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既是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又是资源富集区,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的关键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经济质量,做大经济总量。当前,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深入实施产业增量提质、民生保障提升、开发扶贫攻坚、城乡新貌新风、执行力提升“五大工程”,力树政治新气、开创经济新型、建设城乡新貌、推行民生新政、促进文化新潮、引领社会新风、打造生态新秀、凝聚发展新力,加快推动全市富民强市新跨越,齐心奋力建设幸福新河池,追赶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一、做好“创新”文章,增强引擎驱动力
(一)创新发展思路
我们结合河池实际,提出实施“两带一区”经济发展战略,推动河池东北部(南丹、金城江、环江、宜州、罗城)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南部(都安、大化)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西北部(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并延伸到大化、都安)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快速发展,打造有色金属、清洁能源、养生旅游和特色食品“四大基地”。东北部通道工业着重发展新型有色金属、化工、茧丝绸和食品加工等特色工业,大力发展粮、蔗、桑和其他大宗种植及养殖业,并充分利用悠久特色民族文化和美好山水,发展文化旅游业,形成东北部现代产业板块。在南部沿江(红水河)工业和特色农业带发展新型建材、碳酸钙、低速汽车、物流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和山区特色种植业,并充分利用长寿和山水特色融入西部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旅游大产业,形成南部特色产业板块。西部四县依托长寿、生态和红色品牌资源,发展高端长寿养生旅游业和生态种养业,形成西部健康产业板块。积极实施“柳来河一体化”战略,着力推动我市与柳州、来宾两市在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分工协作、城镇体系共建、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社会建设共管等重点领域的紧密合作,承接柳州和国、内外产业转移,逐步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创新发展举措
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效为目标,创新发展方式方法,全力抓好全市经济的科学发展。按照“错季生产、错峰入市、科学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广“特早、特晚、特优”品种,打造绿色长寿品牌,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抓好富硒农产品开发,积极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以国家环保部解除我市的环保区域限批为契机,按照“转型升级、增量提质”要求,挖掘发展潜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旅游业升级发展,全面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三)创新发展环境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外部要素支持,而外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必须依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吸引集聚。要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吸引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创造力的意识,严格执行《河池市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规定(试行)》,切实做到“六个大”,即环境意识要大强化、监管办法要大改进、行政审批要大提速、“吃、拿、卡、要”要大扫除、基础设施要大改善、监督制约要大加强,营造亲商、护商、富商的良好风气,使项目招得来,留得住,做得强。
二、做好“生态”文章,提升品牌影响力
(一)必须坚持环保优先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是唇齿相依。过去河池曾一度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导致发生多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尤其是2012年1月发生的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先污染后治理的切肤之痛,充分认识到绝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获取一时的发展,绝不能以眼前蝇头小利换取长远利益,绝不能只顾局部利益舍弃整体利益,必须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向创新驱动的企业集聚,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要继续深入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坚持原则不变,依法关闭取缔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坚持标准不变,加快企业整改复产和完善提升;坚持目标不变,抓紧各项规划的落实实施。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科研机构合作,走绿色经济、绿色消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之路,实现绿色发展。
(二)着力打造生态名片
要以生态文明模范市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林业工程和“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提高绿化覆盖率。重点抓好荒山、通道、城镇、村屯的绿化工作,开展“森林城市”、“园林单位”等“八创”活动,有效遏制石漠化蔓延趋势。强力推进核桃、桑蚕、甘蔗等优势生态产业迅速发展。加强森林保护,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推进低碳旅游,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区。培育新兴绿色生态产业,大力推进河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强化生态管理,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三、做好“产业”文章,卯足发展后劲力
(一)巩固发展第一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河池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多田地少,耕地面积仅占全市总面积的11%,农业人口比例为86%,河池的首要问题仍是“三农”问题。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长寿、绿色、生态”品牌,全面提升农业“三特”产业。一是优化品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做大做强做优桑蚕、糖料蔗、果蔬、食用菌、毛葡萄、核桃、油茶、板粟、八角等特色种植业。二是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特色畜禽品种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养殖,创建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做优菜牛、山羊、香猪、瑶鸡、乌鸡、水产等特色养殖业。三是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二)提升发展第二产业
做大做优有色金属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壮大发展高端优质饮用水产业,建成广西最大的天然饮用水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以白酒为主,红酒、黄酒、青酒为辅的酿酒业;延伸发展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中国丝绸城”;规模化发展机械加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高端养生长寿健康产业;提升发展生物质及煤化工产业和培育发展碳酸钙产业。以启动城区周边企业“出城入园”为切入点,加快创建大任产业园,对现有的城区、宜州、环江、南丹四个市级工业园区和金城江工业集中区实行集中管理、集约经营,打造“一区多园”发展新格局。推进各县现有工业园区扩容提质,加快都安临港工业区等新建工业园区建设。围绕建设“百亿广维”,加快创建河池市化工产业园区,打造以生物质化工为主的化工城。加快推进河池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市场机制,推进土地开发运作,实现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百亿产业、百亿工业园区、百亿工业产值县(市、区)。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整合“长寿、生态、民族、红色”四大特色旅游资源,构筑“大旅游、大产业、大品牌、大市场”发展新格局,建设“长寿养生旅游名市”。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等产业融合,打造长寿、生态、民族、红色等特色品牌和精品路线;推进旅游区间主干路、旅游集散中心、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刘三姐文化、长寿文化、铜鼓文化、红色文化、白裤瑶文化、仫佬族文化、地质文化、奇石文化等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品牌;继续举办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和 “一县一节”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大力开发与文化结合的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繁荣文化市场,培育消费热点。大力弘扬河池优秀民族文化和特色文化。依托西南出海大通道优势,以建设河池“无水港”为重点,打造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集散地,加快发展物流产业。积极发展商贸、餐饮、家政、养老、金融、信息等服务业。
四、做好“聚力”文章,凝聚发展新合力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各级干部队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各级干部的人格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号召全市各族人民勇于战胜困难,坚定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加强市情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和河池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自觉投入到建设幸福新河池的征程中。
(二)广泛凝聚发展合力
弘扬广西精神,发扬老区传统,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活力激发出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的智慧聚集起来,形成建设幸福新河池的强大合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和改进人大对推进“五大工程”的监督工作。支持各级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凝聚力量为“五大工程”献策出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和改进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深化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工作,巩固和扩大“双拥”模范城建设成果。
五、做好“升级”文章,积储发展持续力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的发达程度,决定一个地方的开放程度。目前交通仍是制约河池区位优势发挥,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抓好铁(路)公(路)机(场),打通“金水道”,加速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新体系。建成河池机场、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等重点在建交通项目,建设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河池至南宁铁路及黔桂铁路复线,加快推进河池至桂林、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桂林经河池至百色铁路、龙滩水电站升船机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提级改造县际公路,建设红水河沿岸和通达市内各重点旅游景区高等级公路网。抓好通乡公路、行政村公路升级改造、通屯道路建设。通过加紧构筑多路快速通道,进一步凸显大通道大枢纽优势,突破融入区域大开放大合作的瓶颈制约,从而为河池的现代经济发展带来外围机遇和提升空间。
(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突破口,我们必须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紧紧围绕新区、新城、新村、新貌、新风“五新”目标,按照自治区关于“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发展和我市“两带一区”发展战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抓好河池市新总体规划修编,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向东拓展的规划和建设,以有力稳妥的措施推动河池中心城区突破发展。要加快各县(市、区)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县镇扩容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扎实推进特色风貌塑造工程,抓好特色名镇名村和村屯风貌综合整治试点,拓展沿线风貌改造,着力打造一批名村名镇。坚决遏制“两违”行为,大力整治城乡环境,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建设品质。
(三)全面推进开发式扶贫
实施产业带动,整市推进核桃、糖料蔗、桑蚕、火麻、油茶、高淀粉薯类、香猪、瑶山鸡八大扶贫产业及其他特色扶贫产业,拓宽群众持续增收渠道。创新旅游扶贫模式,打造我市乡村旅游“十百千”(创建10个旅游开发扶贫示范乡镇、100个旅游开发扶贫示范村屯、1000家农家乐)示范工程,以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为区域,全面实施“广西东巴凤旅游开发扶贫示范区”建设。整合资源,以大会战形式推进连片特困地区屯级道路建设和特困地区贫困户集中安置,加大贫困地区、水库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试点基础上推广“整乡推进”开发扶贫新模式,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移民扶贫结合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大力推进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依托农业产业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工程,建设大化县易地搬迁生态民族新城等项目。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植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实施“能人带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