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吸收外资又是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中的重点内容。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通过不断地扩大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了一个越来越好的吸收外资的环境。
一、过去五年中,全国吸收外资表现出六个方面新的进展
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巨大挑战的环境下,我国吸收外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吸收外资的规模连续3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去年达到111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49%。累计到今年4月底,全国吸收外资的规模累计数达到1.3万亿美元,在全球吸收外资的排名中持续保持第二位,也连续21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去年全球吸收外资下降了18%,亚洲地区吸收外资下降了9.5%,但我国吸收外资总体保持基本稳定。特别是今年2—4月份连续3个月单月吸收外资保持了小幅的增长,也证明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以及国际投资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
二是吸收外资产业结构和利用外资的水平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吸收外资已经达到48.2%,连续两年超过制造业。与5年前相比,服务业吸收外资在整个外资中所占的比重提高7.2个百分点。高端产业吸收外资也明显增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了17%和32%。功能性机构发展良好,已经有1800多家的外资研发中心在中国运营,而且研发中心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向基础性、先导性的研发延伸。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超过50家,中国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总部聚集地。
三是吸收外资的区域效应进一步明显。我国的吸收外资最早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最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引导效果促进,吸收外资进一步快速增长,比重进一步提高。2012年全国吸收外资中中西部地区占比达到17.2%,比5年前提高5个百分点。同时东部通过建立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等方式,东中西部之间的产业合作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不仅成为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地,更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制造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高端产业的承接地以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的承接地,在这些产业之中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已经呈现了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四是国家级开发区布局更加合理,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我国有54家国家级开发区,到今年国家级开发区的总数量已经达到200家左右。同时在国家级开发区发展过程当中也兼顾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200家国家级开发区中,东部地区占到一半左右,中西部地区也占到一半左右。同时国家级开发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十分明显,在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平衡区域协调、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五是外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日益突出。根据去年进行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联合年检,外资企业的总数量占到中国企业总数量的3%左右。无论是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创造的工业产值,税收以及进出口规模都达到非常高的比例,创造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1/4左右,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1/5左右,创造的进出口规模超过了50%。富有活力的外商投资企业对于我国市场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对于技术的进步,对于创造就业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是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吸收外资,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更加有法可依,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二是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产业的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审批的数量大幅度减少,由传统的审批向政府的完善服务转变。四是切实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平等竞争的权利。在中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都是中国的企业,他们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享受和中国其他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五是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国内的各类企业的认可。按照国际惯例加强国内的国家安全审查和企业公平竞争的反垄断审查,在这两个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二、商务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和实施鼓励外资政策。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04年、2007年和2011年三次修订实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2008和2013年三次修订实施《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这两个目录充分体现了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导向:主要是推动旅游业的开放,鼓励外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另外,商务部还在CEPA、ECFA的框架机制下面对港澳台投资者先行开放。
二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出台了《商务部关于涉及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出资的暂行规定》、《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文件,进一步拓宽了外商投资的渠道,提高了便利水平,满足了外商投资多样化的需求。
三是建立健全安全开放机制。与制定《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推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机制的通知》,并印发《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有关事项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对外资并购的监管,提高了法律法规的透明度,更好维护了国家的产业安全。
四是改革外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缩小外资审批范围,不断下放外资审批的权限,大力推行合同章程格式化的审批,在广东、上海等地先行试点,建立了“外商投资企业在线行政许可系统”,实现“在线审核、动态监管”,提高外资审核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五是促进区域的开放。编制了《沿边地区开放开发规划2012—2020)》,支持边境合作区的开发建设,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使之成为繁荣边贸、维护边疆稳定的开放区、先行区和保障区,进而提升我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商务部发布《中国中部地区投资促进规划》,加强建设产业转移促进中心,有序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鼓励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三、吸引外资面临的新形势及工作重点
当前,吸引外资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高度融合,竞争与合作并存成为国家间经贸关系的常态。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加大了对投资的吸引和竞争,除了传统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引资大国之外,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发达经济体也出台了很多面向全球投资者的一些吸引外资的优惠措施。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化,孕育着新一轮产业模式的大变革,有可能引起产业重新布局。从国内看,我国吸收外资的总体环境和优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具备了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水平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引资的优势也逐步从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向新的综合优势转化,包括规模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完善的产业配套、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法律制度等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国家将研究进一步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更多释放出制度的红利,增强并巩固我国的引资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和引智的有机结合。今后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继续优化外资产业结构。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充分发挥国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引进高技术含量、高端环节的外商投资,完善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发展政策,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外资参与国内的研发活动,加强国际技术合作,继续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
二是引导外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序建设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进一步简化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各类手续,鼓励外资和沿海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扩大投资。加快沿边开放,激活和提升边境合作区的功能,探索边境合作区和跨境合作区管理新思路,建设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产业转移的集聚区。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实验区,继续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平台作用,通过各类区域园区的开发开放形成若干带动区域发展开放的新高地,形成优势互补、均衡协调的区域发展布局。
三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倾听投资企业的诉求,健全企业的投诉机制,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坚持依法行政,继续推行外商投资在线办事系统和合同、章程格式化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