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凸显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的办学定位,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举措,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光荣使命。南昌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创立了“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的培养模式,经实践检验,成效显著,对同类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232-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多元化培养模式,是新时期国家赋予其的光荣任务和重大使命,也是我国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必然要求。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长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己任,创立了“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经实践检验,成效显著,对同类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1“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1“一主线”即以“2+N+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系统化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南昌工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把培养大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个主题融入其中,构建了“2+N+1”即“两平台+N模块+ 一拓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两平台”是指“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两平台”系列课程主要由对学生进行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组成,占课程总学分比率的60%左右,主要安排在一二年级教学过程中。“N模块”是在专业方向培养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设置多个课程组合或实践教学环节组合,形成N个课程教学模块,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占课程总学分的比率为35%左右,主要安排在三四年级教学过程中。“一拓展” 指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专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为此学校出台了《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职业培训、执业训练、科技创新、学术讲座、发明制作、文体竞赛、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素质拓展活动,并获得10个素质拓展学分,方能毕业。这一规定,让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伴随大学生四年的全过程,使得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了制度约束。
“2+N+1”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南昌工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顶层制度设计,在此之下,学校相继出台了系列配套制度和措施来实现“2+N+1”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了南昌工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系统化、可持续化。
12“五平台”即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企结合这五个具体平台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构建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企结合这五个平台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为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积极倡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该计划采用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制的方式,由师生共同确定科研项目,共同向学校申请立项,学校对师生申报的项目择优进行立项,对确定立项的项目分层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科研训练计划立项的项目完成周期一般为一至两年,学校制定了《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对科研期间指导老师和参与学生的职责和科研项目结题的条件等内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科研训练计划为学生创造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在辅助老师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创新与创造带来的价值与快乐。从2010年开始学校已连续开展了四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工作,近300余项课题获得立项,共资助经费30余万元,吸引了2000余名同学参与其中。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最好的演练场。学校成立了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型竞赛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设备处、研究生处、团委等负责人作为成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进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学校把大学生科创竞赛分为创新类竞赛和技能型竞赛两类,其中创新类竞赛主要包括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技能型竞赛主要包括模具设计与制作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项目,这些项目至少都有规范的省级以上赛事,统一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型竞赛领导小组进行管理,每年划拨90万元经费予以资助。目前,南昌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科创竞赛已经形成了院(系)赛、校赛、省赛、国赛四位一体的完整赛事体系,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广,参与率达到69%左右,基本上每个同学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赛。
为了形成创新带动创业,创业驱动创新的良好局面,南昌工程学院开辟专门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并且软硬件设施逐年升级。学校每年在学生当中征集优秀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园,项目主要包括创意产品开发、商品营销和电子商务等,特别鼓励那些参加了科研训练计划或科技创新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比较成熟的项目优先入驻。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已经吸纳了46支团队(项目)近400名学生入园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多个项目经过实践检验后在全国(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取大奖,部分项目走上成功创业的道路。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南昌工程学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点,采取分年级分主题的社会实践形式,大学一年级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劳动锻炼、勤工助学等主题为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二年级以专业调查为主,学生结合院(系)专业特点,围绕主题自行开展相关的专业调查;大学三年级以专业实习为主,各院(系)根据专业要求,安排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要求参加了科研训练计划或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同学,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带着课题、问卷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从而把科研训练计划、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除了积极搭建校内平台外,南昌工程学院还主动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搭建社会平台。学校先后与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等90多家事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让大学生在单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事企业单位项目设计和训练,提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坚持开展“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活动。目前,每个院(系)都建立了若干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供学生开展课程实习、工程实训、毕业实习,还可以为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和科技创新比赛以及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方便。
13“三配套”即指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配套激励制度和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配套激励制度以及创新实验室平台建设等三个配套保障措施
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为此南昌工程学院专门制定了《南昌工程学院关于推进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意见》、《关于鼓励师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及技能型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关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与技能型竞赛工作量计算办法》等多个文件。文件规定对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按照规定的办法计算工作量,如果老师指导的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加分依据,并且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个人最高可获得5千元奖励金,在教师聘岗和评优评先时还给予加分;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获得院(系)级以上奖励,根据获奖等级可以加若干个素质拓展学分,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还可获得资金奖励,个人最高可获得5千元奖励金。通过制定合理的配套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南昌工程学院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潜力,使南昌工程学院的创新活动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动力。同时,学校还在创新实验室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建立了机械创新、电子创新、力学创新、ERP沙盘等多个开放式创新实验室,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经费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进入开放式创新实验室,主要从事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基础实验工作,体验动手创新给人带来的激动与快乐。
2“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南昌工程学院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大幅提升,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学校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投入逐步提升,软硬件建设不断优化,学生在科研训练、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三年来,南昌工程学院有942人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在机械创新、智能车、英语演讲等重大比赛上都实现了国家级奖项的连续突破,特别是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南昌工程学院团体总分列全国21位76名,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中南昌工程学院团体总分列全国第20位74名,并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有39名学生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33名学生的9项专利通过国家专利局审批,1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了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学校连续3年获得全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长期保持着良好态势,历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名列同类院校前茅。
3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的几点启示
3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个好的顶层设计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需要站在学校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关键是要制定一个符合学校实际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细化成各种具体的实现措施。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要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到锻炼创新能力的环节。在第一课堂,要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在第二课堂,要积极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一种勇于探索、崇尚真知的良好氛围。另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教务、科研、设备、学工、团委等诸多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协调各种关系,调动各方资源。
3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搭建好的平台和载体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创建多元平台和载体,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将创新、创意付诸实践的实战机会,例如积极搭建创新教育周、科研训练计划、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校企结合等平台和载体。平台和载体建设必须要多元、丰富、多层,才能覆盖尽量多的学生,才能在学校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3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才能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实现厚积薄发,有所作为。从人才培养方案这一顶层制度设计开始,到大学生创新工作的领导机制、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都需要精心设计,而且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
34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应该多元化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四种创新能力,即创新能力四要素:想象力、记忆力、洞察力和注意力。”[2]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四要素,方法很多。各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不可千篇一律。应用型本科院校因重在“应用”二字,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和载体建设上多下功夫,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前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姜洋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高校官本位失去办学活力[EB/OL].新华网,2012-06-07
[作者简介]张兴旺(1968—),男,江西彭泽人,教授,硕士,南昌工程学院机电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