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8月28日,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瓦格纳约四年前作词、作曲的歌剧《罗恩格林》。1849年,原德累斯顿宫廷乐队长瓦格纳因参加了当地的起义和巷战遭普鲁士当局通缉。他拿着别人的护照,乘李斯特为他安排的马车逃离德累斯顿,流亡苏黎士。4月,他亲笔致信李斯特,委托他指挥演出这部自己三部浪漫主义歌剧的最后一部作品。几年来身为有抱负的艺术家,他看到在德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下不可能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于是,他用“拯救歌剧”这种体裁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难怪他的早期三部浪漫主义歌剧,包括最后一部音乐戏剧《帕西法尔》都是拯救歌剧。
《罗恩格林》的情节发生于10世纪上半叶,篡权者特拉蒙德诬陷埃尔莎公主害死了王储、哥哥戈特弗莱:埃尔莎坚信她梦到的一位武士会来解救自己。国王亨利一世命令比武开始后,罗恩格林骑一只天鹅前来解救,并与埃尔莎订下婚约,但不许问他的来历。比武时,特拉蒙德大败,其妻奥尔图德挑唆埃尔莎问清罗恩格林的来历。婚礼之夜,埃尔莎提出了罗恩格林禁问的问题;特拉蒙德伺机前来谋杀,被罗恩格林击毙。罗恩格林不得不告诉埃尔莎与众人,自己是圣杯骑士帕西法尔之子,必须回圣杯山履行自己的义务。他唤来了天鹅,只说了一个字,天鹅就变为被奥尔图德巫术变成的王储戈特弗莱。天上飞来一只鸽子,载着罗恩格林回圣杯山。埃尔莎死于哥哥怀里。
与拯救歌剧一般由女主人公救男主人公的情节不同(桑塔救漂泊的荷兰人,伊丽莎白救坦霍伊泽),罗恩格林拯救受诬陷的埃尔莎。把拯救者从女性改为男性,这与瓦格纳四五十年代的生活、艺术经历有关,体现出他以艺术创作拯救社会现实的想法。在《未来的艺术品》(1849年)中,瓦格纳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拯救”,受压迫的人民急迫感到须从最不幸的现实实现拯救。在《艺术与气候》(1850年)中,瓦格纳把音乐比喻为周旋于力量和自由之间的“女拯救者”(音乐[Musik]在德语中是阴性名词),音乐是可爱的妇女,“从中只有无尽和深深建立在新生能拯救我们”。拯救构成瓦格早期纳浪漫主义歌剧的关键词,也成为他浪漫主义观念的核心。可是,从瓦格纳本人的生平经历来看,靠艺术作品拯救社会现实的想法只是乌托邦而已。1850年以后,瓦格纳的创作转向《尼伯龙根的指环》等乐剧,也是他一生创作的核心体裁,资助他实现艺术理想的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马克思把晚年瓦格纳称为“国家乐师”,这正好说明,欧洲艺术家、知识分子不能通过艺术来实现19世纪的社会变革。然而,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等拯救歌剧作品作为艺术乌托邦的见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自首演后162年来,《罗恩格林》至今是世界歌剧舞台的保留剧目之一。在纪念瓦格纳诞辰200周年前夕,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罗恩格林》汇集了中外艺术家,在后现代流行的简约派歌剧导演风潮中,不惜高额花费,坚持传统服饰、舞台设计的歌剧演出。这次担纲导演的是意大利歌剧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是当今欧美歌剧舞台上的知名导演。担任演出指挥的是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吕嘉,他曾在欧美指挥了近两千场音乐会和歌剧演出,这次成功指挥国家大剧院版《罗恩格林》。其他主创人员有:合唱指挥马可·麦德韦德、舞美设计威廉姆·奥兰迪、服装及化妆设计海苏斯·路易兹、灯光设计韦尼乔·凯利、多媒体设计塞尔乔·梅塔里。主要演员由中、外两组歌唱家组成。罗恩格林(男高音)由斯塔芬·温克、张亚林分别饰演;埃尔莎(女高音)由佩特拉·玛利亚·舒妮彻、王威饰演;特拉蒙德(低男中音)由伊吉尔·斯林斯、安东·克莱米德切夫(男中音)饰演;奥尔图德(女高音)由伊娃·约翰森、杨光(次女中音)饰演。各位演员的演唱分别体现自己对瓦格纳音乐的理解,特别是丹麦女高音伊娃·约翰森虽饰演女反角奥尔图德,她的声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演员努力克服了语言、文化上的障碍,完成了《罗恩格林》的中国首演,可赞可叹。
《罗恩格林》这次演出是成功的,但在某些细节上还有待完善。第三幕开头的《婚礼合唱》是全剧最著名的分曲之一,与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的《婚礼进行曲》并列为西方婚礼的经典曲目。瓦格纳的《婚礼合唱》从弱的幕后合唱开始,乐队配器以竖琴为主,在反复主要旋律时合唱演员才走上台,此时才由全乐队伴奏。国家大剧院版的导演删去了瓦格纳写总谱时考虑的《婚礼合唱》分台前、幕后的导演构思,把合唱团全部留在了幕后,这样,在《婚礼合唱》主要旋律反复时,全乐队演奏的音量压过了幕后合唱。对这首世界名曲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些可惜。
第一幕序曲开头的“圣杯”动机由小提琴高音区分部演奏,体现来自天国的罗恩格林实施的拯救,至今仍被视为配器法小提琴分部手法的典范。这个动机来自浪漫主义歌剧序曲的“记忆动机”传统,后来在剧中每次出现天鹅、罗恩格林时都出现。
可是,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可能由于小提琴分部数量不当的原因,使人听不清最高音声部e2-a2-e2-#f2“圣杯”动机优美的旋律,这对观众领会瓦格纳这部拯救歌剧的主旨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刘经树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