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阐述语言国情学产生的历史、内容以及它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对外语教学中如何讲授语言国情学知识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言国情学;文化背景;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214-02
“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种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这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这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在其《语言论》中的一段名言。而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语言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我们可以说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既包括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也包括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知识、相互关系,还包括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的某些非语言交际手段(如身体语言等)。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文化带有民族性。一种语言就是该民族长期物质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精神产品,代表和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产物,属于文化这个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中的语言”,同时文化依附在语言之上,我们亦称之为“语言中的文化”。人类所有的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
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所学语言,了解其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以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讲授语言国情学知识,能促进外语学习者对该门语言、对应的文化与传统进行了解,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兴趣;运用语言国情学方法能促使外语课普遍教育目的的实现,还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的目的;掌握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语言,还能促使实现各学科间的联系,最终将有利于我国外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我们所说的国情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学科。而语言国情学就是研究一门语言与该种语言民族的文化背景之间关系的学科。这种关系表现在外语教学中,就是把语言的学习同对国情的了解结合起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讲授该语言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通过讲授民族文化也可促进外语教学。20世纪60年代中期,语言学家们真正意识到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此之前,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乔姆斯基等都只是纯理论和形式语言。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语言国情学”的诞生使世界范围内的外语教学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把语言与文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入外语教学。
语言国情学的导入能使学生有机会对外语和母语两种不同文化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性。培养学生能够识别所学文化特有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并能解释它们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透过表层文化的“奇怪行为”看到其实质。掌握这一技能将大大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使学生将外语学习自觉地同文化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学生便能逐渐学会从异国文化视角去体会和认知情感和事物,而这正是文化意识的最高层次,达到这一水准将不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歧义和误解。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模式和特点也不相同,特别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有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或文化模式强加到所学外语中去,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偏误。例如,“龙”在我国被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的帝王的象征,我们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龙”却是像鳄鱼类的陆生动物,能喷烟吐火,“是具有四足的凶残怪物”,一般没有褒义,也很少用来形容人。
大家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尽管有些句子比较简单,也读懂了字面意思,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意。例如,The path to November is uphill all the way这里November指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to be held in November(即将在十一月份举行的总统选举)。如果不了解这一文化背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再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这个句子句式简单,而且没有任何生词,但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前后两个句子不连贯,又不合乎逻辑,但如果了解它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意思就很明确了。其中eats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吃鱼的习惯,因此(不吃鱼)是“忠诚”的意思;而 to play the game同 to play fair(规规矩矩地比赛)同义,因此而转义为“公平对待”,“举止光明正大”,“为人正直”等。
美国《时代》(Time)周刊曾把尼克松说成是Nixons Odyssey to China 其中,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的一部英雄史诗,描写Odysseus在古城(Tory)陷落之后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里用来比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一段漫长过程,不能不说意味深长。如果我们不了解Odyssey这一故事,不知道Odyssey在这儿是“漫长历程”之意,就很难理解Nixons Odyssey to China的真实含义。
由此可见,语言归根结底起着一种桥梁作用,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要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反过来,了解一种文化又可以帮助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中国学生缺乏讲英语民族所具有的语言国情学知识。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也不宜忽视语言国情学知识的传授。
既然语言国情学在外语教学中占如此重要地位,作为21世纪的外语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讲授语言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通过对民族文化的讲授来促进外语教学。
首先,作为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应不断学习中外知识,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语言内涵的国情主要反映在词汇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并且应同本民族语言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能在同本国文化对比中用分析方法研究国外文化的技巧。以dog一词为例,dog 是个十分简单的词,但由于中英文化的不同,弄不好就会出错误。“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如我们常用“癞皮狗”、 “丧家犬”、 “走狗”、 “狗头军师”等来描绘厌恶的人。但在英国,人们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dog在英语(特别是谚语)往往有褒情善意。如果我们把dog一词一律译作汉语的“狗”字或把汉语的“狗”字按字面意思译成英语的dog,就可能曲解原意,闹出笑话。请看下面三个简短的句子:
(1)Every dog has its day
(2)You are,indeed,a lucky dog
(3)Last night my father came home dog tired
有些初学者由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想当然地把它们译为:
(1)每条狗都有自己的节日。
(2)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
(3)昨天我爸爸回到家中像一条狗一样累。
其实以上三个英语句子的汉译应是:
(1)人人皆有得意时。
(2)你真是个幸运儿。
(3)昨天我爸爸回到家中非常累。
可见,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困难,而且要帮助学生扫除文化上的障碍,才能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注意作品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提示关键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洞察力,使学生能深入到语言的语境中去学习这门语言。一般说来,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体谅,而在英美等西方民族则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个性与人格,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推崇个人成就与荣誉。
再次,不同民族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也有不同的习俗,这些习俗必然会在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比如,如今的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见面很少用How are you? 而通常是“Hi,there! Whats new guys?” 相当于汉语中“怎样?有什么新鲜事?”;澳大利亚人见面打招呼简单地说Gday(等同于Have a good day!)。所以,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不但要熟悉所教语言国家的风俗习惯,也要不断关注语言方面的最新时尚。
最后,教师在讲授语言国情学知识时,应掌握好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应结合其专业特点,深入地讲解,但也不宜把外语课变为历史课,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简单明了地向学生解释即可,应指出的一点是,教师在对一种文化内容进行介绍时,应持完全中立的态度,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一定涉及正确与错误的道德问题。
总之,语言从来都是词汇、语法、修辞语体和语言国情这些方面的综合运用。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密切的今天,在各民族文化交流愈加繁荣的21世纪,确实有必要向外语教学的课堂上注入必要的充足的国情民俗、文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而且还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实现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连慧馨,常怀谷如何运用语言国情知识进行语法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0,55(3).
[2]梁兴国语言国情与外语教学[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2001,48(1).
[3]崔校平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J].山东外语教学,2008(4).
[作者简介]王焱(1967—),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文学学士,副教授,现就职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二英语教研室,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