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入,我国同拉美加勒比地区的经贸关系逐步升温,我国已成为该地区第三大贸易伙伴和重要的海外投资来源地。中拉双方合作深化和转型将进一步增大与拉美国家的合作空间,推动双方经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一、拉美地区经济形势与产业结构特点
拉美地区经济前景相对乐观,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CEPAL)预计2013年拉美地区经济整体增速为3%,其中中美洲增长4%,南美洲增速为3.1%,加勒比地区增速为2.0%。从国别来看,巴拉圭将以12.5%的增速领跑拉美,其后分别是巴拿马(7.5%)、秘鲁(5.9%)、玻利维亚(5.5%)、尼加拉瓜(5.0%)。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经济增速将分别为3.5%、2.5%、2.8%和1%。
2013年欧美市场低迷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给该地区初级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预计2013年出口增速为4%,远低于2010—2011年20%以上的增速,进口增长6%。但拉美地区整体金融形势出现了显著改善,并未受金融危机的较大影响。各国外债水平较低,仅有牙买加和尼加拉瓜等国出现了外债水平大幅超过2008年的情况,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下降(见表1)。私人部门负债水平将出现一定的下降。大部分国家国际储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公共债务水平相对较低。
拉美地区主要国家产业结构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接近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类型,第三产业比重普遍较高。同时,该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整体国家竞争力相对较低,在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主要大国均较为靠后(见表2)。
二、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地区经贸合作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国家经贸合作现状
1、双边贸易现状
金融危机后拉美国家贸易格局从主要依赖传统的欧美国家转向注重加强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根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统计,2012年中拉贸易占拉美地区对外贸易额的11.27%,达到2612亿美元,同比增长8.2%,其中出口13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1%,进口1260亿美元,同比增长5.2%。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拉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
中国主要从拉美特别是南美国家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包括豆类、铜、植物油、铁矿石和纸浆等。哥斯达黎加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93%为高科技产品,如微型电路、数据处理器、电信设备等。墨西哥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也包括一些中高级科技产品。中国向拉美主要出口中低端技术附加值的制成品,包括服装、面料及纺织制品、鞋类、机械、电视、焦煤以及塑料制品。
2、双边投资现状
2011年,拉美对华投资125.05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10.78%,其中,来自开曼群岛和维尔京群岛的投资流量为119.67亿美元,占拉美对华投资的95.7%。
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主要以资源寻求型为主,投资集中于资源丰富的南美洲国家。2011年,中国对拉丁美洲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占当年对外投资总流量的16%,但是中国对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仍主要流向了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等避税地,其次是巴西、秘鲁和委内瑞拉,在一些小国也有中资企业的投资,如厄瓜多尔和圭亚那。除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外,中国直接投资很少流向中美洲地区。
(二)中拉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
1、贸易规模相对较小且分布不均
中拉贸易规模相对较小,并且在中国进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见表3、表5)。在各次区域和国家间也呈现出不均衡特征,其中,南美洲与中国的贸易密切程度远高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此外,中国同拉美主要国家贸易在中拉贸易总额中占比过高(见表4),表现出显著的不平衡的国别结构特征。中国先后同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签订了自贸协定,巴西、智利、秘鲁与中国的贸易联系最为密切,目前中国已成为巴西、智利等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中拉贸易商品结构不平衡,拉美对华出口以初级产品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为主,进口则主要以中高技术制成品为主。而中拉双方在第三方市场出口的产品,如纺织品等又相互竞争,还有些产品不能适销对路,需求量小,如茶叶、咖啡等,因而限制了双边贸易规模。
2、投资结构有待优化
拉美加勒比地区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的地位显著下降(见表5),2003年我国对拉美投资流量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36.37%,2008年这一比重迅速下降到6.58%,随后缓慢上升,2011年该比重仅为15.99%。
中国对拉美投资以及拉美在华投资结构中均有相当大一部分流经开曼群岛和维尔京群岛这两大避税地,对拉美主要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所占比重微乎其微,无法确切反映真实的双边投资需求。2008—2010年,中国对这两岛的直接投资流量分别占当年中国在拉美直接投资总流量的98.6%、95%、91.2%。除去对两大避税地的投资,中国对拉美加勒比地区的直接投资流量规模相当有限。
三、拉美加勒比地区未来产业合作重点领域
中拉双方未来需要不断拓宽产业合作领域以带动双边经贸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根据拉美经委会的统计,中资企业大多分布在石油、天然气、矿业、渔业、电信、信息、汽车和电子产品等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制造业,今后应依托双方比较优势和已有的合作基础,选择以下重点领域进行突破。
(一)能源合作
拉美加勒比地区在全球能源供求格局中占重要地位,其已探明石油储量约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20.4%,总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特点。但囿于该地区国家普遍对能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主要产油国产量不稳甚至出现下跌。目前阿根廷、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及智利重点将加大勘探投资力度,巴西、委内瑞拉致力于开发新油田。未来拉美国家会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及运输方面加大引资力度,这为中国能源企业带来了合作机遇。
(二)生物能源技术合作
拉美拥有开发生物能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盛产甘蔗、大豆、棕榈等生物能源作物。巴西在开发利用生物能源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阿根廷、哥伦比亚、智利以及秘鲁等国生物能源开发也具备一定规模,双方在生物能源技术开发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三)农业合作
中国是拉美农产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未来农业领域产业链的深化合作方面前景广泛,也有利于维护双方粮食安全。中国也已经开始在拉美设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2011年中国—巴西农业科学实验室成立,中国与阿根廷还签署了多个农业及粮食领域合作协议,加强产业链合作,并商讨建立中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为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全产业链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基础设施
随着拉美地区工业化的深入,基础设施建设将保持旺盛的增长趋势。2009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与美洲开发银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等领域开展合作。此外,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技术突破,如中国在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方面国际领先,可以与拉美同行分享最新技术成果,并且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技术实力强,积累了丰富经验,企业可以积极参与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进一步深化中拉经贸合作的建议
(一)调整贸易结构
首先,调整以往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改变“以数量弥补质量”的粗放型输出,向“以质取胜”方向转变。降低出口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比重。特别是在出口方面要鼓励企业进军中高端产品市场,拉美中产阶级群体消费能力较强,同时巴西将迎来世界杯、奥运会增长点,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中国企业应从战略上重视这个地区,制定专门的市场营销策略。
(二)拓宽外资合作领域
顺应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增长结构的趋势,开拓拉美地区新的投资热点。中国企业在拉美的投资过于集中在资源开采、制造业等少数领域,企业在战略部署和考虑上,应尽量拓展投资领域,调整产业分布,延伸产业链合作环节,带动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本地化经营
中国企业可以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实行本地化经验的尝试,深入扎根当地,寻找共同利益。通过技术、管理、资本运作等软实力获得竞争优势,充分开发利用当地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让投资收益更多地惠及当地居民,同时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鼓励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贸合作
当前在拉美地区积极开展经营活动的中国企业大多是大型企业,如宝钢、中兴、华为、中粮油等,而为数众多、占企业主体的中小企业则由于资金、技术、营销渠道、市场信息掌握等方面的原因与拉美企业合作较少,而依托于中小企业的自发合作才能形成深化中拉经贸合作的内生动力。拉美地区市场潜力巨大,且企业订单量小、要货急,而我国中小企业适应能力强,正好能满足该地区市场需求。2007年以来每年召开的中拉企业高峰会为增进双方企业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也正在积极开拓拉美市场,对于这类中小企业应给予一定的引导,尽快修订拉美地区分国别、分行业项目投资指南。
(五)尽快与拉美加勒比地区主要大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可以有效地巩固国外市场、扩大经贸关系、避免贸易摩擦,中国已与智利、秘鲁签订FTA,巴西等拉美国家已多次对我国表示了签订FTA的意愿。建议我国在已有的FTA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尽快制定出同拉美其他相关国家商签FTA的时间表,以双边合作为切入点进行突破,带动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地区多边合作取得进展。
(季剑军,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