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分析及启示

2013-12-29 00:00:00王迎新李媛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13期

一、重庆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发展分析

重庆地处我国内陆,与沿海地区相比,加工贸易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但是近年来,重庆加工贸易发展迅猛,“十一五”期间加工贸易额累计达39.8亿美元,加工贸易总额和进出口增幅均列全国第一。2012年,重庆市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值、出口值,进口值分别为173.1亿、153.6亿和19.5亿美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1.5倍、1.5倍和1.6倍。其中,仅12月当月,重庆市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值、出口值,进口值就分别达到20亿、17.7亿和2.3亿美元,发展速度之迅速有目共睹。

(一)重庆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分析

2006—2010年,重庆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平缓, 2009年的重庆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甚至有些下降。但2011年,重庆市的加工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2011年,重庆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9.1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口总额为7.45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61.67亿美元,这几乎是2010年重庆市加工贸易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2倍和5倍。

同时,重庆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也在波动中上升。加工贸易增值系数的提高,可反映出加工贸易生产结构水平的提升以及加工方盈利的增加,是加工贸易良性发展的表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正效应。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在2008年和2010年加工贸易增值系数有所起伏,但重庆市加工贸易增值系数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11年,加工贸易增值系数迅速增长到8.28,是2010年的2.7倍,是之前最高年份2009年的1.9倍。

总之,重庆市的加工贸易不仅在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在质上也有显著提高,这表明重庆市加工贸易的发展是良性、可持续的,并且加工贸易的生产结构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加工贸易配件的本国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二)重庆加工贸易企业性质及其进出口分析

外商投资企业在重庆加工贸易进出口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口金额为64725.62万美元,占重庆市加工贸易总进口额的86.90%,这比2006年上升了约16个百分点。此外,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出口金额为587835.70万美元,占重庆市加工贸易总出口额的95.31%,相比于2006年上升了约26个百分点。

不同于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短短5年内的下降幅度非常明显。虽然在2011年,国有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都有了小幅度的增加,但是其在重庆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却在大幅度缩小。

与国有企业相比,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在重庆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虽然很小,与2006年相比,其比重却在逐渐提升。2011年,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口金额是2006年加工贸易进口额的15倍,在重庆市加工贸易总进口额中的份额上升到9.61%,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远远超过国有企业在加工贸易上的发展速度;同时,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金额为16703.45万美元,增长了约32倍,占重庆市加工贸易总出口额的2.71%。

总之,从加工贸易企业的性质来看,外商投资企业是重庆加工贸易的主导企业;与此同时,与国有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份额不断下降相比,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在缓慢发展,并逐渐取得了一席之地。

(三)重庆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重庆市近来年的加工贸易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蓄电池、零部件等,而对纯原材料的进口越来越少,这反映出重庆加工贸易近年来以电子产业,特别是笔记本电脑作为核心产业,不再只是纯粹的简单再加工。同样地,在出口方面,重庆市近两年来加工贸易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以机电等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要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例如,2010年,便携式数字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出口额为2.8亿美元,占重庆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23.7%,而2011年,其出口额上升到约50.4亿美元,几乎占重庆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1.68%。

从以上分析可知,重庆加工贸易基本上以劳动密集型新产品为主,相比于之前的简单组装和初加工无疑是一种进步,而如何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则是重庆加工贸易今后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

二、重庆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优势

(一)便利的交通物流优势

目前,重庆市一共建立了3条国际物流通道。第一条是长江黄金水道。重庆港是我国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万吨级船队可常年到达重庆。目前全国60%的货运量、重庆95%的外贸货运量通过长江运输。第二条是被誉为“新丝绸之路”的“渝新欧”7国铁路联运专列,只要15天左右就可以到达德国杜伊斯堡,比江海联运省时24天。此外,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快速通关第二阶段,上海、重庆试点已正式启动。第三条是南向出海大通道。首先,渝深铁海联运连接北部港湾和东盟各国;其次,公铁联运经云南进缅甸通印度洋和中东地区。此外,还有“空运串飞”。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枢纽,目前已开通国际客货运航线15条,并设有保税油库为国际货运航班提供免费加油服务。

(二)环境宽松的政策优势

重庆市是全国政策最优惠的地区,集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国务院3号文件政策、内陆保税港区政策、三峡库区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比照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政策为一体。其中,切实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政策给重庆市的加工贸易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3号文件”赋予重庆13项“黄金定位”和22条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其中要求把重庆建设成为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3号文件”政策执行到2020年的“含金量”在8000亿元以上。为此,提前布局和启动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到2015年要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3万亿元和外贸1000亿美元的目标,催生了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内在动力。

(三)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

重庆的劳动力平均工资仅为东部的60%左右;平均地价仅是东部的33%左右;水、电、气价格仅为东部的60%—70%:油电煤运生产要素成本是东部的50%—60%;铁海联运及航空货运物流成本基本与沿海持平;金融体系健全,融资成本全国最低。此外,要素成本低廉。重庆的大工业用电、天然气成本均比较低,110KV用电及天然气分别低于上海的20%和41%。此外,重庆的人力资源成本也比较低,2012年,重庆市最低工资水平(取较高值)是1050元/月,较上海低40%,较福建低14%。

(四)齐备的开放平台

重庆的两江新区是继上海的浦东新区和天津的滨海新区之后第三个新区,它将建成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此外,重庆还设有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我国唯一的“水港+空港”一区双功能的保税港区,带动着辐射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半径500公里、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公里的中西部地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面积约为10.03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集保税、出口加工和口岸功能为一身的综合保税区。

三、几点启示

(一)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时要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特征相似,重庆加工贸易企业的主体也是以外资企业为主,这意味着重庆发展加工贸易的主体基础还不够坚实。一旦重庆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有所变化,外资企业势必又会寻求其他更适宜发展的地区或国家。因此,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提升不同性质企业的比重,特别要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结构合理化,避免外资独大,鼓励其他类型的企业开展加工贸易。

(二)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要因地制宜,创造更多的行业

从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发展来看,重庆注重发展电子产业,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工业的基础,如汽车等。但是,总的来看,其发展仅是跟随电子产业的发展,而实际上研发环节并没有真正“引进来”,企业的科技研发中心并不多见。从重庆海关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可以发现,机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重庆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产品,对应地,进口产品也是以集成电路、蓄电池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等机电类为主。我们认为,中西部地区应夯实加工贸易发展的基础,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加工贸易企业不能集中在某一类如机电类或IT类行业,而是要因地制宜,创造更多的行业,避免因某一行业不景气导致加工贸易发展出现大起大落。

(三)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劳动力结构合理化是稳定加工贸易企业的基础,加工贸易转移选择重庆会着重考虑重庆的劳动力成本,这就需要有大量的一线劳动工人可以满足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需要。理论和实践均表明,人力资源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进而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靠人的素质提高。因此,政府应在企业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方面给予指导与资金支持,社会组织、研发机构和高校也可与企业联合培训,形成就业、培训的良性机制,培育一支业务精良的技术工人队伍。

(四)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应立足自身,降低物流的约束力

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受到约束较多的是物流问题。尽管重庆采取各种举措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将有更多的货物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国家,这将使物流通道变得狭窄。此外,受各种因素影响,能源价格逐渐升高,势必影响物流成本。这一切都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不利因素。因此,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应立足自身,降低物流的制约力。首先,中西部地区要努力扩大当地加工贸易企业内采的比重。其次,要扩大内销的比重。因此,从市场需求看,加工贸易企业可从单一外贸型向内外贸一体型转变,即按照内外需的市场导向进行加工贸易,其产品即可满足外需,又可合法转内销,使企业真正以市场需求调节产品的内外贸走向。这将有赖于加工贸易企业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

(五)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应注重培养自主品牌

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进而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定要认真总结东部沿海发展加工贸易的经验教训,切实认识到培养自有品牌的重要性,避免走东部沿海的老路。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之初,加工贸易异军突起,对当地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东部沿海经济水平的总体进步,优惠政策的丧失和劳动力成本高企使加工贸易逐渐丧失了在东部沿海的发展优势。而加工贸易多属于制造业,销售市场基础薄弱,未形成自主品牌,难以形成溢价能力以对冲高企的劳动力成本。因此,在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时,政府要注重对企业在自主品牌上予以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注:除非特别标注外,本文数据来源均根据此次调研中重庆提供资料或数据整理而得。

(本文系201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点课题的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王迎新研究员)

(王迎新,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源,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