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读到《诗经·国风》里“七月流火”的诗句,感觉还不十分真切。近日盛夏骄阳全开的火力,几乎要将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所有活物置于一个巨大的架子上烧烤,哪里还有“烟雨江南”的半点痕迹?
大街上依然不断有喧嚣的车流和苦行者挥汗的身形飘过。
难道酷暑季的到来依然无法阻挡我们匆忙的步履?哪怕只是放慢一下节奏,正午之后小睡片刻,或是半下午的时候约三两好友,随意走进街角茶座里喝杯下午茶,进点茶食,舒缓紧张的神经,消去几分郁积的戾气。
可是却难得见到此类场景。我们总是背负了太多的生活目标,总是要去完成纷繁的琐事,总是行色匆匆,无暇顾及路旁野草花的模样,甚至鲜有机会仰望一下头顶浩瀚的星空。
人到中年或是知天命的年龄,也许我们会略有小成。蓦然回首,我们发现已经错过了许多的美好:那中途夭折的初恋,那永远逝去的亲情,那不再如钢铁般伟岸的身躯……据传我国约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过劳死”、“英年早逝”这样的字眼每每见诸报端。
为什么我们总是困在这样的怪圈里轮回而很少省悟?直到失去了许多,才回过头来想去挽回和珍惜,可是已经无法回到最初的原点。
放眼海外,似乎有人比我们更早洞察到这一危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意大利人卡洛·佩特里尼率先推动“慢食运动”。“慢食”风潮从欧洲迅速席卷全球,现b+Hn7+D+hh/NUNsN8xoniyBIyhH23Sztp0VxC0SdWT8=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关注的话题。这让许多有识之士不断思考自己的生活,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慢”生活方式,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我们,慢下来关注心灵健康、环境保护和对于传统的守望。
总是有一种思潮如同风沙常常蒙蔽我们的双眼:“慢生活”只限于传统里,只限于空闲的人们,只限于僻远的乡村;“快生活”则属于现代生活,属于勤劳的追梦者,属于发达都市。
毋庸讳言,“慢生活”很大程度上的确源自传统,与美丽的乡村生活也息息相关。几年前一次皖南石台县的旅行,至今犹历历在目。整个境域内群峰叠翠,清溪潺潺。穿越古称“西黄山”的原始森林——牯牛降,探访幸福栖居的长寿之乡——大山村,漫步于仙寓山深处的神秘古徽道……总感觉时光的爱意无处不在,仿佛忘记了前行的步伐。当然最大的发现还是在跋涉之余,品到了高山地区慢生长的“雾里青”茶,尝到了天方的“慢点”茶食。
尤其这个“慢点”系列茶食的匠心,让我震撼。首先是其茶食都是采用传统的慢工手法做出来的,原材料也是大山里慢生慢长的茶叶、葛粉、槠树粉、野果等;其次是其内涵很契合时下流行的慢文化,倡导一种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尤其茶食包装袋上闭目打坐的小和尚让人印象深刻。慢是有禅意的,有一种东方式哲学的智慧,是一种让我们洗净铅华后的返璞归真。
那么慢生活真的和现代都市生活很遥远吗?
必须承认,我们可能无法穿越到古代,也无法都移居到深山老林里去。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慢生活”:不要为自己设置过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要忘记身边挚爱的人,抽空多去陪陪他们;不要眼里只有工作,还可以休闲旅游,重温疏远已久的爱好;身心疲惫的时候,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小憩一下……
高温酷暑季终将过去,面对比酷暑更浮躁的年代,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发生蜕变。身居都市红尘的我们,完全可以嫁接源自传统和乡野的慢生活。落实到践行上,如何让行为更有艺术,萦绕在耳畔的并不都是钟楼上的咚咚鼓点,也还有月光下的横笛悠扬?也许有一天,我们蓦然发现,自己已经走出了都市快生活的围城。
慢点生活,让都市充满禅意,让我们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责任编辑 柳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