考核教师绩效
教师对其身份的认同是在不断地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的。对教师提出高要求,并相应地提供持续支持,将有助于他们不断进步[5]。针对农村学校文化比较沉闷的现状,应树立一种积极有为的校园文化,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要建立一种以绩效和能力作为驱动的积极上进的文化。首先,在管理上实行绩效管理,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全面考核教师的绩效,并宽容教师的失败。让教师在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的制定、反馈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和决策权,使他们获得一种自足感和满足感。在评定方案中,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其次,为教师提供一种宽松的教育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全校师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环境中,让教师工作心情舒畅,减少因绩效工资方案带来的不良影响。学校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针对农村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积极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读书会等,使教师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获得身份认同。最后,在农村教师待遇较低的情况下,学校管理者应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研究表明,分享领导权是学校留住优秀教师以及吸纳新教师的有效手段[6]。赋予教师权力,能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在实践中获得身份的认同。
4.指导教师的职业规划,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
学校各种管理措施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奖惩,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应引导教师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引导教师认识到职业规划的意义,使他们认识到如果不提高专业发展水平,随着农村教师待遇的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吸引力的增强,他们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其次,教给教师职业规划的方法。引导教师对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进行设计,并制定出实现每一个目标的相关措施,指引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引导教师寻找关于“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的答案,使教师科学地规划生涯发展目标,更好地实现教师发展。最后,学校管理者还必须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一种新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新观念的获得,而且也包括获得理解这些新观念和重新解释过去经验的新框架[7]。因而,应让教师深入到实际环境中去做、去体验、去感悟、去反思,从中细细地体味和咀嚼教师职业幸福的真正所在,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国家青年基金项目“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建构研究”(CEA1001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安·兰德.自私的德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4.
[2]曲正伟.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7):34-38.
[3]石里克.伦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1.
[4]李茂森.论专业身份认同在教师研究中的价值[J].上海教育科研,2009(9):33-36.
[5]Barber,M.&Phillips,V.The Fusion of Pressure and Suppor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2000,1(3).
[6]阿尔玛·哈里斯,丹尼尔·缪伊斯.教师领导力与学校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3.
[7]Dan Battey & Megan,L. Franke.Transforming Identities: Understanding Teachers acros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lassroom Practice[J].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Summer 2008:145.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龚道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