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和滨海新区建设的背景出发,提出了滨海新区文化建设的定位——生态文化,论述了生态文化对滨海新区建设的作用、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探讨了滨海新区生态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滨海新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滨海新区;生态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39-03
1 滨海新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背景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存环境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生态文化环境主要由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构成。生态文化指的是关于人与生物系统及非生物系统之间的关系,为维护人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关系而建立的各种制度和组织的总和。它较之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内涵更为丰富,生态文化不仅包含环境科学的内容,而且还从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上去探讨。生态文化正是从维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角度,提出一系列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制度体制,目的则在于促进人类文明向健康方向发展,以摆脱目前世界范围的种种危机和困境。因此,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加强生态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文化建设上也要随之进入新的高度,滨海新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天津的文化象征和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滨海新区加快了各类文化设施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引起普通百姓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而区域生态文化的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必然。《天津开发区保税区文化发展纲要》已经出台,作为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开始向“文化发展高品位”迈出坚实的步伐。滨海新区作为一个国家级经济区,其辐射带动作用除了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文化精神。滨海新区提出“十大改革”与“十大战役”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成为新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重大举措和根本保障,成为争当“排头兵”的坚实基础。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城市功能还不完善,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特色等,滨海新区要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实现滨海之梦,生态文化建设是重要的保障之一。
2 滨海新区文化建设的定位——生态文化
2.1 生态文化对滨海新区建设的作用
第一,凝聚作用。某种文化一旦被城市所有成员认同之后,便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亲和力。生态文化集中了城市成员的价值观、思想、希望和要求,与他们的命运和前途紧密相关,能使城市成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乐于为自己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滨海新区生态文化建设应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对外往往表现为一种排斥,可以使滨海新区成员对自己的新型城市产生依赖感和归属感,与外界的竞争中产生凝聚力,并形成自己城市的命运共同体。
第二,导向作用。生态文化一旦形成,就建立了城市成员自身的价值和规范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成员间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城市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滨海新区生态文化的形成不但有着自身的价值,而且对整个天津市的经济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第三,激励作用。生态文化能使城市所有成员看到自己城市的特色和优点,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产生热爱自己城市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滨海新区生态文化的建设能够激励新区成员为发展新区作出贡献。
第四,辐射作用。生态文化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不仅会在城市内发挥作用,激发城市成员对自己城市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而且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进一步塑造城市的形象。滨海新区生态文化模式的形成对天津乃至全国起到辐射作用,并能塑造良好的滨海新区现代化城市形象。
第五,约束作用。生态文化对每一个城市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这种约束是一种软性约束,主要通过共同的习俗、传统、信仰、风尚和社会舆论,能造成强大的使城市成员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控制。
滨海新区是一个新崛起的城市,建设成一个“生态城市”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化基础条件优越、起点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
2.2 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
在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中,人群是主体,城市的生态系统则是人群进行物质生产与消费,从事社会与文化活动的高效场所。因此,城市的生态文化系统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结构,它是一个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造人,城市造文化、文化造城市的双向互动过程。
第一,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的基本价值观的变革,即从人统治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以此价值观为导向,促使精神领域发生变革。具体地体现在:①教育文化。即把环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和对人的终身教育,使受教育者爱护自然和尊重自然,不仅获得环境科学的专门知识,而且在各种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中贯穿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使自然生态化。②道德文化。道德文化是在城市建设中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是建设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一是城市中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的生活权利,并且承担有保护环境并使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被破坏的责任;二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持续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系统和基本生态过程的责任;三是每一个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关心其他生命,确认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反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第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将环境问题引入政治结构,让政府直接参与环境管理。环境保护被列入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成为制定政策考虑的必备因素,政府不仅制定环境保护的专门政策,而且在所有政策中都具有环境保护目标。同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及进行环境保护的执法。总之,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制度化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使社会具有自觉地保护环境的机制。
第三,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从粗放型经济过渡到集约经营型经济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它包括通过采用新技术实现原材料和能源的节约,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发挥控制污染的作用;开发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的技术,通过废弃物资源化达到控制污染的目标;开发不产生污染的技术,通过废物最少化以及能源的替代和有毒材料的替代,实现环境安全生产。通过调整传统的经济结构,建立起新的产业体系,如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第三产业“生态化”。另外,这种新的物质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其基本内涵是崇尚知识和智慧的价值,树立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适度消费的绿色理念,以带动绿色生产的发展和推动绿色技术的需求,最终达到城市建设的生态化。
3 滨海新区生态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生态文化系统使城市在与外界环境进行大量的能量、物质、资源、信息的交换中持续下去。城市作为一个极为复杂、敏感的生态系统,随时都会受到诸多环境条件变化破坏它原有的平衡状态,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化与生态文化发展间的矛盾。因此,滨海新区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追求文化创造忽视生态文化系统失衡
滨海新区的崛起是天津发展的重大事件,给天津发展以新的动力,文化建设的特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探讨,滨海新区文化发展将成为天津的文化象征和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文化创造离不开生态环境,在追求与创造特色文化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目前没有引起重视的生态文化危机,这种危机是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生成,伴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加剧,导致生态文化系统失衡。
3.2 追随自然又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
滨海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景秀丽,是文化创造离不开的自然环境系统。自然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没有自然之雨露的滋润文化将会枯竭,人类已经表现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但是,在人们亲近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毁坏自然,导致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双重危机,使之不可修复和再生。
3.3 发展科学技术要控制生态系统紊乱
滨海新区的发展为天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的投资者,已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物流、服务和信息等领域发展的集聚地,也是天津走向世界的一个现代化文明窗口。科学技术作为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引起改变世界的力量,已经在人类生存环境中形成一个难以人为控制的智慧形态,这种智慧形态已经进入到微观与宏观生态领域,在整体生态系统中超越了人所控制和利用自然界限,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紊乱。这种经由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导致的生态系统紊乱,折射出人们文化生态和精神的迷乱状态。
3.4 加快城市建设要防止速度过快增长
近几年,天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后,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数字显示,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年均以20.8%的速度递增,已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龙头。但是,要防止速度过快增长,无控制的城市成长会带来诸多的城市生态文化发展中的问题。联合国早在2000年的有关数据显示:世界各国中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440个,8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28个。城市的迅速膨胀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城市发生“人口爆炸”、“近郊区爆炸”、和“快速干道爆炸” 等;交通拥挤,噪声嘈杂,使生活的自律性丧失,人与自然被过多的建筑物隔离;城市面貌改观太快,环境污染严重,社区气候恶化,影响了居者的认同感、安全感和稳定感等。滨海新区在发展的同时要避免因发展过快而带来的资源短缺、人口过剩、交通拥挤等问题,有效地控制城市建设与生态文化发展间的矛盾,使人与自然在滨海新区得到和谐发展。
4 滨海新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在城市化建设中发展科技以提高生产力,建设文化以传播文明,加强管理以建立秩序,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向前发展。因此,滨海新区生态文化系统的建设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以保证整体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4.1 树立生态文化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作为一种共识,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的理念,也促使了人们新的觉醒。滨海新区走向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化系统,首先要人人树立生态文化理念,宣传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倡导生态价值观,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转变领导决策层的价值观念,让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一种滨海文化与滨海精神,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滨海新区走向生态城市及建设生态文化的关键。
4.2 制定符合生态文化建设的政策
滨海新区走向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化系统,不仅要树立生态文化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还要把城市生态化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并与《中国21世纪议程》结合起来,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府的政策与规划中去,修改以前不符合城市生态化要求的政策与规划,制定滨海新区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符合生态文化建设的鼓励政策,加快滨海新区生态化发展步伐,带动整个天津走城市生态化发展道路。
4.3 加强生态立法,设立监督职能机构
滨海新区应针对自身特定的情况,建立适应新区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新区生态化建设法律化、制度化,以保证生态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新区在生态化建设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是保证各领域、各行业、各企业以及各部门战略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在加强生态立法的同时,滨海新区应设立监督职能机构,它的职能是组织、协调、监督新区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各单位也要设立相应的职能机构,使新区实现生态化从组织上得到保证。
4.4 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生态文化与生态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是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社会异化、经济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是与生态化发展相违背的,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生态学原理创造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滨海新区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与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 生态产品,积极选择“适宜技术”发展生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本着低污、低废、低耗的原则,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以保证滨海新区生态系统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筝.生态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赵运林.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