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城乡产业转移对北京的启示

2013-12-29 00:00:00杜薇
中国市场 2013年36期

[摘 要]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转移作为一种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鉴于首尔与北京的国际地位、社会结构、城市定位等因素都极为相似,因此,本文对首尔的城乡产业转移情况、相关产业转移经验及其政策支持进行了评析,并据此提出对北京城乡产业转移的支持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首尔;北京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75-03

1 首尔产业结构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尔从废墟中建设起来,没有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转型中遇到的沉没成本。这是首尔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并快速跻身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的原因。虽然产业发展背景不太相同,但其政府对首尔的产业结构规划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1 首尔各产业生产总值情况

一般而言,从各产业生产总值的情况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分布轮廓。首尔各产业的生产总值情况见下表。

表中对2004年首尔各产业生产总值份额进行了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①首尔各产业份额趋势与韩国整体相似,产业结构均高度优化,第三产业高达80%以上;②首尔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食品行业占据大部分第三产业,高达全市产业生产总值的46.9%;③首尔的FISE行业(金融、保险、不动产行业)所占第三产业的比例还不够高,尚有发展空间;④整体上,首尔产业结构是“三二一”[ZW(]“一”代表第一产业,“二”代表第二产业,“三”代表第三产业,“一二三”表示第一产业占主要部分,其次为第二产业,最后第三产业。[ZW)]的产业结构,即第一产业几乎没有,仅占总产值的0.6%,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的16.6%,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占82.8%。

1.2 首尔各行业就业人数分布情况

首尔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情况可通过各行业就业人数进行分析,见下图。

2006年首尔市各产业企业员工数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首尔统计厅2006年首尔各行业企业和就业人数数据的整理

从上图中可知:①到2006年为止,第一产业企业数已经很少,几乎没有,批发零售业、运输、住宿、商务服务业等部门企业数最多,其中批发零售部门和商务服务部门两个行业吸纳就业人数的能力最为显著。②我们从就业人数分布上也可以看出首尔产业结构高度优化,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第三产业部门种类增多,商务服务业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③第三产业中商务服务部门、金融保险部门企业数不多,但吸纳就业人数能力比其他第三产业部门都要高。从以上分析可知,首尔企业和人力等资源集中分配在第三产业,以较少的企业数容纳就业人数能力最强的部门集中于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部门。

2 首尔城乡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

2.1 首尔城乡产业转移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尔从废墟中开始建设,城市发展脉络大致经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70年代,战后重建时期。首尔市政府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崛起,经济快速腾飞。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快”,首尔市政府与人民同心协力进行战后复兴。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高速发展时期。这三十年间,首尔成功举办1988年夏季奥运会——这是一个契机。这个契机使首尔整个产业结构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第三产业更加发达,人力资源、土地、能源等要素禀赋更是向首尔集聚。1998年首尔的人口已经突破了1000万,占韩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土地却是全国总面积的0.6%。一方面,充足的劳动力赋予了首尔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首尔也面临着人口过度膨胀的“大都市病”。由于城市的集中开发,房地产价格迅速上升、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促使首尔城市运行效率下降,竞争力变弱。鉴于此,韩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发新区、建造新城,实施“促进新村运动”,颁布区域协调的政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的问题,韩国政府提出培育相对于首尔的增长极,在具有区位优势的东海沿海地区蔚山、浦项、马山、温山等地建设机械、石油化工、钢铁、输出自由基地等产业园地,疏解旧城人口压力,为高级服务业的集聚开辟空间。可见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已开始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向周边区域转移,城区内部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第三个时期:2000年至今。现在的首尔,更加注重可持续的生态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改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软性竞争力,主要措施包括举办各种都市庆典和展览会,增建博物馆和展览馆等设施,在城市建设上更加重视融入独具特色的规划理念,突出一个“优”字。

在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新型产业的逐步进入,传统产业向周边卫星区扩散。[1]

2.2 首尔城乡产业转移政策分析

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首尔在各个时期采取了不同的产业限制和转移的政策。

2.2.1 20世纪60~70年代政策回顾

1962年鉴于美国的区划政策,韩国中央政府开展了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直接导致了劳动力资源迅速从农村向城市地区转移,人口集聚、住房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首尔政府意识到要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劳动密集型能耗型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1964年韩国政府颁布了《控制快速城市增长的国务决策》、1967年“地方工业促进法”、1972年《首尔土地利用控制》等政策旨在按部就班地控制新工业开发,鼓励生产设施向人口较少的省区转移。1971年韩国颁布的绿带政策和1977年颁布的《工业分散法》通过税赋调节资源配置达到对工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有效降低了人口和工业向首都集聚的速度。

从20世纪60~70年代首尔的颁布的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国政府已经开始注意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2.2.2 20世纪80年代政策回顾

20世纪80年代是首尔产业转移的重要时期,韩国政府的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展及其后来修订后的规划出台了“两个战略规划一整体生活圈战略”和“增长中心战略”并取消成长据点城市和地区生活圈中心城市开发模式,把首都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与首都圈相对应的西南圈、东南圈、中部圈,采取以培育这些圈域中心大城市为主的政策。该规划的颁布有效引导了产业的发展和转移。1982年,《首都地区管理法》,重新规划了首都地区,将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地区作为首都地区,范围包括中心城市首尔市及仁川、京畿道行政区和64个低级别的地方行政区。1988年韩国决定在首尔绿带之外建设五个新城,即盆唐、一山、坪村、山本和中洞,合计规划人口120万人,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

首尔市政府20世纪80年代的政策旨在着力培养第三新兴产业,同时为第一产业转移开辟周边乡村地域。

2.2.3 20世纪90年代政策回顾

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围绕首尔的城市群建设,在区域发展政策上引进“地方广阔圈开发战略”。韩国政府认为如果把具有职能联系的城市捆绑在一起,即以城市群为单位进行开发时,可以互补职能上的不足,提高投资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开发共生效果,从而发展成为可与首都圈相竞争的、与国际社会直接接轨的城市圈(区域)。首尔于1994年制定《有关区域均衡开发及中小企业培育法律》,奠定了首尔城市群建设的法治依据。[ZW(]http://www.chinanews.com.[ZW)]

从以上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①首尔的第一、第二产业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卫星城区转移;②从首尔市独立发展扩展到首尔都市圈(包括首尔特别市、京畿道、仁川广域市)共同发展。产业由中部向四周转移,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发展,这些都是首尔产业转移的特点。整体看来,政策的规划和执行连贯,规划完整,产业发展没有间断。

3 首尔城乡产业转移对北京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以及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区域、城市的竞争力。因此,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应吸取国外产业转移过程的宝贵经验与惨痛教训,积极致力于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高科技、高创新、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促使北京市经济稳定健康地增长。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金融、文化中心,与首尔具有极为相似之处,因此,其政府颁布的政策对于北京市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3.1 政府规划合理,城市定位明确

从上述首尔政府颁布的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尔的产业发展始终有一根主线在牵引着,这根主线就是政府的力量。从晋升为新型工业化国家到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后工业化时代,合理的政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前任总统李明博在担任首尔市市长时,就强调要发展生态城市,从硬邦邦的工业化城市转变为人文气息浓厚、自然环境宜人的生态城市。他在职期间积极践行的“推土机”政策、“清溪川复原工程”,是首尔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起步。前任市长吴世勋在职期间坚信“Design is everything”,使首尔跻身国际化大都市,并于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2]现任市长朴元淳更是注重生态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他指出首尔市的行政正计划由盲目的展示性开发向生态城市转换,一边倒的“增长性城市哲学”也正向实践“可享受普遍福利的市民基本权利”方向转换。[3]

正是因为历届市长对首尔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方向,所以首尔的产业政策才能一以贯之,投资者投资的信心才能如此笃定。在这一点上,北京应借鉴首尔发展经验明确其城市定位,着力扶持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传统经济部门和培养符合北京城市特点的各新兴产业,打造符合北京城市定位的特有品牌,发挥比较优势。

3.2 良好的投资环境,重视创新、创意等高级服务业

首尔不仅人文气息浓厚,科技还高度发展。它的数字机会指数(DOI[ZW(DY]DOI(Digital Opportunity Index)是对互联网的普及率、收入与通信收费的比率、互联网利用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的衡量一国信息通信发展程度的指标。[ZW)])排名世界第一,是世界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国际性银行都在首尔设有分支机构,世界银行发布的商便利指数中,首尔排在第16位,而跨境贸易消除贸易壁垒方面连续三年排名第一。韩国最著名的跨国公司的总部都设在首尔。首尔创造了韩国GDP的近30%,韩国12家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中,有11家总部设在首尔。从上述数据和描述可见其良好的投资环境。[4]

从首尔市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首尔市最近经济发展动向,它将数字内容、研发、金融服务、设计和服装、旅游、国际会展指定为21世纪带动首尔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动力。韩国政府和首尔市行政部门通过积极的金融、行政支援,正在大力推动六大产业的蓬勃发展。

4 结 论

从首尔市的发展方向中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北京的产业发展还存在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以及人口过度密集等大城市病。同时与首尔相比,缺乏贯穿始终的城市定位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因此,一方面,我们应鼓励扶持自身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十二五”规划对“绿色发展”进行了规划部署,提出了“绿色发展”的六大任务。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应践行绿色经济,在合理分工协作的基础上,进行产业优化,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发挥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针对首尔城市群均衡发展的政策,北京市应完善卫星城的建设。北京市于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子母城”的概念,但却没有达到理想效果。1993年第三次明确提出建设十四个卫星城[ZW(DY]十四个卫星城即通州、亦庄、黄村、良乡、房山(含燕山)、长辛店、门城、沙河、昌平(含南口、捻头)、延庆、怀柔(含桥梓、庙城)、密云、平谷和顺义(含牛栏山、马坡)。[ZW)],也于2001年颁布的《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对卫星城提出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但卫星城始终没有达到预期,没能成功缓解市区人口压力。笔者认为卫星城没有发挥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职能与卫星城发展不均衡、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有关,卫星城的发展应先加强对公共设施、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再进行项目开发、产业承接。

通过对首尔城市城乡产业承接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产业调整、升级和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主要内容。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促进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提高转移地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升级,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做好城乡产业承接,调整北京市产业转移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雷新军,春燕.东京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转型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0(11).

[2]刘谦功.魅力四射的设计之都——首尔[J].装饰,2011(12).

[3]顾金俊.韩国首尔市:城市管理创新理念 完善政府服务职能[N/OL].经济日报,2011-02-1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

[4]伯文思.绿色首尔,绿色竞争力[J/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