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合作社与中小企业转型

2013-12-29 00:00:00李春艳邱玉兴柳立军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21期

摘要:结合合作金融和金融中介学理论,根据中国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重新构建了农村金融合作社的运行机理和操作流程。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合作社相对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其内生化网络化等特点能够规避信息不完全的贷款环境,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并有效实施贷后风险管理。农村金融合作社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机制,并对区域经济有很好的预警和调整效果。

关键词:农村金融合作社 中小企业融资 信贷约束

伴随着“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新兴城镇化”的经济增长理念,涉农中小企业的转型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农村金融的涉及面广、业务量大、产业风险高,再加之在农村缺乏市场化的、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为“三农”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涉农中小企业的转型一直是难以解决的政策问题。过去几十年中国中小企业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截止2012年12月份,中小企业贡献了中国73%的GDP总量,贡献了98%的就业人数,贡献了70%以上的专利创新,俨然已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2年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97%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需求缺口,而且其中接近45%的企业资金缺口在400万元以上。而且在中小企业已获得的信贷支持中只有不到17%的企业能够获得商业银行的直接融资,大多数中小企业被迫采用融资成本更高的间接融资方式。近年来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倒逼中小企业进行转型,而中小企业转型倒逼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必须得到改善。但是中小企业转型所面临的现实压力中最关键的就在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实情况。

一、农村金融合作社对中小企业融资优势

(一)农村金融合作社是一条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由于金融合作社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对区域内部企业信息了解非常充分而且实时更新,因此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项目投资前景、企业信用水平等都有非常准确的了解,也能有效地克服中小企业贷款中信息不对称或因信息不完全导致的高交易成本的实际障碍。对中小企业而言尤其是资产不足且待发展的中小企业,农村金融合作社是一条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二)农村金融合作社能够适应中小企业借款频率较高、货款需求额度较少的特点

农村金融合作社通过小批量多样化的产品组合类型去满足市场的融资需求。由于商机稍纵即逝,中小企业往往对贷款需求的时效性强,因此中小企业自身特质就决定了新兴的金融合作社相比传统商业银行而言,更能针对性满足中小企业这种离散的、小批量的资金需求。

(三)金融合作社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利率过高的问题

2012年对浙江省中小企业调研显示,浙江80%的中小企业存在贷款难的问题,能够获得直接融资的企业比例不到10%,其原因就在于过高的融资利率。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资本存量过少等情况使得其融资利率包含着银行需要的风险溢价加入融资利率。农村金融合作社在内部关系网络和长期利益合作的驱动下,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实力、项目前景、公司诚信水平都有着更为准确的评估,由于信息的畅通导致对风险溢价的需求水平降低,转移机制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随之下降。

(四)金融合作社能够适应中小企业资本存量较少的弊端

农村金融合作社对缺乏资本积累的中小企业,在缺乏抵押物的情况下,能对不符合商业银行贷款情况的中小企业贷款。农村金融合作社的贷款限于合作社成员内部进行,因此对社员的贷款条件要比商业银行低得多,也并不要求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流程和足够的贷款担保要求,自有资本金较少而且无法保证抵押担保的中小企业社员可以通过农村金融合作社进行融资行为。

(五)合作金融在中小企业贷款的事前风险管理上具有较大优势

贷款的参与人不仅是资金的需求方,同时也是资金供给方的这一特质,使得合作金融对中小企业逆向选择问题有极强的防范性,也对贷款方发生道德风险有很强的预警效果,因此合作金融机制能有效降低贷款过程和贷款管理过程的风险。

(六)合作金融对贷款事后风险具有控制能力

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困难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小企业贷款的事后风险很大而且很难有效对风险进行管理。从合作金融的贷后管理机制看,道德风险几乎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合作金融的资金提供者和使用者存在着长期合作关系,短期行为虽然可以获得短期收益,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并不符合企业自身的价值最大化。中小企业发生贷后风险违规行为的动机不足,长期来看维持贷后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其长期受益,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事后风险也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二、农村金融合作社对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交易成本高

对中小企业贷款过程由于无法实现规模化操作,因此贷款的交易成本相对大企业而言更高。银行信贷规则要求实现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中小企业天然的高交易成本成为其贷款的劣势所在。

(二)信息不对称严重

中小企业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接触较少,而且其信息披露相对大企业而言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较差,因此形成了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中小企业经营者自身声誉较低,管理制度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都非常不完善,自身较高的道德风险使其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融资更加困难。

(三)经营风险大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存市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拥有很高的市场退出概率,这在对其还款的现金流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客观上增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风险。在金融机构贷款的评估过程中,大企业往往由于其规模较大的资产水平,拥有支持其进行贷款的抵押物或者企业声誉,而中小企业自身较大的经营风险却无法通过抵押物等其他形式加以转化,不利于其获得金融信贷机构的青睐。

三、完善农村金融合作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准备阶段

农村金融合作社运作的准备阶段由社员选择过程和政府投资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对农村金融合作社准入者资格的说明,以及如何对社员进行选拔的机制,由于农村金融合作社系统风险的核心来源就在于合作社社员的选择,因此这环节是整个体系的起点和最重要之处。除了合作社社员投入资金外,农村金融合作社还需要政府进行资金投入,可以通过政府农村政策性扶持资金构成,它在整个合作社资金体系中是重要的外部风险抵御力量,与社员自有资金构成一个整体。

(二)启动阶段

农村金融合作社启动阶段就是资金的整合阶段,是指通过对社员投入资金的规范性制度建设和政府财政资金引导机制的健全,来保证合作社资金量的稳定性和来源可持续性。一方面要做好对社员资金投入的激励机制建设,做好对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导入社,另一方面是对入社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资金完备性、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并向金融监管部门备案。

(三)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对待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并发放贷款的过程,是风险控制的关键步骤。农村金融合作社运用合作社内部畅通的信息渠道,对企业的资金实力、经营现状、项目前景和信誉状况进行准确评估,然后通过公平决议的原则对是否贷款进行表决。合作社在贷款决策结束后,根据相关制度及时使用社内资金向中小企业进行发放,并运用合作社监督机制对贷款使用效果进行实时评估。

(四)事后管理阶段

事后管理阶段主要是指风险管理和闲散资金投资。贷款结束后要对所贷款中小企业进行备案,并根据系统内部的信息网络和合作渠道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对于不良的资金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对于同质化风险进行集合处理。同时要对社内闲散资金进行必要投资,保证合作社社员资金的正常升值,通过无风险的投资渠道实现分散化投资以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潘淑娟著. 多层次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构建[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卢亚娟著.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翟建宏,高明华. 中小企业贷款难与社区银行发展[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4]彭春凝.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适用条件以及法律建构[J].农村经济,2007

[5]陈跃军,杨勇,唐燕,文飞.对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监管的思考[J].西南金融,2007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农村金融合作社运营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0B032)阶段性成果〕

(李春艳,1979年生,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邱玉兴,1965年生,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柳立军,1968年生,龙江银行总行风险管控条线总经理助理。研究方向:银行业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