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青海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形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以解决民生问题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事业;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18-0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作出的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1]要实现上述三个转变,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是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
1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形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1.1 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也就是要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而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就要通过解决和改善诸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险,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来实现。因为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提高收入水平,才能使城乡居民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只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才能解除城乡居民后顾之忧,改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能力。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且有利于刺激、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
1.2 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方向之一。文化、体育、旅游等社会事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经济增长新的亮点;也是我国加速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1.3 发展教育事业是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基石
无论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还是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专门科技人才为支撑,而这些都以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提升为先决条件。[3]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能够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有力人力资源保障。
2 当前青海民生现状及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海的民生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同发达地区相比,民生问题还较为突出。这成为青海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障碍。
2.1 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足
近年来,尽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全省城乡居民的收入依然相对较低,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消费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仍然有限。2009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和农村分别只有全国的73.8%和64.9%。2009年全省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5406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2%。[4]
2.2 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海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全省人口文化素质稳步提高,但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全省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人口文化素质总体上仍然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2009年,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3年,比全国平均值8.38年低了0.96年。二是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受教育人口中初中及以下人口仍是主体,2009年全省总人口中受过小学、初中和高中、大专以上的比重分别为38.11%、33.44%、8.06%。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人口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对劳动力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的劳动力群体,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也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力不强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速12.2%,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与全国仍有不小差距,尤其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2009年,我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7%,比全国的低1.0个百分点。在工业发展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8%。科技事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极大阻碍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水平提升。
2.4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扩大
近年来,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促进青海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覆盖面窄,保障标准较低,公平性不足,农村牧区社会保障项目少、水平低,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等问题。[3]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够完善和低水平不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也不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总需求,从而不利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3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手段。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民生问题的解决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动力。
3.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形成民生投入稳步增长机制
充分认识民生投入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期推动作用、对扩大内需的激励作用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要把民生投入放在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等重要的地位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要进一步改革财政支出体制,建立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到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上来,向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农村地区倾斜,向社会事业薄弱领域倾斜。
3.2 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人口整体文化素质
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投入优先保证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倾斜教育。建立和完善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评价考核、投入保障、教师流动、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产生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及早推行、普及12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省人口整体素质。要采取积极政策措施,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3.3 积极推进科技和自主创新,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技支撑
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核心是自主创新,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的基点。一要加大科技投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政策引导,提高企业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三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引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四要加强与国际、国内的科技交流,在充分借助外部力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努力争取在盐湖化工,中藏药、特色农牧业、金属冶炼等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提升全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3.4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也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总需求,从而有利于扩大即期消费。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和住房等风险防范在内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拓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医疗参保水平和各项社会救助水平,以此提高城乡居民对未来生活保障的信心,增加城乡居民的现期消费。
3.5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努力增加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是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所在。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大体同步;积极出台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增加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以及劳务收入;[3]健全事业单位以目标考核为主导的工资奖金激励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和津贴制度。
3.6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等社会服务产业,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多元化投资,提高服务产品的供给水平、质量和效率,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编辑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祖才,刘宇南,陈磊.关于发展社会事业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与认识[J].宏观经济研究,2008(12).
[3]孙发平,张伟,丁忠兵.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任务及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11(2).
[4]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青海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