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学教育的基本状况及提升策略

2013-12-29 00:00:00孔祥渊
中国教师 2013年21期

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片沃土,孕育了诸如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至今山东省仍然深受国学文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学兴起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概念,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广义的国学指的是中国原有的所有学术,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狭义的国学指的是核心文化传统,即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典著作,主要是指经学与子学。随着国学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国学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东省七所乡村学校进行调查,这七所乡村学校分属六个地级市。这六个城市地理位置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层级性。在这七所学校中,有中学三所,小学四所。

访谈法是搜集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本文在每一所学校随机选取一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六位负有教授国学课程的任务,一位没有该项任务),使用网络、电话等方式对这些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包括国学课程的教材、授课方式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

二、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这七所乡村学校都开展了国学教育。本文主要从国学教育的教材、内容、师资、开设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介绍国学教育在山东省乡村中小学的现状。

1.教材方面

通过访谈可知,在乡村小学,国学课程属于地方课程的一部分,其教材是由山东省教育厅统一编撰的。教材名称为《传统文化》,每个年级一册,总共六册。该教材由山东省教育厅统一免费发放,学生人手一册。在乡村中学,国学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材一般是由学校编撰的。在这些被调查的乡村中学中,学校所编撰的教材仅作为备案材料存放在教务处,并不发放给全体师生。

2.内容方面

调查发现,乡村小学的国学教材具有两个特征:经典性与全面性。从内容上看,国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多为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形式上看,这些教材包括艺术、建筑、诗歌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涉及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又涉及传统文化的物质层面,较为全面。但在乡村中学,国学教育内容相对狭隘,主要是一些经典文献与诗词,如《论语》《道德经》以及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代表作。

3.师资方面

通过访谈资料可以发现,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教师一般由主科(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或班主任兼任。具体而言,乡村小学的国学课程教师一般为主科教师,其中主要是语文教师。乡村中学的国学课程教师一般是班主任。

4.开设方式与日常实施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在国学课程的开设方面,乡村中小学采取上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一般而言,每个班级每周一节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并在课程表上有明确的安排,只不过在课程名称方面稍有差异。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国学课程的名称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传统文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在国学教育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乡村小学存在主科课程课时侵占国学课程课时的现象,但是总体而言,乡村小学能够按照课程表的安排正常开展国学教育。在乡村中学中,国学课程仅仅出现在课程表上,实际上,学校并不开设相关的课程,国学课程课时多被班主任的课程所占用。

5.课程评价方面

访谈资料显示,乡村小学会对国学课程进行评价,而乡村中学并没有相关的评价方式。在乡村小学中,学校主要是通过考核学生的知识识记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同的学校,其考试分数所占比例不一。一般而言,国学课程的分数通常占考试总分的10%左右。任课教师普遍认为这个分数比例比较大。

三、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省乡村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经验

(1)有专门的教材且知识体系较为完整

一般而言,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材以及教材的质量对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国学教育方面,山东省的乡村中小学都拥有专门的教材,这为国学教育的正常开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教材的质量上,乡村小学的教材质量较为突出。就某一个年级的教材而言,其内容不仅涉及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而且也涉及了传统文化的物质层面,涵盖了经书、诗歌、建筑、艺术等诸多方面。就整个小学而言,小学教材共分六册,内容覆盖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知识体系较为系统与完整,便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2)组织实施系统较为完善

在课程的开设上,这些乡村中小学对国学课程有明确的规定,具体规定了国学课程开设的时间、次数以及方式,这有助于保证国学课程正常开设。此外,在课程结束时,乡村小学还规定了考核的方式与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评价。由此可见,无论是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课程的实施,还是最终的课程评价,山东省乡村中小学都有所考虑并伴有相应的措施。可以说,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组织实施系统较为完善。

2.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展存在形式主义取向

在课程开展方面,乡村中小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两者都表现出形式主义取向。对乡村小学而言,由于课程评价时仅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情况,所以各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时候,一般仅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背诵情况,较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感悟与思考。可以说,乡村小学国学课程的开展是面向考试的。在乡村中学,国学课程开展的形式化取向更为严重。如前所述,大多时候,国学课程仅仅出现在课程表中,学生手中少有国学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乡村中学的国学课程是一种表面的存在,主要是应付上级检查。

(2)缺少专门教师且任课教师国学素养较低

在当前的国学教育中,学校中并没有国学课程方面的专门教师,国学任课教师均为兼职教师,而这些教师多为主科教师或者班主任。由于这些教师较为重视主科或者自己本来所任教的科目,无形中使国学课程处于边缘地带。而且,当前的任课教师在教授国学课程时,多注重学生的记诵,忽视学生个人的感悟与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自身对国学课程的掌握与理解有限,无法充分挖掘国学课程的精髓,并将其传递给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任课教师国学素养比较低。

(3)课程开展方式单一

在教育教学中,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课程开展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当前的国学教育开展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这一事实说明:国学教育的开展方式较为单一。这种单一化的开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国学课程的兴趣与热情,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国学教育的质量。

四、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改善策略

在国学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无论是个体、学校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会对国学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山东省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基本上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改善策略。

1.师资方面

为了有效地提升乡村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质量,教师要转变个人意识,提高自我修养,具体内容如下:

(1)转变意识

国学教育既是显性的,又是隐性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性的主要是国学课程,而隐性的则是国学课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国学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将国学教育视为课堂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国学教育的隐性部分,充分发挥国学课程对学生的隐性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国学教育并非一时一地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2)提高自我素养

一线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让自己不断地透过国学表面体味到国学更深层次的涵义。因此,这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地学习国学知识,并将其渗透到个人生活中。

2.学校方面

(1)实现课程开展形式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国学教育开展方面,学校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发多种教育方式。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国学知识来营造校园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学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国学的熏陶。在课程评价方面,学校也不必局限于纸笔测验,可以进行国学知识比赛,利用比赛等更为灵活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

(2)加强国学教育的指导与监督

在国学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任国学素养较高的社会人员,或者国学素养较高的教师,对普通教师的国学教学活动进行指导,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国学素养与教育水平。此外,学校还应该对国学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例如,检查教师的上课情况与上课质量,对未正常开展国学教育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惩罚,保证国学课程的正常开展。

3.相关政府部门方面

(1)进一步完善国学教材建设

当前,乡村小学的国学教材建设较为完善,但是中学教材建设尚不成熟。因此,加强中学国学教材的建设,保证中学国学教育内容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完善国学教材建设。

(2)加强乡村中小学的师资建设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国学课程教师建设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国学课程教师缺乏,二是国学课程教师水平有待提高。这两个方面无疑都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努力。一方面,增加教师的数量,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何义娟 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