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问题分析与对策

2013-12-29 00:00:00程晓梅
中国市场 2013年36期

[摘 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的重要因素。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长期指导思想。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20-02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的重要因素。在2013年第十二届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农村经济的问题时指出:近些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长期指导思想。

1 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 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要看这个地方基础设施的完善条件。现阶段我国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公路还没有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还不能够户户通,农田水利设施等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为水利设施的减灾能力不强,对大型水库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多年未修导致渠道不通,排涝、抗旱设施老化,“病险”水库较多,农业的抗灾能力不足;其次是标准化的农田比例较低,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益不高,不能形成规模化经营。一些乡村没有规范的公路设施,只是一些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农村的医疗设施、网络设施以及供水设施的建设刚刚起步,农民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农业的这种薄弱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农民的纯收入增长比较缓慢

2013年我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605元,扣除物价因素比前一年增长5%,在这种状况下就出现了增长速度慢、增幅较小的问题。这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收入增长较快到现在的增幅降低的状况来分析,农民的收入增长较低;其次是和我国的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相比较,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凸显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1.3 现阶段农业结构和农村的矛盾仍然突出

在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下,农民仍然延续着“靠天吃饭”的谋生手段,这一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步伐。农民的思想不够开放,还是仅仅希望于国家的资金支持,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农民的农作物品种比较单一,这就造成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力度不够,林业和畜牧业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低,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村级债务和乡级债务的负担较大,这就无形中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虽然农民的经济负担减轻了,但是村级集体的收入和乡镇财政的收入大幅度减少,这就造成负债累累的乡镇财政不堪重负。基本的政府机构运转需要的经费就很紧张,这就造成给农村的投入会减少;再加上村集体提留废除以后,村集体没有了收入来源,农村的经济发展没有了财政支持,农村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比较困难。

1.5 农资产品的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

近年来,虽然国家的惠农政策的力度较大,但是种子和化肥的涨价幅度太大,导致了农业种植的生产成本提高,无形中加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稀释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效。

1.6 农村对于医疗的投入和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

很多农民因为生病致贫,还有的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经济发展不起来,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农民生活存在后顾之忧。

2 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2.1 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支持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始终注重保护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调动农民积极性。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广先进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要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2.2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2.3 在农村实施产业化,切实解决农村难以进入市场的问题,真正实现大市场和农民的小生产的有效对接工程,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

市场起着资源配置的作用,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的推动作用,通过地方的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农业,连接起市场和农户,把分散的农户有序地组织起来,壮大市场竞争力,引导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把很多的小农户和瞬息万变的大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就有效地解决了家庭分散经营带来的农民难组织的问题,以此保证农民的收入。

2.4 有效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方式。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农村加快工业化进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就容易给农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就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民的纯收入就会增加;其次,鼓励农民创业。创业就是就业,就业就能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给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就增加了社会的财富;再次,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加以改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用科学的知识和技术生产出高质量农产品和对农产品进行第二次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5 加快对农产品的基地的建设

农村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要以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速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档次,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和农垦企业,逐步建立起订单农业,以此适应市场的变化。鼓励和允许大型的农业产业化到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和农民零距离签订合同,进行联合经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3 结 论

因此,要发展和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现代化和农民富裕为发展目标,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增加农民致富的资本,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总之,我们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规划,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以现代农业和农民富裕的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后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4).

[2]于舒斌.浅析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外资,2012(9).

[3]于舒斌.浅谈农村经济中的结构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国外资,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