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商务部了解到,近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考验,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功化解各种困难与挑战,加快推进外贸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突出表现为八个方面。
一、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
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国际市场布局进一步优化。2012年,对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四个传统市场进出口占我进出口比重为44%,比2007年的50.2%下降了6.2个百分点;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快速增长,占我国进出口的比重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金砖四国的进出口额分别增长188.5%、83%、72%和327%。
二、外贸国内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增强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和贸易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提高其在全国的比重和质量效益。2012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13.1%,比2007年的8.5%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占14.3%,提高5.4个百分点。
三、外贸经营主体不断优化
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手续不断简化、下放工作不断深入,对国营、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实施的外贸政策措施实现统一,各类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体制环境逐步形成。2012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比比2007年的24.4%提高13.2个百分点,达到37.6%;进口占比提高11.5个百分点,达到24.8%。
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鼓励机电产品出口,支持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加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调控,出口商品结构发生积极变化。2012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5.1%,比2007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7.6%和29.3%,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比2007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矿物燃料、有色金属、非金属矿、钢铁及化工等5大类共39种“两高一资”产品占出口比重为5.2%,比2007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五、货物贸易方式结构明显改善
鼓励发展一般贸易,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2012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快于加工贸易4.4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比2007年提高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劳动密集和技术、资金密集型并重,加工制造程度逐步加深;产品结构不断改善,产业链不断延伸,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占比大幅度提高。
另外,服务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2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70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3%,比2007年的2509亿美元增长87.6%,其中,服务出口19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58%,比2007年的1216.5亿美元增长56.5%;服务进口28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比2007年的1292.6亿美元增长116.7%。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
六、扩大进口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我国进口总体态势良好,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保障资源能源供应安全、引导提升国内消费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进口规模由2007年的9558.2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18178.3亿美元,增长90.2%。进口年均增速13.7%,比出口年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进口额占全球进口比例由2007年的6.7%提高到2012年的9.8%。矿产、能源、农产品等大宗产品进口快速增加,占总进口比重由21.0%上升到31.3%,原油、铜精矿、铁矿石、大豆、棉花等产品进口分别增长了2.8倍、1.9倍、2.8倍、3.1倍和3.4倍。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进口农产品11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8.8%,有效缓解了国内大宗农产品与主粮争地、争水的矛盾,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配置国内耕地水资源。
与此同时,积极扩大进口有效地促进了贸易平衡状况的改善。2012年,我国外贸顺差2311.1亿美元,比2007年的2621.9亿美元减少11.9%,占GDP的比重为2.8%,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七、品牌建设保持良好势头
近年来,通过举办境外中国品牌展、提高广交会品牌展位比重、进行各类品牌培训和交流活动、强化品牌建设法律保障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出口品牌培育工作。在海尔电器、华为通讯等品牌带领下,涌现出奇瑞汽车、华富玻璃、三链锁业、荣威塑胶等一大批有相当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出口品牌。2011年商务部对2551家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统计表明,品牌企业的平均出口规模是非品牌企业的5倍。第113届广交会上,品牌展区成交129.2亿美元,平均成交额是非品牌企业的5.8倍。
八、对外贸易质量逐步提升
全面推进以质取胜战略,积极开展?“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打击对非洲出口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专项治理、中国制造对外宣传等活动,进一步净化了外贸生产和经营环境,提升了外贸企业的质量意识,有效地维护了“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商品质量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