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焦化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考

2013-12-29 00:00:00闫林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15期

山西作为全国最大、最重要的焦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焦化行业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焦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山西焦化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是山西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山西焦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地位

焦化行业是山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经多年发展,山西省焦化产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全省以7.63米顶装、6米顶装、5.5米捣固、4.3米顶装、4.3米捣固、热回收焦炉(山西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焦炉炉型)为主要装备,形成了以吕梁、临汾、太原、晋中、长治、运城6个地区八大焦化工业区和15个重点产焦县为主的产业布局,产业布局结构向资源和运输线集中,布局日趋合理。

近年来,山西省焦炭年产量保持在7600—9700万吨,居全国第一;焦炭年出省外运量保持在5600—7000万吨,占全国省际间调运量的70%以上,对我国冶金、化工、机械制造行业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焦化行业处于低迷状态,但总体看,山西焦化产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2009—2012年,山西焦化行业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86.4亿元、1266.7亿元、1774.34亿元、1478.7亿元,尽管有较大波动,但仍稳居山西四大支柱产业行列,对全省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底,全省焦炭企业192户,全年产量8612.7万吨,仍居全国首位。

2012年12月,位于太原市的山西焦炭(国际)交易中心正式启动运营。该交易中心具备电子交易服务、合同管理与价格发现、网络管理与信息共享、运力协调与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全程服务与纠纷调解六大功能,将发展成为“立足山西、辐射全国”的现代焦炭交易市场,对全国焦化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进一步夯实和强化了山西焦化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二、山西焦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资源优势。山西炼焦煤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较浅,开采条件得天独厚。山西省焦煤查明资源储量1694.6亿吨,占全国焦煤查明储量61.4%;可采储量331.6 亿吨,占全国可采储量51.3%,山西省焦煤可采储量和查明资源储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山西炼焦煤中有着优良结焦性能的主焦煤、肥煤的占比更高达54.52%,只有山西能够依靠境内炼焦煤资源产出一级、二级及铸造焦,而其他地区则须依靠境外调入部分煤种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冶金焦。而且山西炼焦用肥、焦、气、瘦煤品种齐全,适宜于发展配煤炼焦、配型煤炼焦、捣固炼焦。

装备优势。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40余座焦炉。其中,炭化室高度4.3米的焦炉180余座,占总产能67.5%;已建成投产的炭化室高度5.5米的焦炉9座,占总产能6.6%;已建成投产的炭化室高度6米的焦炉8座,占总产能5.7%;已建成投产的炭化室高度7.63米的焦炉1座,占总产能1.3%;热回收焦炉28座,占总产能8%。在建炭化室高度5.5米的焦炉13座,占总产能9.4%。山西新建及原有的常规机焦炉都配套完善了化产回收、脱硫、污水处理等装置,焦炉装备水平整体上高于其他省份。

化产优势。截至目前,全省煤焦油加工企业逾20余家,年产能达350万吨以上,连续蒸馏单套生产能力超过10万吨的企业有15家,合计生产能力333万吨,其中山西焦化和交城宏特加工产品品种较多,可做到酚类系列产品,工业萘,精蒽等产品近20种。粗苯精制产能约129万吨,主要工艺为加氢精制和萃取精制工艺。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有城市煤气、工业燃气、焦炉煤气发电,或作为化工原料生产合成氨尿素、甲醇、提氢用于苯加氢精制,焦炉煤气合成天然气(甲烷)等方面。

(二)劣势分析

产能相对过剩。从全国焦炭产能看,目前国内焦炭的产能接近6亿吨,而焦炭需求量仅有4.27亿吨,国内焦炭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同时,仅2011年,全国重点大中型焦化企业新投产常规机焦炉48座、新增焦炭产能2622万吨,其中炭化室高5.5米捣固、6米顶装及以上焦炉42座、焦炭产能2424万吨,分别占新增产能的87.5%和92.45%。在行业既有产能严重过剩,一批大中型钢铁企业加快焦炉配套、一批大型煤炭集团焦炭产能扩张等新增产能源源不断进入的状况下,焦炭市场竞争将更趋白热化,山西独立焦化企业的经营空间严重压缩。山西焦炭产量在全国的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49%降到2012年的19%左右。

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山西焦化企业户均产能70万吨,现有的240余座焦炉分布在60多个县区,点多面广、布局分散的问题依然严重。与煤炭、钢铁企业相比,焦化企业无论从规模、实力来说都处于劣势地位。山西焦化企业主体多、散、小、乱,难以形成合力,由此带来企业间相互争夺煤源、抢占市场,导致煤价居高不下,成本上升;在整体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焦炭价格难以提升,运行成本难以降低、行业整体竞争力下降。同时,山西焦化企业主要分布于中南部汾河中下游地带,东南部的浊漳河流域,西部三川河流域。分布区域位于山西主要农业产地,人口相对密集区内,对山西省境内环境质量影响明显,也不利于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焦油加工、苯深加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

企业经营面临困难。受下游需求萎缩和上游原材料焦煤价格下降幅度有限等因素影响,全省近三成企业延长结焦时间或采取限产措施,部分企业结焦时间延长至50小时以上甚至焖炉保温,致使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的产率下降,投入的煤气综合利用,化产回收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焦炉煤气制甲醇和焦油加工项目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进一步导致焦化产品收益降低,焦炭行业亏损严重。据测算,目前山西省焦化企业焦炭的化产品收益仅为150元左右/吨,比省外企业低30—80元/吨。2012年,全省焦炭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8.7亿元,同比下降14.4%,行业总体亏损。

三、山西焦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产能利用率较低的状况不会改变

受炼焦煤价格居高不下、钢铁市场疲软,以及钢铁企业及周边省炼焦产能、产量提升,山西独立焦化企业产能利用率连续几年位居全国末位。尽管预计2013年我国焦炭生产与市场需求仍有可能突破4.5亿吨,但受钢铁行业持续下行影响,焦炭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显、量价齐跌,企业效益持续下滑,生产经营困难,产能利用率偏低状况不会改变。同时,2012年,全国钢铁企业能基本做到自我控制的焦炭产量约达到总产量的40%以上,进一步减少了钢铁行业对焦炭的需求。

(二)价格低位徘徊仍将持续

在行业产能过剩和需求相对不旺的背景下,近年来全国焦炭行业呈现出产量持续增长,价格上涨乏力的运行特点,焦炭价格在1500—1900元/吨呈低位窄幅震荡格局。2012年以来,焦炭价格持续下行,上半年,焦炭市场保持平稳运行,焦炭价格基本维持在1700元/吨左右,7—9月份,焦炭价格加速下滑,特别是9月份,焦炭价格大幅回落至1150元/吨,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最低价格1300元/吨。12月末二级冶金焦炭价格回升到1420元/吨,但较年初仍下降330元/吨。“十二五”期间,受多重因素影响,焦炭价格仍将低位徘徊。

(三)占国内市场比重将继续下降

近年来,由于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纷纷加大新的焦化项目的上马力度,焦炭产量增幅远远高于山西,导致山西焦化行业的市场份额出现逐步下滑的趋势。据资料显示,2012年,河北焦炭产量6677.7万吨,增产436.7万吨,同比增长7%;同期,内蒙、陕西焦炭总产量增长幅度分别达到34.0%、30.6%。然而,山西焦炭产量却持续下降,全年产量8612.7万吨,较2011年同期减少277万吨,同比下降3.1%。

四、政策建议

(一)严格控制焦炭生产能力

“十二五”期间,随着钢铁行业高炉大型化水平的提升和喷吹煤技术的运用,焦铁比将进一步降低,加上非高炉制铁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运用,预计焦炭需求量总体将呈下降趋势。因此,要按照《焦化行业准入条件》要求,严格市场准入,科学遵循焦化行业的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避免盲目和无序建设;严格焦化项目审批管理,原则上不再批准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分期分批淘汰不符合焦化产业政策、达不到准入标准的焦化项目,为优势焦化项目腾出充分市场空间。通过抑制焦化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优化存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上来,有效推进焦化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盈利能力。

(二)扎实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焦炭行业长期面临高成本和低需求,在下游需求放缓、本身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焦化企业只有进行重组,减少供应,优化结构,拓宽产业链,才能走出困境。下一步,要努力推动焦化产业由“以量为主”转向“控量提质”,通过关小上大、同业重整、上下联合等方式,鼓励有实力的焦化企业在以资本、产权、市场等为纽带进行重组,实现化产集中加工、污染集中处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有实力的煤炭、钢铁、化工、机械企业等上下游相关企业与焦化企业间进行联合重组,提升焦化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到“十二五”末期,力争在全省形成1000万吨级特大型企业2户左右,500万吨级特大型企业5户左右,200万吨级大型企业10户左右,全省炭化室6米(5.5米捣固)以上焦炉焦炭产能达到5600万吨以上。

(三)发展壮大化产精加工规模

以各焦化园区和大型焦化企业为主体,围绕不同的技术进行攻关,鼓励区域内焦化企业采用大型化产加工装置,打造现代焦化产业链条,努力打造以孝义、洪洞千万吨级焦化产业园区为主体的烯烃生产基地,以潞矿为主体的双气头法制合成油产业基地,以路鑫为主体的聚甲醛生产基地,以阳光、太工天成为主体的焦炉气制清洁燃料生产基地,以三维、天脊、侨友为主体的苯精制及精细化工中间体和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以山焦、三维、宏特为主体的煤焦油精细化工中间体和精细化工原料生产基地,以山焦、宏特为主体的新型碳材料生产基地,以阳光华泰、永东为主体的特种炭黑生产基地,初步形成“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产业格局。

(四)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鼓励重点焦化企业与煤炭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确保焦化生产要素得到有效保障。加大协调力度,确保重点焦化企业对铁路和公路运力要求。对兼并重组主体企业新建项目特别是对化产集中加工企业,各级政府在用地计划、周转计划方面要给予倾斜,同时对焦化产能置换大项目建设给予贴息资金支持,努力为焦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政务环境。

(作者单位:山西省经信委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