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去世。她是英国保守党的第一位女领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连任3届、任期长达11年,创英国战后历史记录。
尽管如此,撒切尔还是没能像丘吉尔一样,享受国葬的待遇。因为在英国,国葬一般仅限于一国之君以及储君,即使是备受国民爱戴的王太后和戴安娜王妃,也只获规格较低的“礼葬”,撒切尔夫人也将是如此。以平民之身得享国葬荣誉,最近的一次是1965年逝世、带领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丘吉尔,不过他当时也只是获得19响礼炮,比国君的21响还是要少。
这当然跟英国等级森严的社会特性有关系,撒切尔夫人作为杂货商之女,又不曾在战时领导国家,贡献虽大,但毕竟还算不上是“不世”的功勋,“礼葬”也是恰如其分;更重要的是,撒切尔夫人的施政在英国国内引发了两极化的评价,右派赞扬她大刀阔斧,成功扭转了英国的国运;左派则抨击她是民主社会的独裁者,其政策导致社会分化。相关的争论在二十余年后依然余波未熄。
尼克松在《领导人》里总结了一个领导人跻身于伟大领袖之列所必备的3个要素:伟大的人物、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事件。正如“二战”之于丘吉尔、“大萧条”之于罗斯福,伟大的事件可以造就伟大的领袖;但也如古巴导弹危机之于赫鲁晓夫、“八一九”事件之于戈尔巴乔夫,伟大的事件也可以毁掉领袖的前途。然而,机会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只有当一位领袖的能力受到最大限度的挑战时,我们才能充分地衡量其伟大的程度。”
撒切尔夫人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英国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她生活的时代,英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1980年代初的煤炭工人大罢工,使英国经济陷入瘫痪状态;福利主义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政府要为人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给公共开支造成巨大的压力,难以为继;英国竞争力低下,染上了远近闻名的“英国病”;从1970年代下半期开始,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如何面对苏联这个“邪恶帝国”?欧盟一体化如火如荼,英国该何以自处?
“永远不要随波逐流,玛格丽特,走自己的路。”这是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教导她的话,也是她践行一生的行为准则。为了改造工会,在工人因罢工而物质匮乏之际,她公布了英国工会领袖接受苏联政府招待在黑海边晒太阳的照片;为了削减福利负担,她甚至取消了国家免费给小学生提供的牛奶,为此落下了“牛奶抢夺者”的骂名;她很快意识到戈尔巴乔夫和以往苏联领导人的不同,是首个对其摆出友善姿态的西方领袖;为捍卫英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她不惜在欧共体首脑会议上摔手包怒砸会议桌,对加强欧洲一体化提议的回答是No!No!No!她曾狂批欧盟,认为成立欧盟是“当代最愚蠢的事”,甚至建议英国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议》。
“我爱争拗。我爱辩论。我没预期坐在这儿的人(国会议员)都同意我。”撒切尔夫人1980年说出的这番话,正好反映了她的性格。面对困难,她没有像其他政客般滑头,而是迎难而上,甚至不惜押上自己的政治前途,最后成功拨乱反正。在这些方面,“铁娘子”表现出了择善固执的品格,完美诠释了政治上的“铁”的真正含义——不是杀人如麻,不是顽固和死硬,而是坚持对的东西,绝不轻易为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信念与目标。而无论是改革福利制度还是对欧盟一体化的拒绝,在今天看来都是有先见之明的。
对于民众,“铁娘子”从来不会无原则地迎合,也不会为了选票说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英国民众投函要求香港悉数接收越南船民,她嗤之以鼻:“应该让写信的人,每家接收一名难民。”
在《铁娘子》一片中,晚年的撒切尔曾说过:“知道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吗?我们被这样的人领导着,他们注重感觉多于思考和想法。”确实,这是一个Facebook和微博的时代,领导人的产生已经变成了媒体选秀的另一种形式,形象讨巧口才灵便成了领导人的标配,民众对他们的八卦和穿着的喜好,超过了对政纲和理念的关注。而领导人的最大关注是赢得连任,因此做事是否让民众舒服,比把事情做对还要重要,让我不爽,马上换人。
这样的时代,会产生油光水滑、片叶不沾身的奥巴马,撒切尔夫人……也许已经out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