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民盟浙江省委教育委员会主任。
《中国教师》:张主任,您好!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指学校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近十年来是如何在省级层面推动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呢?
张丰:在人们的通常理解中,校本教研就是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是发生在学校的,由学校自主组织的教研活动,所以出现将“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相对立起来的说法。但我不赞成这一观点。
“校本”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以学校为本,立足于本校,以本校实际为出发点,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为了解决自己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本质并不是场所的转移,而是机制的转变。譬如一位专家莅临某校作一报告,如果他的话题没有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即便讲得再精彩,即便发生在学校中,也不应属于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的意义不仅仅是研究内容指向自身实践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利用“校本”的机制,让基层教师真正成为研修的主体。
浙江省与全国各地一样,也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之初,在“全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开始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十多年来,浙江坚持校本研修的工作载体,从2004年启动“创建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活动,到2007年组织“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协作研究”项目,2008年开展“学校教学管理改进行动”,2010年探索和推广“实践研修”模式,努力引导学校教学管理从“控制性管理”走向“指导性管理”,倡导以理解和落实教学常规为校本研修的重点内容,努力推广教研策划方法,开展面向真实任务的、以体验和反思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实践研修”。
在省教研室的带动下,那几年,全省教研系统都把改进教研工作与教学管理,促进基层学校开展有效教研作为区域教研的工作重点,特别是温州、台州、嘉兴等校本教研项目基地,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一直影响至今。
在提出“校本教研”后不久,项目总负责人、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改以“校本研修”作为实践的关键词。这一改换的意义是深远的。研修结合,以研促修。这更为准确地揭示了教师研究与专业成长的关系。虽然浙江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与推进是教研系统主导的,但因为三分之一的基层教研机构与当地教师进修培训机构是合一的,在基层的实践中,研与修自然地结合了。省教育厅主管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也越来越认同校本研修工作的价值,将校本研修纳入到浙江者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规划之中。
《中国教师》:那么浙江的校本研修工作主要有哪些特色?
张丰:浙江校本研修工作的典型成果很多,像课堂观察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学校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指导、教研活动策划,触及教师研修机制的“实践研修”模式、教师研修管理的改进、多样化的校际教研合作等等。主要特色在两大方面:
一是积极发挥学校教学管理的指导功能,在校本研修与学校教学管理间建立起机制性的联系,学校教学管理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回归。把开展旨在理解和落实教学常规的校本研修作为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省教研室研制的《学校教学管理指南》,把教师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与有效教学及教学常规的研究结合起来,作为广大教师的研修纲领。
二是最早提出“教研活动策划”,形成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的、指向教师执教能力、真正体现教师主体性的“实践研修”模式,明确了“培训”与“研修”的机制区别,为教师教育领域课程建设提供新范式。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研修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研修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张丰:如果要说条件,一是有进取心的团队,二是促进教师探索与分享的机制。今天的教师的工作负担是很重的。劳作的负担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压力山大”在渐渐耗蚀教师的进取精神。开展有效的校本研修首先要有有愿望的人,当然这要分骨干和伙伴。不过,如果教师有愿望,但学校的工作要求没有倡导或给教师实践的机会,校本研修也可能是空手论道;如果教师的考核评价依然强调横向比较,那“竞争有余,合作不够”的环境,也会给校本研修以消极的“信号”。
校本研修活动是否有效,一看方向是否正确,研究指向的是否是一个真问题,是否尊重规律地寻求问题;二看教师能否有真实的参与,只有真实参与,才有思考与行动;三看是否重视活动的生成,虽然预设是必要的,但预设要为生成服务;四看是否在促进“研”向“修”的转化,是否对参与者产生深刻的持续意义的影响。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研修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张丰:其实,我们所主张的校本研修已经包含了人们常说的学校科研,也包含了教师的进修培训。它是站在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全局,对这些具体工作的整合。
与高校不同,在中小学不宜提“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不是目的,推动教师研究的真正意义是让大家能够以研究的方式来改进教育教学,在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我们倡导“教与研的相融”,“研与修的结合”。“研”是途径,“修”是成效,“教”是主阵地。研究是教师们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武器,而非独立于工作之外的另一工作任务。
所以,在浙江省的实践中,没有有意去提整合,实践中已自然彼此结合。只要教师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不忘思考工作的策略,不忘讨论此中的道理,便可以认可这些朴朴素素的活动是一种研究。校本研修就是要将这些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研究团结起来,积极促进这些思考与行动成为教育发展的“生产力”。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的校本研修能力方面,浙江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丰:浙江省校本研修工作的进步,主要还是基层需要和努力的成果。当我们提出的主张与基层的需求产生契合时,基层的力量便是无穷的。从省里来说,我们从2005年起,连续举办了六届省级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并组织过一次校本教研骨干培训。每一次大会都是承前启后的“台阶”。不过,最重要的提升,是通过“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协作研究项目”,将推动的策源下沉到基层。市、县层面组织的有关学习不计其数。真正的提高,并不一定发生在大会的会场,而可能在教师的工作现场,条件是这位教师已经理解了校本研修的“灵魂”。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您认为校本研修的重心应该放在何处?
张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校本研修在教学研究的技术方面已有突破,如何以此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将是我们的坚持。
不过,在前些年旨在理解并落实教学常规、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努力后,我们认为,今后研究的方向还是要继续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配合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所以,在2012年的浙江省第六届校本研修工作研讨会上,我们确定以“研究学生:校本研修的新聚焦”为主题,基层响应热烈。如何研究学情?如何基于学情,促进学习?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许多实践。
巧得是,前些天我也向顾泠沅教授请教过您刚才的问题。顾教授强调了教师学科素养问题的研修。当然这并不是本体性知识的知与会,而是如何促进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才能促进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从关注显化的教学行为,到关注教师内在的学养,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校本研修的方向。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研修推进工作,您有何建议?
张丰:我们十分怀念当年的全国校本教研项目大会,从2003年12月到2007年5月,四届大会团结凝聚了包括教研系统、高校课程中心等方面的志愿者,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极大地推动了新课程的实践。
虽然2007年后,项目大会未能再聚首,但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校本研修的进展中都包含着当年的“基因”。
校本研修是一个“永远的长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不变的基石。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应是学校业务工作的核心。回顾校本研修十年进展,我们更应当继续重视校本研修,并以此为载体,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