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思考

2013-12-29 00:00:00吴进
中国市场 2013年5期

[摘 要]在部分高职院校面对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难题之时,项目教学法的引入带来了新的希望。不少高职院校加强了对其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也伴随而来。在对部分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后,本文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部分对策,并指出在国内高职院校开展项目教学法可进行必要的改造与优化。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经管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5-0079-02

1 前 言

项目教学法在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中得到应用。对学习领域课程理论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起因是当时德国的行业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学校以科学性和基础性为出发点培养的学生脱离了企业实际。这一课程理论的核心理念包括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课程设计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和教学要以行动为导向。学习领域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项目,采取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方法进行教学。而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存在众多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部分教师也出现职业怠倦的现象,这降低了高职毕业生的质量、影响了高职学院的发展与学生的就业。而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主张以整体化的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项目课程则完全超越了任务本位课程重点关注任务本身的特征,这样就可以使师生在实施一个整体的项目中将各个任务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够胜任实际的工作。但在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实践中,由于认识、实施、学情等层面上的问题,使得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被削弱。

2 与项目教学法相关的理论

项目教学法可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课题研究教学法,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inquiry based)的教与学的过程。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其强调以真实的任务驱动学生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讲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协作与会话,从而达到意义构建的目标。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三中心论”,即以经验为中心、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和以活动为中心。其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应在注重学生兴趣的条件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是一种在“做中学”的方法。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自思考,发现知识、掌握规律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理论重视内在的动机、直觉思维和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3 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3.1 项目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任务没有驱动力

进行项目设计时,可以采用企业的真实项目,也可以采用模拟的项目,但均应包括该门课程的所有任务。实施项目教学法并不意味着这些项目与任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不积极、角色扮演不积极、小组提交的作品粗糙、方案没有理论深度等现象都说明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被任务真正地驱动。因此,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的同时仍然要求包含一些艺术化的元素,如教师的神情举止、语音语调及用语等。另外,除真实项目外,对模拟项目要精心选择,比如,学生熟悉的企业的模拟项目、近年发生商业事件的企业的模拟项目。项目应该不仅可由教师在事先选择,还可由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己确定,这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不同的班级实施教学时,也会出现不同的班级反应差别较大的现象,这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等作出必要的教学调整。

3.2 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流程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后,由于学习小组内部没有很好地开展分工与合作,导致不少同学认为自己既没学到理论,也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项目教学法讲究学生是行动的主体,学生们主动通过分析项目制订计划,在相互协作及充分收集信息、讨论后解决问题、完成项目,最终提交的应是产品、服务或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项目设计者、情境创建者、信息提供者或项目协作者,教师所起的作用不是指挥(direction),而是促进(facilitation)。这种方法的初衷是好的,因为按这种流程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计划与决策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能使学生从整体项目角度去学习各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技能与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却是小组中常有不少同学不参与方案的制作、对知识的理解不充分、受时间限制学生不能良好地完成项目,甚至常有小组完不成项目。

3.3 项目完成的质量不高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就是在开展一种研究性的学习。由于缺乏理论的讲解,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不佳,提交的方案质量不高,如分析不透彻、针对性不强、结论简单、说服力差等。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协作能力有一定要求,以便学生能够深入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但是这些能力也是我国高职学生缺乏的。针对这一问题可尝试采用的办法是增加案例教学或示范教学,将关键的知识、原理融入其中,并通过讨论、归纳引导学生理解或掌握。

3.4 任务过多导致学生负担重

一个项目一般都会包含多个任务,如果任务过多会使学生根本无法完成,这也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特别是前后衔接性较强的任务,一旦中途没有完成,将影响后续的教学,甚至导致有的小组不愿继续参与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要求,可以将任务难度降低,也可以减少小组成果公开汇报的次数。对于非关键性的任务,还可以采用班级集体汇报的方法,但这也将很难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3.5 项目设计缺乏发展性

在依据工作过程组织项目及任务的思想下,由于很多国内中小企业内部的工作任务本身就不完善,导致一些较好的理论得不到应用,依此设计的项目从长远来看不够完善、缺乏发展性。高职学生大多去中小企业就业,在进行岗位、任务分析时也主要以这些企业为基础,但由于这些企业中的工作过程存在简单化、轻理论重经验的问题,易使项目设计时忽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是完全依据中小企业实际进行项目设计,还是适当兼顾理论前沿与先进实践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在以中小企业工作实际为教学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参考其他企业较好的做法并将其融入教学中,这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岗位上对工作进行适当优化。

3.6 考核方法不完善

目前对小组的考核虽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但实践中常发生的情况是某个小组的项目多数时候主是要由小部分较积极的同学完成、学生互评执行情况不佳,这造成一部分同学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另外,由于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较多任务要完成,在对每个任务进行考核时也会发生考核内容不完善、或执行考核过于烦琐而带来很多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可在小组实施不同的项目、任务时指派不同的同学负责、主导,这样就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获得较全面地锻炼;另一方面可依据项目、任务内容的复杂与重要程度,适当调整、简化考核指标。

4 结 论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学院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表明,其在国内的应用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或者说应对其进行部分的改造以适应国内的实际情况。比如,欧洲的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学习项目课程,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而国内的学生则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特别是对高职学生来说,除少量课程实施较成功外,普遍存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难度较大的现象。项目教学法积极的一面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国内应用时仍需从项目内容设计、教学开展的流程、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必要的理论讲授安排、评价方法等方面来进一步改造、优化。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与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章金萍.市场营销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8]刘景褔.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9]王永静.项目导向的大学课程教学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郭岩.目前职业学校实施项目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11]黄振山.有关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项目教学”的启示[J].科技导报,2009(7).

[12]王建初,RützelJose.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13]杨黎明.关于项目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09(12).

[14]图力古日,陈宝芬.高职院校项目教学实践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15]胡金玲.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