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3-12-29 00:00:00孙国忠
中国市场 2013年46期

[摘要]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活动呈现出与原来不同的特点,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走出当前企业所需国际贸易人才找不到与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国际贸易人才就业难共存的两难困境,本文从高职院校改进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来培养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探讨培养高职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路。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85-02

1后危机时代我国的经济特征

11后危机时代的经济特征

2008年美国房产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经过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的经济刺激,2013年以来,各国经济指标有逐步企稳的迹象,进入“后危机时代”。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1)经济波动加剧,实体经济复苏缓慢。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容易产生大幅波动。国内政策变动频繁,经济预期不明朗,导致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意愿降低,外贸出口困难,国内用工工资上涨,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GDP增长速度降到近年最低。

(2)产业、区域、企业的不平衡,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难度大。国际经济危机对不同产业、区域、企业的影响差别很大。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沉重打击。2008年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不良后果也正在显现,目前政策重点从传统产业向新兴经济产业转化,投资带动型企业向消费带动型企业转化。但是难度很大。

(3)企业间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加剧。后危机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竞争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

12后危机时代我国国际贸易面临的困难

这场全球经济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深远,全球需求大幅下降不利于各国的出口,贸易模式也发生改变,我国国际贸易面临着比以前更多的困难。

(1)经济危机加剧贸易摩擦。各国都想依靠增强各自的实体经济来走出危机,奥巴马由此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出口国需要增加出口,进口国希望进口替代,所以导致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保护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反补贴、反倾销、特别保障等传统的贸易壁垒。337调查、电子垃圾处理法贸易壁垒、绿色贸rAwDEFt/EtSA3R4z2Fi/JA==易壁垒、SA8000标准等新型壁垒越来越多并被频繁地使用。

(2)履约风险增加。经济危机后,国外进口方往往以削减成本等理由要求更换结算方式,如从信用证改为托收或汇付,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结算风险。另外国外进口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以各种理由拒收货物,增加了履约风险。我国企业在市场多元化开拓上增加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但这些国家的进口商履约风险更大。

(3)货币战频发,政策和政治影响增强。各国救市的主要措施是量化宽松政策,货币增发导致通胀,由此引起汇率战,引发了中国人民币新一轮升值,也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后危机时代,我国推出各项政策,简化国际贸易流程,减少进出口的各项税费,利用产业调整政策和能源政策引导外贸产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2后危机时代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新要求

我们通过向外贸企业开展用工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对用人标准首先是对企业的忠诚、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合作精神,然后才是寻找客户、信用证处理等专业技能。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对高职学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还有以下一些新要求。

21开拓市场的能力

后危机时代欧美发达国家进口需求下降,中小企业要市场多元化,需要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开拓市场能力,尤其是通过网络寻找客户,进行翔实的资信调查,很好辨析贸易机会和威胁,拓展企业新业务的能力。

22风险管理的能力

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国际贸易风险不断加大,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需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在业务洽谈和签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并规避汇率风险,尽可能争取选择利用人民币结算和支付;选择有利的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达成交易,尽量减少结算风险;同时办理出口信用保险等,以防范外商的信用风险。

23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要按规则行事,减少外国对华发起贸易争端的机会,更多地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同时转化为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职业能力。

3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

31更新教育观念,创新高职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

国际贸易教学需要适应后危机时代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新要求,构建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复合能力的有效融合的课程结构;完善学科专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驾齐驱的双证体系;同时,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讲座、搭建院系课程网络平台、举办第二课堂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相近的支撑性知识技能的培训平台;旨在培养专业与岗位无缝接轨的复合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

32构建递进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划分职业岗位,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归纳确定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明确专业学习领域,构建递进课程体系。

结合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业务员、国际货代员等资格考证要求,在教学中引进企业真实的业务案例和单据,实施双语教学、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等改革,确保学生通过学习不同课程,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习得并养成很好的职业素养,培养较强的多岗就业能力和在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毕业以后的“新手→骨干→主管”的职业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33强化商务英语的学习

高职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比不过也竞争不过本科的学生,但是可以在商务英语口语和听力等方面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竞争力。电子商务时代,网络贸易能力不言而喻。高职学生加强网络贸易相关课程的学习,显著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34全方位的育人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通过“国际贸易纵横”、“电子商务校园行”和英语活动月等系列活动,结合国际贸易热点问题举办各种讲座,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熏陶学生的商务素养,增强学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组织活动能力。

(2)引进先进企业文化熏陶学生,以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引导学生,实行导生制,“尊其师,信其道”,导师通过加强自身职业修养,用心施教,用自身行动感染学生,做好榜样。发挥导师在商务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积极进取的精神。

(3)成立特长生工作室,创办创业街,由学生组成的创业公司进行真实业务的经营运作,在经营中学会降低商业风险,在竞争中制定出自己的竞争战略,并通过分析,对经营结果进行控制和调整。

(4)组织各类商务竞赛,学生分别扮演总经理以及生产、市场、财务、研发等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对模拟公司每年的经营作出一系列决策,并与其他比赛的虚拟公司竞争。最大限度地模拟一个公司在国际化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真实运作状况,涉及企业管理、金融、贸易、会计、期货、投资、电子商务等众多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在竞赛中全面锻炼学生的商务素质。

(5)加强与实务部门的联系,创新实验教学形式。加强与外贸企业、银行结汇系统、海关、国际货运公司、商检部门等双向联系。聘请行业专家来学校讲课,选送专业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安排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进而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萍,郭玉梅,王云凤后危机时代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1(23).

[2]叶茂升我国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基于后危机时代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2-R-21675)。

[作者简介]孙国忠(1969—),男,江苏宜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