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未来,未来的中国人应该过上怎样的生活?
在看上去很美的“美国梦”背后是惊人的、不可复制的资源消耗,然而意识到“美国梦”存在危机的中国人就必须把舒适的住房、方便的交通以及其他种种人类普遍认为的享受从自己的未来中划掉吗?答案显然不是是非对立,非黑即白。
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这一蕴含中国智慧的战略思想已经成为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基于此,公平合理地分享增长成果是中国增长的应有之义。
中国梦,正能量。人类文明史中将必定会有这样一个篇章,记载着融合人民致富憧憬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国梦”,它是这一代中国人给子孙后代的宝贵传承,也是给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正能量。
不久前,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撰文表达了对“中国梦”的期待。他写道:“在新一届领导人即将主政的十年里,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在他看来,新一届中国政府面临诸多挑战,如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大规模的农村一城市移民、令人窒息的污染和环境破坏等,“调和这一切的唯一方式,就是推出一种新的‘中国梦’,融合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的中国”。
事实上,历经磨难的中国人从未失去梦想,过去十年的中国就是在不断地践行梦想的过程中发展至今的。
自2002年十六大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年间,中央针对现实问题又提出和完善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回眸十年,中国在国家梦想、百姓的社会梦想和个体的梦想上是如何对接的?展望十年,新一届政府将如何继续平衡不同层面的“中国梦”,以实现崭新十年的宏图伟业?
大国梦,责任与担当
在2002年之后的十年里,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难以数清的梦想。“在现代形式上,中国以其显著的影响力开始变成一个很有能量的强国。”在著有《寻路中国》等当代中国三部曲的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看来,在许多领域已经实现梦想的中国应该决定自己的未来定位,“除了富强人民和统一祖国等国家层面的考虑,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是应有之义”。
中国在逐步实现强国之梦后的世界定位是很多国家十分在意的。西方对过去十年中国取得惊人成功的反应是混杂的,中国模式拯救论与中国威胁论相继被外界鼓吹和散布。
伴随着强国之梦的实现,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认同感也在不断增强,随之夹杂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也时有浮现。
2012年9月中旬,北京、广东、武汉等地出现反对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民众抗议活动,其间出现的打砸等非理性抗议行为令国人开始痛思应该如何爱国。
中国显然意识到了自身力量强大之后所引发的外界担忧,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在国防力量上的崛起。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表态,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财富梦,实现与超越
半个世纪前,中国提出“超英赶美”,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这个梦想在经济领域用数字铸成现实。
2011年,中国以58786亿美元的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跨越实现的背后从来都是步步踏实。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1987年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战略部署,目标再次刷新。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又赋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丰富的内涵,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意味着中央对于物质梦想的实现有了更深层的把握,即不能仅是单纯追求经济和财富量的增长和扩张,而是要使发展变得可持续。
由此,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最终在十七大上得到了系统阐发。十七大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等“三个转变”,就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一个体现。
中国人的财富梦,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只能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去开辟新的路径。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之梦融入了中国“全面小康”的愿景里。
文化梦,构筑与重建
当美国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GDP超越日本是“全球经济的一座里程碑”时,中国政府和民间却表现淡定,甚至普遍认为这个比较“意义不大”,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中国在实现世界强国的梦想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网络上有人感慨道:“继续卖力地生长吧,离参天大树还远着呢。”
冷静是理性的体现。如今的中国人愈发意识到,物质梦想的实现和超越之外,精神梦想的构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砝码。
近年来各种令人震惊的道德滑坡事件不时出现,道德重建成为最引人关切的议题。从“小悦悦事件”到“扶不扶老人”的大讨论,多起公共事件引发中国人反省社会公德。与此同时,以公共卫生和安全事故为主的负面事件又不断冲击中国人的价值观。
重建道德、重塑价值观是政府和民众都绕不开的焦点。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并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培育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正是在这次全会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被明确提出,且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民网发文称:“这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新起点的开始。”
中国作家获奖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而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建设仍然是未来十年摆在新一届领导层面前的深度课题。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中国”的梦想将深入到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文明信念里。
幸福梦,保障与实现
相比十年前,中国人在物质生活和各种社会保障方面均有了显著改善,更多的人离幸福梦想已近在咫尺。但正如2012年9月14日发布的中国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所指出的,中国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仍有一部分社会成员,未能同步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成果。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下一个十年改革的重点之一应是权力制约问题和社会分配问题。”他说,“做蛋糕”与“分蛋糕”如何相辅相成,怎样能使老百姓更多地受益,以及怎样制约权力,建设成熟的公民社会,都是新一届政府应着重考虑的。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未来十年,中国人的幸福之梦,已被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