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变迁五十年

2013-12-29 00:00:00芳芳
中华家教 2013年5期

对青少年而言,偶像的本质是个体在时代环境里对所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偶像作为时代背景所呈现的社会文化符号,是青少年的现实理想和未来期待,代表着青少年社会化的可能方向。选择怎样的人物作为偶像,直接反映出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及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当然,在不同时代的青春话语里,偶像的含义也是各不相同的。回顾近半个世纪以来青少年偶像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的巨大变化。

50年代:崇拜革命英雄的年代

标志偶像:刘胡兰、董存瑞……

建国初期,随着一些反映时代背景的影片的出现,当时的偶像“标本”主要以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战士为主,辅以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甚至生命的新“英雄”,这些都折射出当时孩子们对自己的人格要求。

60年代: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标志偶像: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

20世纪60年代正是共和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年轻的新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决定了这将是一个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号召的偶像年代。艰苦朴素、舍己为人、自力更生、献身国家是这一时期偶像的共同特征,雷锋、保尔·柯察金、“铁人”王进喜、焦裕禄、邱少云是这一时期偶像的代表。他们身上无私奉献、为国家牺牲小我、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几代人,成为了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并成为那个历史时代的标志。

70年代: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

标志偶像:陈景润、邓丽君……

20世纪70年代,除了继承60年代已有的偶像之外,并没有增加多少新人物。但70年代末期却是一个孕育着变化的时期,一些新的气象悄悄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就成为国人民族振兴愿望的一个投射对象。一篇《歌德巴赫猜想》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孩子们对于科学的无比热情。

另一个新鲜的面孔就是来自台湾的邓丽君。她的歌曲因为对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赢得了青少年们的青睐。她差不多是大陆第一个完全来自民间的、非官方确立的娱乐偶像。

80年代:从单一走向多元

标志偶像:张海迪、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

这是一个春回大地的年代,仿佛一夜之间,万物复苏,蓬勃生长。偶像也一样,这个时期的偶像如同雨后春笋,从社会的各行各业冒出来,令人应接不暇。

上世纪80年代的偶像,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传统的社会道德楷模。他们当中有身残志坚的“中国保尔”张海迪,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赖宁,还有为救掉进粪坑的大爷而牺牲的张华。这些偶像,以他们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继续成为青少年景仰和学习的对象。

另一类偶像则是在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在体育界,中国女排以“五连冠”为中国人找回了自信和骄傲,成为青少年仰慕的焦点;在文学界,顾城、北岛、舒婷等诗人成为无数文学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同时,来自港台的金庸、三毛、琼瑶也在内地产生了一大批“迷”和跟随者。

港台娱乐明星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内地,使青少年形成了早期的明星崇拜:1983年香港无线的《射雕英雄传》让国人记住了那个惟妙惟肖的黄蓉——翁美玲;一部《上海滩》奠定了周润发的天王地位;日本的《血疑》带来山口百惠。这个时期的港台歌星则有BEYOND、张雨生、费翔以及以一曲《我的中国心》传唱大江南北的张明敏等等。

90年代后: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标志偶像:罗大佑、崔健、王朔、周星驰、周杰伦姚明、比尔·盖茨……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每个偶像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变换非常迅速。

90年代早期,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会文化的叛逆者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对象。罗大佑和崔健是早期的叛逆者,他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愤怒青年”的形象对现实社会发出了批判的声音,表达对时代的清醒思考,因此很快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之后,周星驰和王朔以嘲弄一切正经事物、调侃一切权威和正统的“无厘头”游戏态度成为了青少年的新偶像。

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后,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取代了过去有思想深度的文化形式。青少年的偶像主要是来自港台的娱乐明星,张国荣、梅艳芳、王菲、周杰伦、四大天王、F4等等,娱乐明星通过各种媒体占据了青少年的眼球和感官。

另一种趋向则是对“实用型”偶像的崇拜。在今天的青少年中,说自己崇拜比尔·盖茨的人比比皆是。在实用主义泛滥的当下,对于成功、财富的向往使一大批知识英雄、企业家成为青少年的新偶像。

2011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展开了少年儿童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七成少年儿童以文体明星作为偶像,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英雄、政治人物、军事人物均为3%左右,科学家只有2.3%,劳动模范更是不足1个百分点,仅有0.4%。并且从目前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主要包括以下元素:时尚元素、美貌因素、人物非常规的成功、偶像的特殊经历等。

结语

这样的现状,使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不由得感叹今天精神的平庸化和偶像的缺失。那些精神偶像熠熠闪光的日子,那些化崇拜为力量努力进取的日子,那些为寻找思想的答案而苦苦追寻的日子,都随着昔日的偶像一去不复返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今天青少年当中最流行的偶像来看,影视体育明星固然有许多过人之处值得学习,但太单一类型的偶像崇拜,无疑会带来深层的精神贫血。一代青少年一代偶像,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崇拜偶像,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责编:陈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