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影响的相关研究

2013-12-29 00:00:00孙玉玲
中国市场 2013年5期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下财会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就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旨在促进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5-0073-02

1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在财会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工作人员的从业观念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不强。与企业的财会工作相比,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相对宽松,对财会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是很高,经常导致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不严,有的财会人员甚至没有严格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各种要求,在财会工作的实践中随意修改数据,涂改会计工作凭证,不计算汇兑损益等。而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有的事业单位和会计人员由于受制于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明显不够,使得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的贯彻与执行力明显偏弱,内部财务控制形同虚设,给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带来了可乘之机,这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质量的提高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3)缺乏有效的财务分析。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工作主要有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合理编制单位预算、节约支出、积极组织收入、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依法对资金进行筹集和运用等。但长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特殊的社会性质,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对经营成果、资产状况与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分析与控制不够重视,导致事业单位有效财务分析的长期缺位。

2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带来的主要影响2.1 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

原有的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并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仅仅将其看成是预算资金活动,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对经济管理活动不够重视。而新的会计制度对会计的对象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即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事业单位对自身管理的重视,有助于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要求在记账、算账、报账的工作实践中,对资金的灵活性、效益性和流向性给予更多的关注。

2.2 会计要素上的改变

在传统的会计预算体制当中,会计要素是由资金收付记账法决定的,包括资金的来源、运用和结存三个要素。而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会计要素有资产、收入、支出、负债、净资产五种。其中事业单位现有的各类财产和可动用的经济资源就是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借入的或者是应上缴的部分就是负债,国家或者其他出资者对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就是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各种财产物资是事业单位的收入,事业单位为进行业务活动的各项耗费的累计就是支出。因此,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进行了更加明确、全面的界定,有助于传统会计模式下很多遗留问题的解决,对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国际的接轨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够有效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的不断提高。

2.3 预算资金的核算与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变换,传统的预算方式已经很难完全适应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因为事业单位原来的会计制度,只是分别对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的资金进行核算,这与当前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的现状显然是不相适应的,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并对资金使用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新的会计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方面的时间差,使事业单位的原有的自收自支、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等预算管理方式转变为超支不补、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结余留用等预算管理方式,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增强了事业单位实现稳定发展的能力。

2.4 会计报表体系上的变化

在事业单位原先的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主体主要包括资金活动的情况表、基本数字和经费支出决算明细表,收、付、支三要素的执行情况及收支的管理情况较为明确;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又相继增加了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辅助等内容,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改革的同时,使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得到了有效的统一,大大提高了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和通用性,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分析与使用。

2.5 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上的改变

在原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中,资金的占用与资金的来源是相等的,主要采取资金收付记账法,但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资金来源单一、分配方式简单的情况,已经无法充分满足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现实需求。在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等式中,资产是负债与净产值的综合,资产与支出的和等于负债、净产值、收入的总和。借贷记账法是新会计等式下的记账方法,适应了现代会计的发展要求,使事业单位的资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事业单位应对新会计制度变化的有效对策

3.1 提高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完善财会工作制度

为了更好地提高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适应能力,事业单位的领导需要对新会计制度的实施给予更好的重视,实现相关专业财会计工作人员的合理配备,增强事业单位在内部风险的控制能力,做好会计监督控制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可以结合新会计制度的最新要求和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实际,对现有的财会工作制度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提高财会工作制度的可行性,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得以实现和有效控制。此外,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应当首先认真学习新会计制度的最新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起财务指导经济效益实现的理念,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3.2 加大新会计制度的培训力度,加强财会管理队伍建设 为了及时更新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财会工作人员对新会计制度的熟悉与了解,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财会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促进事业单位财会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首先,事业单位可以制订完善的教育培训计划,结合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和变化,有针对性的对财务会计人员开展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促进工作人员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其次,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财会管理队伍的建设水平,可以有针对性的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人才来补充财务管理力量,更好的适应新会计制度环境下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3.3 强化新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与控制

财务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因此在新会计制度下需要对预算管理与控制给予更高的重视。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预算考核等内容,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预算管理手段,确保财务预算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除了正常经费开支和基本业务预算等刚性开支要考虑充分,不能留有缺口外,还应预留一部分机动财务作为柔性开支,以预防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项目,造成单位收支不平衡。在预算执行和监督方面,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应严格执行按规定程序下达的各项预算,并按预算的审批权限做好各项工作,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使预算执行得到有效控制。

3.4 强化会计监督,提高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为了确保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全面贯彻与有效实施,防止违规违纪等腐败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发生,确保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正常运行,事业单位需要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对于新会计制度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研究与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明确事业单位在财产处置、对外投资、资金调度等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的规范性,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

3.5 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在新的会计制度环境下,事业单位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就应当参考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对自身的财务报表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以便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避免和减少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过程中的各类缺陷和失误,对事业单位的各类资产进行有效的保护。

4 结 论

总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于2013年1月1日全面实施,各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财会人员要紧紧把握这次契机,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的新需求、新变化,促进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春礼.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5).

[2]卢五洲.浅谈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9).

[3]王秀清.论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建议[J].现代商业,2011(14).

[4]杨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修订应做到五适应[J].中国农业会计,2012(9).

[5]王翠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旧变化的比较分析[J].新会计,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