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与引领经济升级背景下的大企业发展,对于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升级的背景下,进一步团结引领中国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企业要深刻把握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与12年前相比,我国经济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期,但其内涵和条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制造业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特别是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基本结束,国际经济和产业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外部压力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内部环境,决定了我国大企业必须走转型升级之路,加快寻求新的增长方式。从企业面临的机遇来看:
一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空前活跃,新的工业革命,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完全有可能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对发达国家赶超,成为产业发展的领跑者。二是持续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将成为我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化进程最大的机遇之一。三是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逐步涉及到行政体制、财税体系,金融投融资和民生领域深水区,即将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还将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利。
从企业面临的挑战来看: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持续显现,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的我国制造业形成较大的结构性制约。二是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围绕市场、资本和产业转移全球竞争更为激烈。三是我国制造业发展中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今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基本运行在合理区间低位,但仍然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总体来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企业生产综合成本上涨压力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二、大企业要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促进大企业做优做强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大企业做优做强工作,2011年以来,与相关部门研究单位协会和企业协作配合,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对大企业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真研究措施建议,通过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不断提高规模效应显著行业产业集中度,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广大中小企业迸发活力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
三、大企业要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现阶段,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大企业深受其害,表面上来看,当前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严重过剩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萎缩和内需不振的影响,实质是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深层次的矛盾集中反映,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抓紧制定化解严重产能过剩矛盾相关工作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这样的工作方案正在抓紧制定中,其中还有新的政策将会随着方案实施而出台。最主要有三个方面政策导向:一要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要求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产业新增产能项目对停建违规项目区分不同情况分类处理。二要调整优化存量结构。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消费引导、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布局调整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要建立长效机制,营造公平环境。减少行政干预,废除不公平的优惠政策。完善市场机制,理顺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新政府管理、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而不是过度强调事先的审批,争取上下协同,稳扎稳打,做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工作。
四、大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推动做优做强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从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消除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障碍,加快相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完善税收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金融和资本市场作用,完善土地管理和职工安置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五、大企业要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发展水平
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理论层面明确了推进两化融合的内涵,主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当前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在实践层面,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维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制定了一个中长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行动计划,针对当前制约工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推进建设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强重点领域智能监测监管,增强信息产业竞争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摘自作者在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