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5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即“80后”)约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40%。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亦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92%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再回到农村, 这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今后势必成为“新市民”。而“忌恨城市、厌恶农村”,又是新生代农民工心态的真实写照。加快提高其城市归属感和城市容纳度,促使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是促进城镇化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重庆市大渡口区为例,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进行分析及建议。
一、大渡口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结构
人员数量及婚姻情况。大渡口区现有农民工约12.9万人(其中大渡口区户籍的约2.5万人,暂住人口约10.4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5.5万人(其中大渡口区户籍的约7000人,暂住人口约4.8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2.6%。新生代农民工中已婚比例约20%。
文化及收入水平。大渡口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结构为:初中文化占20%,高中文化占63%,大专及以上文化占17%。收入水平为2000—5000元/月,但多数为2000—3000元/月。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与上一代农民工大多数为初中学历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整体较高,大多数为高中以上学历。且多数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
收入满意度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低于大渡口全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且38%的新生代农民工觉得有较大的工作压力,对收入的满意度较低。
有城市定居打算。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物价和住房问题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
权益维护和保障意识薄弱。调查显示,仍有26.14%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在签有劳动合同的那部分人中有相当多的人并不了解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且大多新生代农民工自认为身强力壮,不愿参保,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就业面狭窄。受文化水平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程度相对较低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从业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就业面狭窄,工作不稳定。其中从事制造业占36.0%、建筑业占17.7%、服务业占12.2%、批发零售业占10.1%、交通运输仓储占6.6%、住宿餐饮业占5.3%。
二、大渡口区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主要举措
(一)构建和完善为农民工服务的制度体系
先后编制完成《关于印发加快构建和谐大渡口十个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设幸福大渡口的决定》等文件,并针对进城农民工的管理专门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均出台“为农民工办好五大类实事任务分解”系列文件,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实施就业帮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做好转户进城服务五个方面确定当年为农民工办好实事目标任务。
(二)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成立综合协调组、户口迁移组、土地流转组、社会保障组、资金协调组、宣传引导组和转户权益维护组7个工作组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大渡口区全域城市化进程。
(三)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加强农村劳务开发工作,获得2011年农村劳动力回引宣传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制定《建立人力资源蓄水池工作方案》,对辖区50家重点企业进行用工动态监测。率先组建劳动保障监察预备分队,维护全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被国家人社部评为成绩突出单位。
(四)完善社会保障
53133337a5e4d579a8f3ee67376a8dd307c4d40a67092a23d93cc38a86a56f05在全市率先实现社会保险费“五险统征”和社会保险档案标准化管理、率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基数封定缺口调增工作、实现加载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率先开展医保个人权益通知书发放工作、首创失业保险基层反欺诈机制。近几年各项保险参保人数、参保费均超额完成市级目标任务。在全市率先成立关爱基金,实现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的目标。
(五)均衡教育资源
在全市率先实现了12年制普及教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住宿费。率先实行本区户籍学生高中阶段学费全免政策。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确保城市和农村学校基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六)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区疾控综合楼竣工投入使用,在全市率先实现一站式集中办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标准化达标率100%。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提供11大项41小项免费服务。
(七)均衡发展公共文化体育
基本建成全域“15分钟文化服务圈”,区文化馆完成改造并成功创建国家一级文化馆,文图两管总分管制示范项目得到文化部认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室、村村响广播工程、农村书屋、惠民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率先实现区域全覆盖。连续16年获全民健身全国先进。
(八)稳步推进住房保障
2012年完成保障性住房新开工和竣工数量分别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30%和129%。努力实现“低端有保障”。廉租房实物配租和租金补贴实现应保尽保,公租房配租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九)社会管理不断完善
镇街一体化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全面建成,率先在全市确立了“人员管理组织化,空间管理网格化,服务手段信息化,社区自治人性化”四个民生体系建设。成为重庆市唯一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两度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常态化
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就是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虽然只是一个标识,但标识背后是城乡两种待遇悬殊的福利体制。要继续加大对大渡口市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宣传,同时加强对转户农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确保农民“转户有通道、离乡有财产、进城有保障、生活有尊严”。
(二)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管理机制
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健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工作机构,实现“城区有市场、街镇有网点、社区有窗口”,推动就业服务机构城乡全覆盖。依托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建立覆盖各类人群全域一体的就业信息网络。促进就业登记、失业登记有机衔接,实行动态分析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预测信息,并对失业情况进行预警。同时鼓励民间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建立和完善就业培训体系。与第一代农民工求生存为主不同,学技术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需大力整合培训资源,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培训有机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继续深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鼓励各类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承担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为有创业意图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成功创办自己的企业。
大力实施就业扶持政策。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就业扶持政策范围,确保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现行的各种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享受政策的对象覆盖率、知晓率达到100%。
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使企业履行《劳动法》规定的各项义务,规范用工制度,鼓励工会组织引导农民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受理劳动合同纠纷。并促进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提高其工资水平。
(三)完善民生保障制度
扩大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对于自由择业的农民工,依据其缴费能力,通过个人账户积累,鼓励其加入当地社会养老保险;对于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建立“政府+企业+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和学龄前教育都纳入城市教育规划管理。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就读幼儿园的实际困难,适当扩大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建园数量,并给予经费支持。建立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管理和入学转学提供便利。对留守在输出地的农民工子女,要保障其上学和受教育的权利。
从制度和规划上整体考虑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农民工群体的住房问题。把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城市住房保障目标责任,在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建设中整体考虑农民工住房需求。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运用政府支持、市场融资和农民工集资等多种手段来建造农民工保障性住房,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问题。
(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对城市道路、供排水、燃气、园林、环卫、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生活和定居的基本需求。
立足实际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主要目标,提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和人口聚集能力。
(五)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工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根据民政部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农民工服务管理平台、扎实做好农民工社区就业服务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的权利、健全覆盖农民工的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
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机制。建立政府与农民工的沟通与协商机制,鼓励社会组织面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农民工自助性组织,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其自大渡口管理和自大渡口服务的能力。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文明素养的再教育。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能力,清除融入城市的自身障碍。探索在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下,依托各类办学资源,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城市生活规则、法治、心理健康等教育,这既有助于将他们转化为有益的人力资源,也有助于城市社会的稳定。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发展改革委统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