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审视与探讨

2013-12-29 00:00:00林静
中国教师 2013年21期

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隔30年的今日,这“三个面向”,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也是人民对优质教育的现实要求。2013年9月13日、14日,北京乐成教育研究院和美国西部院校协会在北京乐成国际学校联合主办“提升学生全球竞争力”教育论坛,来自北京、深圳等地的60多位一线教师与国内外教育专家共聚一堂,热议当前教育如何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global competence)的高素质学生。

一、全球竞争力的教育内涵

亚洲协会教育部门副总裁安东尼·杰克森博士(Anthony Jackson)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教育走向全球竞争力:培养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学生》的报告。这也是杰克森博士与维罗妮卡·博斯·曼西莉亚(Veronica BoixˉMansilla)合著的关于全球化教育的一本书的主要内容(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Preparing Our Youth to Engage the World)。杰克森博士首先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日益增长的相互依赖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工作性质的改变,使得企业以及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与技能,而快速增长的移民趋势带来更加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人们具备跨文化的理解和交往能力。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当前世界的变化而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学生。那么,如何定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学生?杰克森博士指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学生应该对重要的全球化议题具有理解力和行动力,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另外,学科知识很重要,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学科和跨学科的学习了解世界,并着重培养学生全球竞争力的四种核心能力:

(1)探索世界的意愿和能力(investigating the world)。包括确定与提出问题并能解释其重要性;能运用多种语言、资源和媒介去评定、权衡相关证据;整理、分析、综合各种证据以形成具有一致性的答案;基于证据推出可靠的结论。

(2)识别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观点的意识和能力(recognizing perspectives)。包括能够确认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晰观点的来源;鉴别他人的观点及其来源;诠释文化交流的影响;清楚知识、技术和资源的不同获取途径如何影响生活品质以及观点。

(3)交流的意识和能力(communicating ideas)。包括知道并能表达多样化的受众如何理解信息以及如何影响交流;与不同的受众进行有效的聆听与沟通;能根据受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媒介进行沟通;反思如何以有效的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4)付诸行动以改进现状的意识和能力(taking action)。包括能为自己或与人合作创造行动机会以改进现状;能分析证据以及潜在的影响来制订行动计划;采取创新的、合理的行动方式以改进现状,并能评估行动所带来的影响;反思自己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关于教师如何开展全球竞争力相关议题的教学,杰克森博士指出,这需要整合于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而不是作为单独外加的一门课程来教授。学科教师可以四个问题来设计全球竞争力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什么议题最有教学价值?学生从该议题中可以收获什么?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做些什么?如何知道学生取得学习进步?为此,教师在设计以及开展全球竞争力的教学时,可以采取这些策略:

(1)界定议题对于本地以及全球的重要性。包括激发学生深入地参与;具体阐明议题与本地以及全球的关联;具体表达议题对于全球的重要性;明确议题与学科之间以及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2)聚焦于全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包括将议题内容渗透于某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的教学之中;明确该议题中全球竞争力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学生以及相关人员达成一致的愿景。

(3)设计可让学生展示全球竞争力的活动。包括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全球竞争力方面有具体展示;将日常体验联系于全球;体验认知、社会以及情感等多维度的活动;有个体的自我反思整合。

(4)运用评价。包括评价要针对全球竞争力培养目标;评价是不间断的、持续的;要有评价的信息反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有教师、学生以及相关人员。

二、以全球竞争力为愿景的学校架构

美国西部院校协会学校认证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马丽玲博士(Marilyn George)的报告为《学校要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以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学生》。马丽玲博士在报告中着重指出,着眼于培养学生全球竞争力的学校,要具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愿景与架构,以共同聚焦于师生的共同学习。而一个学校,可有多种层级的学习共同体,例如学校层面的学习共同体,各学科小组的学习共同体,各年级组的学习共同体,还有各种跨学科的学习共同体以及通过各种科技方式形成的各种小组学习共同体。为了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各种学习共同体都应该:

(1)致力于全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促使学生有效学习;(2)学习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3)所有成员共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设置以及实施情况;(4)基于学生学习的证据去调整和改进课程与教学;(5)基于学生学习的需求,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6)有效地运用策略以打造一个团队;(7)明确学生学习的优势、现在的以及未来的学习需求;(8)从学校层面不断反思和提炼学校的愿景、任务和成效;(9)确保全校对全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达成共识;(10)根据学校所有成员的学习结果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改进学校课程设置;(11)确定为了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需要调整课程中哪些知识和技能;(12)无论是学校层面的课程设置还是单一学科或某一活动的设置,都需要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决策和评价。

马丽玲博士指出,学校的愿景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打造非常重要。她例举了3所学校制定的学校愿景以及达成的成效,使与会者明白不同学校对全球竞争力的具体理解和实践情况。最后,马丽玲博士强调,教师在专业提升方面也需要积极开展一些新的探索,例如多元的评价方式、成功教学策略的交流分享、不断调整教学的经验和策略等等。

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与框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学处处长莫景祺博士为与会者作了《应对全球化挑战,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这一报告。莫博士首先介绍了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指出当前我国教育国际化形态多样,势头强劲,但整体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其次,他提出可以以7个要素,全球化背景、国家立场、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交流与合作、创新、历史过程,来理清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并界定教育国际化是指各民族国家及其政府部门、学校、民间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从本国立场出发,为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在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再者,莫博士提出了一个学校国际化的指标框架,核心是注重中西融合,培养国际化人才,具体指标有理念与目标、课程与教学、学生素质、环境与设施、经费与管理、交流与合作、教师素质、组织与政策共八类。最后,莫博士从策略的层面上提出,促进学校国际化,我们要以更开放的思维来思考和处理问题,要依靠政策支持与区域推动,要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要内容,注重开展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学校员工的国际化水平,建立信息交流与研究机制,建立中外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四、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经验

北京乐成国际学校是一所非营利性的走读制民办学校,为3至18岁的学生提供由国际文凭组织(IBO)授权的全套IB教学体系,学校大部分师生来自国外,校长威廉·奥赫恩先生(William O’Hearn)来自美国。该校体育教师达伦·格伦·斯科夫先生(Darren Glen Skov)为与会者生动地阐述了他对教育国际化以及全球竞争力的理解。他指出,教育是一个培养价值观的事业,每个人对教育都有自己的想法。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全球化惊人的力量使得各种文化、各种理念和价值观交织在一起,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全球竞争力,而且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培养他们全球竞争力。我们对此的认识将决定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北京乐成国际学校中文部主任龚琴女士为与会者介绍学校在各学科课堂内围绕“国际文凭学习者培养目标”开展的各种学习探索案例,使与会者分享了该校学生诸多的学习成果和该校教育国际化的宝贵经验。

现在北京四中国际部任职的语文教师李海燕女士有六年的北京乐成国际学校IB国际教育教学经验。作为中华文化的爱好者,李海燕始终秉承并实践在坚实的民族历史文化基石上培养具有国际情怀的世界公民的教育教学理念。她说,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日益多元化的现今时代,我们可能要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血液里流淌不变的是什么?我的精神家园、灵魂归宿在何方?我在多元文化中独特的价值是什么?我在全球视野下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哪里?由此,她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归宿。李海燕还为与会者剖析了她的一些具体课例来展示她付诸实践的教学行动以及学生的收获。

北京三十五中的数学教师董志军先生为与会者介绍了日常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全球竞争力的经验。他谈道,世界正在逐渐变成一个“地球村”,我们的学生从学校毕业时,应该也必须具备全球竞争力。北京三十五中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五有人才”,其中一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为此,学校启动“二四制”课程改革实验,对项目班的课程设置、评价方式进行大胆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作为项目班的任课教师,他以具体课例的展示道出他的主要观点:无论是课堂情境创设还是数学例题讲解,都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各式各样的观点,并在交流中求同存异;另外,要激发学生有志于为改善本地和全球的环境与条件,愿意作出贡献并积极行动。

五、共识与展望

两天的论坛中不仅有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的同台报告,还有很多的、充分的国内外与会者之间的交流探讨。参加论坛的国内教师大部分来自已经开办或即将开办国际部的学校,北京乐成国际学校的许多外籍教师也到会参加研讨。在关于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学生所应有的基本素养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等问题的讨论中,国内教师非常关注多种语言的运用能力,而外籍教师则认为能运用多种语言固然是好,但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语言的学习达成对多种文化的理解,还有能以全球的视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国内教师对全球竞争力这一词有异议,认为未来能胜任全球化的公民更要有合作的意识。

北京乐成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燕以及她的团体基于研究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学生全球竞争力的目标界定,这一界定也是北京乐成国际学校培养学生全球竞争力的目标,具体为:(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概念、知识、技能和语言探讨目前全球面临的问题;(2)学生能够理解全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技术、环保以及社会体系的相互关联性;(3)学生能够理解各式各样的观点;(4)学生能够求同存异;(5)通过听、说、读、写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学生具备运用多种语言沟通交流的能力;(6)学生愿意为改善当地和全球的环境与条件以行动和提供服务的方式承担责任;(7)学生具备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里发挥有效作用的能力。这一目标也得到与会者的认同。另外,研究院强调教育国际化的主阵地是课堂,一个国际化的课堂应该具备包容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教师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偏好和兴趣爱好用不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所有孩子的需要,是专注、快乐、严谨和探究并存的课堂。

尽管各校各人还可有多种的全球竞争力的理解和愿景,但会议一致认可的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与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人,以推进中国在世界文化和经济发展中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方式可有多种,无论学校是否开办国际部,都应该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教育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