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弟子规》

2013-12-29 00:00:00徐梓
中国教师 2013年21期

中山大学要求新生入学时,须向院系辅导员提交阅读《弟子规》的感想,招致争议一片:反对者如袁伟时教授,直斥《弟子规》是文化垃圾,是培养奴性的工具,是毫无操作性可言的陈腐教条;中山大学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现代大学校园的一出笑剧,也是一出令人心痛的悲剧。赞同者认为重温那些朴素的道理与准则,能使现代大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有益于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承传继绝,也是现代大学自主办学的有益尝试。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现代大学生该不该读《弟子规》,而在于以怎样的情怀来对待和以怎样的态度去阅读它。

把包括《弟子规》在内的古典文本当作心性之学、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认为诵读这些道德色彩极为厚重的古代典籍,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改善,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甚至能够疗治当今社会的乱象,这是现今很多倡导和参与读经活动的人们的主要目的。中山大学的用心显然也基于此。实际上,这种愿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寄望于弘扬传统文化,或者背诵《弟子规》来解决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不过是一些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经的社会,即便是全社会读经,也没能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净化社会风气,疗治社会的乱象,挽救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危亡。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审慎评估古代经典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价值,不能过分夸大它的功用,不能对它寄予过高的期望。阅读《弟子规》并不能解决当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不能解决他们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不宽容同学等问题。我们不能不顾变化了的情势,不分辨其一般原则和具体内容,不加转化地生搬硬套,原封不动地拿来就用。

如果把《弟子规》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条,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那么,对于《弟子规》只能是虔诚地敬畏和恭谦地接受。因为它的原则出自圣人之口,具体仪则源于贤者之手,是道德的指南和行为的准则,除了记诵、践行之外,是别无审视、探究的空间的,更不必说质疑和批判了。虽然一些人会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实际上,这里对学生的要求,首先还是不加怀疑地相信和接受。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学习《弟子规》会有益于规范我们的言行,学校不接受自由的思想,学生不敢有独立的精神,所以才出现很多学生从网络上复制作品、独立完成较少的状况。于是就出现了很滑稽的现象:在道德教育的名义下,干的却是自欺欺人、背离道德的勾当。浪费大量的资源不说,还导致大家普遍的对道德的轻忽和亵玩。不适当的道德教育,造成了道德的虚伪,其恶果甚至比道德教育的缺失还严重。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我们社会普遍的做法,实在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视角,就是把《弟子规》当作一种知识之学、文化之学来看待。也就是说,学习《弟子规》不是为了践行其中的众多的规矩,不是为了力行其中的“劝”、力戒其中的“禁”,尽管这里的训诲劝诫会对我们的道德心性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是把它当作透视清朝初年道德教化的一扇窗口,理解古代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条途径,认识传统礼仪和习俗的一个渠道。这样,即便是已僵死的教条便有了生机,哪怕是最陈腐的道德也就有了意义。比如,人们一再作为诟病例子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是古代的礼制,是古人的习惯或道德准则,与现代人是否践行无关。而学习《弟子规》,正是为了认识古代中国的礼仪规范,了解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探究中国的古代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弟子规》就不是一个遵奉的对象,而是一个探究的对象。遵奉的取向重在记取和掌握,并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践行,它的前提是相信和接受。而探究的取向则是为了了解和认知,明白它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么说的意义何在,它的前提是质疑和批判。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超越这样那样墨守陈规的条条框框,正是大学的意义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说,《弟子规》这个历史上与《三字经》争夺启蒙课堂的读物,大学生不仅应该读,而且必须读。它的那些规条在现代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是否有和有怎样的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再者,《弟子规》凭什么能与《三字经》争锋,并在特定的地区一度使《三字经》“几废”,它的魅力何在?这本身就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让现代大学生去读过去五六岁小孩念的传统启蒙教材很可笑。实际上,视这种现象为可笑才真正地可笑。现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普遍较低、传统文化知识较为缺乏,而传统的启蒙课本知识丰博,编写得体,很多读物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传统知识结构的缩影。其深厚的人文意蕴、丰赡的知识结构、精致优雅的祖国语言、巧妙精工的组织形式,是一些有知识、没文化的现代启蒙读物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们之所以能进入启蒙的课堂,并深得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喜爱,主要是因为表现形式浅显通俗。它们过去培育了包括众多杰出学者和优秀文人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现在依然是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知识的有效途径。我曾在课堂和各种场合,力劝人们读《幼学琼林》,如果把这本书读熟了,传统文化知识会比自己的同学和同事丰富很多;如果把这部书读通了、读精了,国学素养甚至会超过很多教授。

在某个特定时代,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往往是特定社会意志和追求的反映,也是一个时代性格气质的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通过考察历代启蒙读物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旧时儿童阅读的作品,其实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非常有效的窗口。归根结底,传统启蒙读物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传统的启蒙读物,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教育历史,了解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何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