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继续编辑丛刊。
王果来,对其嘱看的文章提出意见。谢柏梁来嘱写推荐书。
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六日》
以上是王元化著《九十年代日记》中的一则。其中“王果来,对其嘱看的文章提出意见”,即对拙稿《洪荒六记》的指导。“继续编辑丛刊”,指终审他主编的《学术集林丛刊》。
《洪荒六记》是我因胡风冤案株连发配囚地奴役服刑的真实写照。那天与元化约谈稿是此前他初审过的《六记》修订稿。首次送审初稿是约二十万字的散记。他认真看了并叮嘱要大力提炼。当时他还提示了八字修订箴言:取一于万,集万于一。力求以有限显无限。我当即笔录铭记,过后大刀阔斧砍去大半字数删定为现在的五万五千余字的《六记》。
那天我按约到先生家中,没有料到他编务繁忙又有客人在座。元化亲切地嘱我先去与张可谈谈,中午留下一起便餐(按:张可,王元化夫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待到中午餐叙时他着重肯定我修订书稿的思辨能力和艺术眼光。他的勖勉令我既深受鼓舞又深感不安,我一直愧对先生的厚爱。元化打开我的《六记》手写本,翻览几处段落,神情转为沉重:“你这一段生涯是我反思的空白和盲点。把人糟蹋戕害到这个程度,痛心疾首,天怒人怨。你说得对,这还不是一个人的遭遇,个人的劫难映照出时代的全貌。但愿它成为一份历史备忘录。”元化先生说得很慢,声音越来越低沉。我凝神谛听着,发现他眼中几滴泪珠夺眶而出……
人们感情世界的悲欢离合特别是忧伤情绪达到高潮时,眼泪大都会默默地释放和宣泄。我自然联想到元化1993年3月28日的《日记》:“午后访巴金。谈及中晓事,见他眼中噙一颗泪珠,由颊边徐徐落下来。”元化与巴老对受害者的悲悯情怀不约而同,如出一辙(按:中晓即张中晓,胡风案蒙冤KZoN2l1W9ODhptGVo/D53Q==受害者,英年早逝)。元化当天披阅《六记》而泪珠夺眶,应该是我服刑专政农场奴役生涯中怵目惊心的焦点之一。眼泪是感情的结晶和升华。元化作为胸怀大爱的启蒙思想家,自然会顺此契机释放和宣泄它饱和的能量。当时面对元化的落泪,我因感动和激动一时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安慰他老人家。元化似察觉我的失措和不安,反而给我以安抚:“劫后尚能余生,这是我们不幸中的侥幸。要把失去的时光弥补回来。你这些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勤奋和收获,我感到欣慰。诗集的书名改定为《轭下》比原名好。诗人赵丽宏和诗论家潘颂德著文称赞你的诗风深沉厚重,我亦有同感;意象独创,特别是举重若轻艺术功力的体现,具开拓意义。你的朋友来信说你是轭下的思想者。当代诗界像你这样写诗者几乎绝无仅有。我总是忙乱,有时整天来人不断电话不断。读当代文学作品少,读当代新诗更少。这些年来我们常谈思想和思潮,谈人文精神和社会风貌,谈朋友的作品少,对你的诗创作关心更少。你诗歌界的朋友对你诗的评论,启发我思考。风格概念的界定,我以为应以作家是否超越模仿幼稚阶段,摆脱教条落套束缚为标志。深沉厚重的诗风卓尔不凡,我看这是你风格的雏形。”
我们餐叙尚未结束,元化两次接到来电,我及时告辞。先生以一本近著《清园夜读》相赠。扉页题名落款:王果仁弟惠存。亲切之情,跃然纸上。元化长我七岁,年龄相差不大,但我马齿徒增。“高山景行”,对元化先生,我一直以宗师相敬相称。我们近距离交契多年,1990年代中期元化审览《洪荒六记》后,我们相知的心灵进一步贴近。我有幸获得元化先生远行诀别前惠赠的最后一册著作《沉思与反思》(2007年版)。它钩玄提要地展现了作者思想、文化、学术等理论文字方面的精华,既具振聋发聩之撼,又有空谷足音之感。沉思后的反思更具大海本身的沉潜自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特地为此一鸿篇以一则言简意赅的《出版说明》置于卷首:“王元化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思想家,著述宏富。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信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则,对当代中国诸多重大思想问题,均发表有他自己独到见解的论著……”元化在这里信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两原则,出自清华大学1920年代王国维纪念碑铭,碑文为学贯中西文史兼通的清华研究院导师陈寅恪撰。他认为“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多少年来,它成为现代有识之士的知识人追求认同的精神归宿和思想寄托。
《洪荒六记》是在元化深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修订杀青的。我被多种疾病困扰,身体半残,未能抓紧料理付梓事宜,当元化健在之日,将出版书稿呈他过目。这是我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愧对宗师的一片热忱。
遗憾和愧疚是感情的失衡。《六记》特约编审潘颂德教授,提示我将元化先生对《六记》关心指导的方方面面,写成序言连书稿一起发表。现置于卷首为前言,估量元化在天之灵读后会感到欣慰;我感情上因遗憾和愧疚的失衡,也会减轻。老子曰:“大辩若讷。”我拟接续一句:大刚若柔。刚柔相济,人中英杰。相信读过《前言》的朋友,会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启蒙思想家王元化,在待人接物的空间,其感情世界的种种动人心弦的丰富和细腻。
情系先哲王元化。谨以此序题答谢先生的大爱大德。
壬辰三月于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