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战略高度下的内部控制

2013-12-29 00:00:00吴凌云
中国市场 2013年46期

[摘要]科学的战略规划执行、企业严谨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前提。为使内部控制能够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内部员工的团队凝聚力、使企业可以长远的发展,企业就应该在战略高度下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发展战略相关理论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基于战略发展角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发展战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062-02

1发展战略和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发展战略,简单地说就是企业以未来长远发展作为重点,为保持或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所做的全局性的谋略与规划。企业的发展战略有让全体员工了解企业目标、明确企业自身发展方向、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增强团队凝聚力、帮助管理层做决策判断、使企业高效地利用资源、规避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等作用。一般从范围及内容上可以把企业战略分为企业整体战略、战略指导思想、职能部门战略及战术实施安排等。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极为重要,企业的长期稳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发展战略。

内部控制是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有效监督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它们源于管理层的经营方式,并与经营过程紧密相连。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起了内部控制活动,并将内部控制上升到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去进行认识,内部控制也确实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管理系统。

2内部控制的具体作用

内部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通常汽车制造企业规模都比较大,其重要性就更为显著。可以说,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是车企经营成败的关键。简单地说,内部控制的具体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②确保企业的财务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③有效地防范生产经营风险;④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⑤促进企业的有限经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对企业的影响

31内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坚实的基础,管理层是否愿意建立适当的控制,能否遵守已建的控制,对控制制度执行效果所持的态度和处理行为等,将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而治理环境是否规范关键在于董事会是否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因素是内部控制制度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企业的所有员工共同参与,员工是内控的执行者同时也被内控所影响。高素质的执行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可以协调好内部控制制度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在实践中产生良好效果。

最后,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现存的无形力量,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员工自身的能动性不仅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订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弥补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始终处于有效状态。

32风险评估对企业的影响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类风险,如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资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企业如何辨识、衡量各类风险,是评价企业经营者经营能力的一个尺码,也是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的方式之一。在企业未来发展中,资产状况如何、管理有无风险,评估就如同“天气预报”,通过对预期收益、或有风险和资产现实价值进行预测、估计,作出专业判断。就可能有效地在风险发生之前给企业以预测,使企业风险得到控制,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历史数据、风险类型、已感知潜在威胁都是企业判断风险发生概率的因素。对风险评估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客观反映真实状况,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过分缩小,这样都会给内部控制实施造成偏差。同时企业的风险评估分析要具有及时性,这样才有助于避免或降低企业的损失,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增强。

33控制活动对企业的影响

控制活动指确保管理层的风险反应(管理策略)得以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企业通过制定政策来确保公司的各种决策与行动有助于公司使命、目标和战略的实现。

预算控制的执行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但预算制定要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要科学合理、强度适合太松散或太紧张的预算都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

绩效考核是单位内部组织和个人工作成绩的评价,也是预算控制有效执行的保障。绩效考核的科学完善,有助于企业员工增强工作效率,形成内部竞争意识。

34信息与沟通对企业的影响

作为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的信息与沟通,在内部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信息支撑,也为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信息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等就是靠信息与沟通传播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企业良好的信息平台系统会将信息加工整理,准确及时地传达给相关需求人员,使得人尽其责,保证各项工作更有序的进行。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采集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使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35监督检查对企业的影响

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需要。监督检查要素作用的发挥对我国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提高尤其重要。

有效的检查监督能够:①曝光不执行制度的行为,督促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完善。②在控制缺陷造成重大损失之前发现并及时改进。企业对内部控制实施持续有效的监督检查,在保持和持续改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同时,也可以容易地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如对外披露内部控制有效性。

4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无论是工业产业还是企业内控管理起步都较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思想上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内部控制的监管机构不健全、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审计无作为、信息传递不及时、内部控制意识被外部因素削弱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将受其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被其危害。

5从战略角度提高内控有效性的建议

51内部控制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的好坏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都有影响。企业管理者推行内部控制的意愿,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控制责任的明确程度等都将影响到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实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员工具备和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与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重视企业文化来影响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调动员工内部控制的自觉性。

52加强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建立完善的且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中,应采取分步走的策略,并根据企业的不同阶段及时进行优化变更。如对于会计核算混乱、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的企业,应该从定岗定员、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着手,按照合规经营的要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产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息真实;在此基础上,逐步按效益性要求建立内部控制框架。内部牵制、成本中心核算、责任中心管理、预算管理等基础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可以直接按效益性要求构建内部控制框架。

53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体系,实现科学的风险管理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增强企业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开展内部风险自查活动,对发现潜在风险并提出改进措施的人员予以奖励,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企业全局角度充分识别风险,管理层对风险识别能力要提高并引导全员提高风险识别技能,一旦风险真的发生能采取相应预案,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损失。

54重视控制活动

加强预算控制,注重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预算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驾护航。预算制定后,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企业内的每一个责任人,并且制定完善的考核办法,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准确的评估,给予适当的奖罚。

55建立良好的内部信息沟通平台

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运营状况,提供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企业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建立信息传递沟通平台,使信息上传下达通畅,保证工作效率。目前,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通过了信息系统进行了固化,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发展20年回顾[J].中国审计,2003(1):26

[2]鲁清访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3]王蕊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2008(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