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国古井酒城古井镇,你会被这儿的十里酒香陶醉。素有“酒中牡丹”之称的古井贡酒誉满华夏,与这里的两口千年古井密不可分。除了北魏古井以外,另一口便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地下宋井了。从宋朝酒都到现在的古井酒城,地下宋井与古井贡酒演绎了一段千年之恋。
尘封千年“神水”重见天日
相传,古井镇在宋代叫减冢店,属于黄泛区,黄河故道就在离古井镇不到40公里的商丘。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黄河决口,整个亳州被淹,一家酿酒作坊在逃难的时候,让酿酒工在临走前用碾盘石板封住了井口。此后井口再没有打开过,历经朝代更替,时光变迁,黄河在元明清时有多次泛滥,淤积造成地面逐渐抬升,这口宋代古井就被掩埋在地下,尘封在历史长河中。
从此之后,在减冢店这块土地上,当地老百姓也一直流传着关于她的传说:那口古井上面盖着红石板,那块红石板可不能打开,打开以后会红透半边天,要出大事的。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1987年,这时的减冢店已更名减店集。多次蝉联全国评酒会金奖的古井贡酒就产自这里。是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宴会上,古井贡酒首次被评为国宴用酒,打破了历年来国庆节都用茅台酒招待中外宾客的惯例。国庆节后首都各大报纸争相报道古井贡酒进入国宴的消息,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国庆后,按照一位农民的指引,古井酒厂曾经试探性地打过几个探洞,然而都没有找到这口井。1992年10月,古井酒厂兴建文体馆,挖掘机在距地面近6米处挖到了一口砖砌的井,上面还盖着一块红石板。经过文物部门鉴定,此井为宋代井,距今约有1000年。
毕竟是个传说,充满传奇色彩的红石板打开了,当时并没有红透半边天,但由此井水酿出的古井贡酒却红遍了大江南北。在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地下宋井的井壁是砖砌而成,砌法为圈式叠加砖砌法,据考古资料证明这种砖砌法是宋代较先进的工艺水平。地下宋井的水质,在1992年进行鉴定,同魏井一样,也是偏碱性的水,富含锶、碘、钾等对人体有益的各种矿物质,非常适宜饮用和酿酒。2002年5月22日,时任国务委员的司马义·艾买提来到古井,品尝了此口千年宋井之水,称赞这是“神水”。
如今,这口井已经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成为古井贡酒自公元196年曹操献酒以来,千年源流的重要实物见证。
前世“酒都”成就今日“酒城”
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宋代。虽处在激烈的民族矛盾中,但宋政权也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期,经济也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酿酒业到达鼎盛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村寨,酿酒作坊,星罗棋布。自古文人雅士就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北宋的文学风气与酒文化的融合也堪称鼎盛时期。
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醉翁”之号就能猜出他与美酒的亲密之情。酒宴中,他在豪饮佳酿后挥毫泼墨,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据史料记载,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欧阳修遭贬亳州,为仙源之地所吸引,亳州传承近千年的九酝春酒更令其陶醉。“醉翁”欧阳修经常将自己在亳州的生活风情写成诗作,并广为流传。有一次,他在金秋粮熟之际郊游,就来到了当时的减店,还借着畅饮美酒之醉意写下了名诗佳句:“若无颍水肥鱼蟹,终老仙乡作醉乡”,另有“雨过紫苔惟鸟迹,夜凉苍然起天风。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则表达了人们用酒祝贺丰收的喜悦之情。
很多文人在美酒盛宴中,不仅咏诗作赋,让美酒名声大振,还对贡酒的长足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曾在亳州任职,且颇有政声。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手工业,使亳州人安居乐业。他广开言路,厚爱亳地,留下了《雪亳州》、《山槛小饮》等诗篇。在任期间,亳州酒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酒税达到了年十万贯,列全国第四,因此亳地也是当时的四大酒都之一。
穿越千年的源流,造就了古井贡酒今日的名扬天下,千年前的邂逅注定“古井”与“贡酒”的万世情缘……
〔责任编辑 君 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