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时代变迁
(一)传统的理解
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状态逐渐演进的过程,并由此带来产业结构的改善和效率的大幅提高。对于这一内涵的阐释多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即忽略国际间的资源、产品、技术和资本流动,单纯地对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研究。一般认为,封闭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包含合理化过程和高级化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通过要素流动使不同产业之间、中间供求与最终供求之间的比例结构达到投入产出平衡。产业结构高级化是通过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制度等)的创造或引入,使投入要素在不同产业间流动以达到整体配置优化和使用效率提高的过程,其间伴随着产业的更替和竞争优势的转变,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两个不同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从两个方面的转化来看,结构高级化必然会打破原有产业间的协调,但是产业系统要继续发展,各产业就必须通过不断的调整,在更高水平上重新达成协调。
(二)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新阐释
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封闭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既有逻辑上的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于后者的新视角;既有内涵的一致性,也有一定的摒弃和发展。
首先,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仍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内容,但是其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从结构合理化来看,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产业只是世界产业体系的局部组成部分,刻意地、绝对地追求产业结构的部门均衡、产业结构与本国要素资源结构、社会需求结构以及技术结构的匹配不现实。但是产业之间的要素配置仍要保持相对协调,本国产业发展与要素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缺口仍要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就结构高级化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已经不再是封闭条件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演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过程,而是将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进行整合协调,从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环节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营销环节转移。但是通过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创新使用,使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更快,使产品和服务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仍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核心要义。
其次,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赋予新的内容,对一国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判断依据更多地考察本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是否处在较为有利的位置,能否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国家经济利益。在全球化语境中,一国产业发展必须以整合全球资源要素、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为导向,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一定的产业主导权和市场势力为核心,以培育一大批拥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为保障。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势力和产业主导权的竞争。而要获得产业势力与产业主导权,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必须拥有相对于其他国家更为先进的产品、技术或生产、营销手段,具备领先全球、占据世界市场有利地位的能力。
因此,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涵是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从静态视角来看,产业结构仍要保持一定的合理化水平,即资源要素在产业间的分布相对协调,产业增长的内生动力更多地依赖于本土资源要素条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保持对国内外市场的兼顾。从动态视角来看,产业结构仍要保持不断高级化的趋向,通过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创新使用,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附加值的提升,使产业结构向密集使用高级要素的高成长性产业转移。从全球化视角来看,产业结构要在全球产业融合与协作的过程中,整合国内外要素、资源、技术和市场条件,获得产业主导权和市场势力,从而谋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一国产业结构要想有序有效地实现调整与升级,必须兼顾结构合理化、结构高级化和全球化势力三个方面,脱离合理化基础的高级化状态是虚拟的高度化,未能实现高级化的合理化状态则代表着结构升级滞缓;如果一国产业结构兼顾了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但是未能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产业主导权和市场势力,那么其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是分工损益的;如果一国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一定的产业主导权和市场势力,可以谋取一定的分工利益,但是缺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基础,那么其分工获益是暂时性、局部的,缺乏结构性的基础。
二、全球化条件下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封闭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因素包括消费需求条件、要素供给条件和政府经济政策三个方面。这是以往研究中论述较为充分的。但是在全球化条件下,技术贸易与中间产品进口、要素流动与国际市场开拓、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全球资源整合与走出去也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首先,许多后起国家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并从中避免了研发资源贫乏、成本高昂、市场风险较高的问题。韩国即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但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必须注重自主研发能力和消化能力的培养,才能避免出现“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被动局面。由于新技术往往物化在中间产品和资本品中,中间投入品进口也对进口国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作用。在进口中间产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原有的国内技术矩阵将在很大程度上发生改变。测算显示,不同行业考虑进口中间投入与否的完全消耗系数存在明显差别,影响最大的是办公用品及计算机制造业、无线电、电视、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医学、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业,其考虑进口中间投入的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不考虑进口中间投入的2.67倍、2.67倍和2.08倍。
其次,要素流动,尤其是资本流动直接改变相关国家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当然,外国直接投资也可能给东道国产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外国直接投资进入的是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还可能导致整个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降低。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诱因从国家自身产业发展的需要,向国际市场及产业体系变动的需要演变。需要注意的是,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贸易将刺激传统农业部门、初级产品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生产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扩张。
第三,在全球生产网络下,生产被看作是一个广义的增值过程,位于上游的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部件生产环节,以及下游的品牌创新和营销管理环节的附加值较高,而中游的生产加工环节则获利较少。这些不同的价值环节散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就形成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治理者”的角色,组织、协调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控制不同经济行为主体间的价值分配,导致外资的技术锁定和结构锁定,即国际产业结构的格局规定着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发展,使其沿着低端制造、低劳动力价格、高资源消耗与高环境污染的方向来增加产值和获取利润。
最后,通过“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也会促进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在本国获取资源成本太高或根本不可能获取时,可以通过对外投资获取本国禀赋不足的要素资源。劣势产业的淘汰或转移也可以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进行。此外,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寻求型投资,是促进新兴产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当然,对外投资也可能给母国带来产业空心化和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在新兴产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大量地向国外转移传统产业,还可能导致重合产业竞争加剧、延缓本国产业升级。
三、产业结构升级测度视角的新变化
由于产业结构演进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在时间上具有历史阶段性,在内在机理上又具有单个产业层面的微观视角和整个经济体系层面的宏观视角,因而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如何辨识不同层次的产业结构演进,并将这些不同层次的测度加以综合是对产业结构进行测度的关键。
(一)静态视角的产业结构测度
静态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测度主要是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进行测度,包括产业间相互作用所具有的整体增长能力、产业间相互关联所具有的结构协调性、产业结构对要素条件和需求条件的适应性。关于产业结构的整体性测度,一般认为,产业结构的演变只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完成,而其演进效果也只有通过经济发展状况才能得到最终验证。因此,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决定了总量增长,可以采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来测度结构状态。产业协调是结构优化的核心内容,一是部门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现在技术进步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产业间资源使用效率的差异上,可以用比较综合要素生产率进行衡量;二是产业间具有技术联系上的协调关系,可以用实际产业结构与经济技术结构的偏离度来衡量。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是指产业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体现在其与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程度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其与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不能相适应。
(二)动态视角的产业结构测度
动态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测度主要是对产业结构的成长能力和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包括一国产业结构进行国际间的横向比较所具有的高度评价、结构变动所带来的增长效应、成长性产业替代衰退性产业所形成的结构转换能力。高度性测度主要是与参照国或标准模式进行比较,可以通过计算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或产业结构贴近度,将评价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结构进行比较。结构变动的动态效应是在结构关联约束条件变动情况下的结构聚合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简便的方法是M.赛尔昆的资源再配置效应(TRE)模型。在结构快速变动的情况下,尤其是资源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非农业部门、传统工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发展阶段,结构变动的TRE值应该是较高的。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是指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和产品替换率的产业部门不断取代衰退产业部门的过程,可以用技术密集型产业、生态环保产业、基础产业的结构超前系数来衡量。
(三)全球化视角的产业结构测度
全球化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测度主要是对作为非封闭系统的产业结构进行测度,包括开放条件对一国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完整性、安全性所带来的影响,即开放程度的高低,也包括一国在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的条件下所能带来的分工收益和分工地位的测度。产业结构的开放性是指资本、技术、市场的开放程度及对外依赖程度,可以通过外贸依存度、外国直接投资依存度、技术对外依存度来测度。关于产业“走出去”的测度方法,可以选取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额占GDP的比例、海外并购资金量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来测度。产业结构的分工收益测度可以通过实际收入贸易条件和实际要素贸易条件①来测度。
四、启示
(一)产业结构的测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动态、可分解的过程
首先,产业结构具有多维度的特征,对其测度既要考虑其对整个资源—经济—社会系统的支撑作用(比如经济总体增速等),也要考虑其与本国资源要素、社会需求条件的适应性,还要考虑其在全球化环境中的开放性和分工收益。
其次,产业结构作为具有特定功能和自身完整性的一个系统,其内部又是由不同层级的子系统所组成。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互动影响着产业结构的稳定状态、系统状态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产业结构的多层次特征要求结构升级的测度过程中,对结构的协调性和转换能力给以关注。
第三,产业结构是随着一国资源要素条件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动态演变的,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产业结构往往会呈现截然迥异的表现形式。对产业结构动态性特征的测度,对内需要考察一段时期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的动态效应,对外需要与发达国家相同或相似阶段进行横向比较。这样,从产业结构的多维度、多层次和动态特征来看,结构升级的测度过程是可分解的,只有建立在有序分解基础之上的结构测度才是科学合理的,以一概全或梳理不顺的测度都可能导致测度的偏颇或不全面。
(二)全球化对产业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改变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和进程
相比于封闭条件下的产业结构演进,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和深入推进给一国产业结构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来自于一国外部的影响使一国产业结构变化可能建立在外部资源要素条件之上,导致一国产业发展的国内产业关联向国外产业关联转移,还可能形成以外部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一国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协调性。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能以低端价值环节嵌入国际分工体系,在国际产业链条的价值分配上缺乏话语权,在技术进步的方向和速度上缺乏主导权,致使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演进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当然,全球化的影响是双面的,由全球化带来的资源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和可获得程度的提高,也可能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引进、海外投资等渠道获得一些本国稀缺或不足的资源要素和其他条件,从而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发达国家更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产业链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发展中国家要想借全球化之力促进自身产业发展和升级则需要破除更多的外部桎梏和束缚,往往是比较艰难的。因此,全球化视角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既是对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结构升级测度的必要补充,也是对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结构升级效果的一个有效验证。
(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测度对未来发展具有不同方向上的升级指向性
全球化条件下,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维度进行分解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一国产业结构升级进行测度可以归纳出8种基本类型,如表1所示。这8种基本类型是由产业结构在静态性角度的协调与不协调、动态性角度的强高级化趋向与弱高级化趋向、开放性角度的开放收益与开放致损的不同所导致的。一个产业结构可能在静态的产业关联互动上是协调的,但是在发展升级上可能缺乏足够充分的高级要素条件和先导产业增长而转换能力不足,导致弱高级化趋向。同样,一个产业结构可能形成了高增长产业发展带动的强高级化趋向,但是在配套关联产业的发展上又可能是滞后的,从而在协调性上对结构升级造成制约。当然,结构升级还有其他可能,比如一个产业结构在静态视角是协调的,在动态视角是强高级化趋向的,但是其技术进步更多地来自于外部供给、实际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越来越多,那么这种结构协调和升级趋向也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
基于结构升级的不同测度结果,我们可以对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给出不同侧重点的升级指向。具有静态不协调性的产业结构,未来提升的重点在于理顺产业间的关联,促进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具有弱高级化趋向的产业结构,培育高增长性产业以及与之配套的要素条件是结构升级的主要内容;具有开放致损特征的产业结构,未来提升的重点在于对外政策的调整,把结构升级的动力更多地转向国内要素条件,把对国外市场、资源、要素条件的利用更多地放在促进价值链提升和分工收益增长上;同时具有静态不协调、弱高级化趋向、开放致损三个方面中的两个或全部特征的产业结构,未来提升的过程则要兼顾结构合理化调整、动态升级和对外政策调整等几个方面。
注:
①综合考虑中间投入和外资企业所占份额,在扣除中间投入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扣除外资企业对于出口的贡献,对一国的收入贸易条件进行测度即为实际收入贸易条件。在总成本率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业总产值-工业总成本)/工业总成本,来表示工业行业的成本效益指数,并通过其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来测算贸易条件,即实际要素贸易条件。
(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研究》阶段成果)
(徐建伟,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