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定义、特征与测度等方面的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对系统性风险缺乏统一权威的界定、过于专注复杂模型、缺乏对系统性风险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定量研究以及缺乏针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等方面。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针对性、前瞻性与探索性。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金融体系;测度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48-03
1引言
金融稳定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而金融泡沫的破灭则对经济运行具有“金融加速因子”效应。自金融业诞生起,银行一直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银行系统的失灵,会损坏整个金融系统的功能,严重程度可能激起金融动荡或者金融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二十国集团峰会、欧洲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英格兰银行等针对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讨论。与国际上类似,我国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张晓朴(2010)的研究为系统性风险的理论与实践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框架。国内外文献的研究主要围绕系统性风险的定义、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与系统性风险的测度等方面。
2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从国外的文献来看,Kaufman and Scott(1996)、De Bandt and Hartmann(2000)、Group of 10(2001)、European Central Bank(2004)、Bernanke(2009)、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09)等从不同角度对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Kaufman and Scott(1996)强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是由于个人或机构间通过资产负债表建立起来的资金链条关系使得外部冲击得以传染。De Bandt and Hartmann(2000)认为系统性风险的特征可以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得到类比,用在经济领域中,金融体系更有可能发生系统性风险,尽管其他经济部门也可能发生系统性风险,并且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Group of 10(2001)认为系统性风险会使得相当一部分金融体系的经济价值和信心受损、不确定性增加,甚至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European Central Bank(2004)认为系统性风险是一家机构到期不能履约引起其他机构到期也不能履约,并进一步产生流动性问题和信用问题,从而影响到市场的稳定和信心。Bernanke(2009)认为系统性风险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更大经济范围的稳定性,而不仅仅是一两家机构。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09)界定了“系统性事件”以及“系统重要性”:“系统性事件”是部分或全部金融体系受损引起金融混乱,并有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经营失败,不管是通过直接影响还是间接传染,都会使得危机扩散。
从国内的文献来看,翟金林(2001)、范小云(2004)、董满章(2005)、包全永(2005)、万阳松(2007)、张晓朴(2010)等对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定义,范小云(2004)、张晓朴(2010)等分析了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翟金林(2001)引进“银行系统性事件”和“银行系统性危机”两个概念,将“银行系统性风险”界定为“由于银行系统性事件的大规模冲击导致了大量的银行机构或市场的逆效应诱发银行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范小云(2004)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一个事件在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损失的可能性”。董满章(2005)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对银行业中存在的风险状态的一种描述,是指受银行业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对银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实的。包全永(2005)认为广义系统性风险指整个金融系统丧失基本功能的可能性;狭义系统性风险指系统中个别单位(或个体)或几个单位(或个体)受到其他不利冲击,其损失给系统中的其他单位(或个体)带来的负外部性,当这种负外部性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系统的基本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完全丧失,或者能给一般经济系统带来溢出效应,以致给不相关的第三方也产生损失的风险。万阳松(2007)认可Kaufman and Scott(1996)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并且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表现是:一个或者多个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如银行出现支付困难)或者被清算,并通过信用或信息渠道对其他银行产生冲击,从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张晓朴(2010)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整个金融体系崩溃或丧失功能的或然性”。
范小云(2004)认为系统性风险具有外部性、风险与收益不对称、传染性、损害实体经济、与投资者信心有关五大特征。张晓朴(2010)认为系统性风险具有复杂性、突发性、传染快、波及广、危害大五个基本特征。
3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
关于系统性风险的测度,典型的方法主要有基于银行间业务联系的测算方法、基于边际分析的测算方法和基于宏观指数的测算方法等。
从国外的文献来看,基于银行间实际业务联系的系统性风险传染主要有两个渠道:银行间市场和支付系统渠道。Lelyveld and Liedorp(2004)利用矩阵法对荷兰银行业的风险传染情况进行了分析,Christian and Andreas(2004)利用矩阵法研究发现德国银行危机传染与金融安全网的存在有很大关系,Diamond and Dybvig(1983)、Chakravorti(1996)研究了支付系统的系统性风险。从国内的文献来看,马君潞,等(2007)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渠道主要有由共同外部因素诱发的、银行间实际业务传染的以及由信息引发的三种。包全永(2005)研究了一个封闭银行系统以及银行间市场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理,研究结论显示,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传染与扩散效应,这种传染与扩散效应具有自放大性,并最终可能使银行系统失去基本功能。马君潞,等(2007)使用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利用矩阵法估算了我国银行系统的双边传染风险,分析了不同损失水平下单个银行倒闭及多个银行同时倒闭引起的传染性。周再清,等(2012)借鉴投入产出分析中列昂惕夫逆矩阵求解的思路对传统矩阵法进行改进,求解风险传染逆矩阵,构建银行风险传染测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进行测度。
国外有代表性的基于边际分析的测算方法主要有Adrian and Brunnermeier(2009)提出的CoVaR方法和Huang,Zhou and Zhu 2009年至2011年的一系列研究成果。CoVaR方法用于衡量当一家金融机构处于危机中时,其他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Huang,Zhou and Zhu的研究主要是对由异质性银行组成的金融系统组合的风险程度以及单个银行或单个银行集团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进行测度。国内李志辉,等(2011)用CoVaR方法以及分位数回归技术,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价。高国华,等(2011)以CoVaR模型为基础,应用股价数据对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分析。
基于宏观指数的测算方法为很少或没有发生过银行危机的国家建立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外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Illing and Liu(2003)、Hakkio and Keeton(2009)、Cardarelli,Elekdag and Lall(2009)、Balakrishnan,Danninger,Elekdag and Tytell(2009)等。国内吕江林、赖娟(2011)构建了中国金融压力指数,贺聪,等(2011)应用宏观压力测试和蒙特卡洛模拟研究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并对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4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国内外文献的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对系统性风险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界定、过于专注复杂模型、缺乏系统性风险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定量研究以及缺乏针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等方面。
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界定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探寻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及防范机制。然而,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尚未形成对系统性风险的权威界定。而对系统性风险的测度实际上是对系统性风险的特征的定量研究。
本文认为系统性风险的显著特征在于其积累性、共振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系统性风险在爆发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积累。系统性风险的共振性一方面表现为系统性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染,另一方面表现为外部冲击对金融机构共同风险因素的出发。另外,系统性风险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会给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系统性风险也可能由实体经济因素触发。
系统性风险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因此应将系统性风险作为一个矢量进行研究。系统性风险的方向一方面表现为系统性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染,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另一方面表现为系统性风险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较少。
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截至2011年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资产90%,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基础。我国银行体系自建立以来,通过转化经营机制、剥离不良资产、股份制改造等步骤,增强了赢利能力。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的年度排名,2011年中国银行业利润占全球利润的近三分之一,获得了陷入困境的欧洲银行的市场份额。《银行家》杂志的数据显示,三家中国银行占据利润榜前三位,中国工商银行连续两年位居榜首,税前利润达到432亿美元,其次是中国建设银行,税前利润为348亿美元,位居第三的中国银行利润达到268亿美元。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成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我国银行业在风险防范机制、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针对性、前瞻性与探索性。
针对以上研究不足,后续研究可以着力于以下两个问题:对系统性风险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针对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晓朴.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演进、成因与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0(7).
[3]George G.Kaufman.Bank Failures,Systemic Risk,and Bank Regulation[J].Cato Journal,1996,16(1).
[4]Oliver De Bandt and Philipp Hartmann.Systemic Risk:A Survey[R].Frankfurt: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s,November 2000(11).
[5]Patrick M.Liedtke.The lack of an appropriate definition of systemic risk[J].Insurance and Finance,2010(7).
[6]翟金林.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1.
[7]马君潞,范小云,曹元涛.中国银行间市场双边传染的风险估测及其系统性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7(1).
[8]董满章.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D].天津: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
[9]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
[10]万阳松.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机制与免疫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11]Iman van Lelyveld,Franka Liedorp.Interbank contagion in the Dutch banking sector:A Sensitivity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2006(6):99-133.
[12]Upper Christian,Worms Andreas.Estimating bilateral exposures in the German interbank market:is there a danger of contagion[J].Economic Research Centre of the Deutsche Bundesbank,2002(2).
[13]Douglas W.Diamond,Philip H.Dybvig.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3):401-419.
[14]Sujit Chakravorti.Analysis of systemic risk in the payment system[R].Dalla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1996.
[15]范小云,等.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最新研究比较[J].金融博览,2006(3).
[16]周再清,邓文,周云伯.宏观审慎框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度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17]Tobias Adrian,Markus K.Brunnermeier.CoVaR[R].New York: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s,2009.
[18]Xin Huang,Hao Zhou and Haibin Zhu.Assessing the systemic risk of a heterogeneous portfolio of banks during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R].Basel:BIS working papers,2010.
[19]Xin Huang,Hao Zhou and Haibin Zhu.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Systemic Risk of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Basel:BIS working papers,2009.
[20]Xin Huang,Hao Zhou and Haibin Zhu.Systemic Risk Contributions,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Series,Divisions of Research & Statistics and Monetary Affairs[R].Washington:Federal Reserve Board,2011.
[21]李志辉,樊莉.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价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6).
[22]高国华,潘英丽.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基于动态CoVaR方法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12).
[23]Mark Illing,Ying Liu.An Index of Financial Stress for Canada[R].Montreal:Bank of Canada Working Paper,2003.
[24]Craig S.Hakkio,William R.Keeton.Financial Stress:What Is It,How Can It Be Measured,and Why Does It matter[R].Kansas City:Economic Review of Second Quarter,Federal Reserve Bsnk of Kansas City,2009.
[25]Roberto Cardarelli,Selim Elekdag,Subir Lall.Financial Stress,Downturns,and Recoveries[R].Washington:IMF Working Paper,2009.
[26]Ravi Balakrishnan,Stephan Danninger,Selim Elekdag,Irina Tytell.The Transmission of Financial Stress from advanced to emerging economies[R].Washington:IMF Working Paper,2009.
[27]吕江林,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
[28]贺聪,洪昊,陈一稀,等.系统性金融风险与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研究[J].经济科学,2011(5).
[29]于蓓.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共同风险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12(8).
[30]麦强盛.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