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纽敦以来的两个月,已有一千多个生日、毕业、庆典被从枪膛里射出的子弹夺走了,一千多个啊!”2月12日晚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如此动情地呼吁着枪支管制的紧迫性。从去年7月科罗拉多电影院枪击惨案以来的一系列恶性事件可谓触目惊心,令控枪再度成为全美公众必须直面的棘手难题。第二任期伊始,奥巴马就开出了涵盖立法、教育、科研与健康等复合举措的“枪支新政”。不过,控枪争论的历史已然百年有余,这一轮改革将有多大作为,恐怕难以期许。
“纪律严明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这句言之凿凿的陈述就是著名的美国《联邦宪法》第二修正案,即环绕在持枪者头上的神圣护身符。美国立宪4年之后的1791年,为了尽量避免英殖民统治时期政府对民众权利的侵害,国父们又草拟出保护公民自由权利的《权利法案》。这十条修正案所捍卫的民众权利,足以与政府权力保持平衡,确保民众不至于手无寸铁而无法守护个人的财产与自由。换言之,枪支的持有和携带不仅仅是抵御他人的侵犯,更是为了划清政府与个人的权利疆界。
作为一种秩序的制度性安排,宪法第二修正案可谓植根于、又强化着美国的枪支文化。在奔腾的奠基时代,无论对于欧洲的外来者还是土著的印第安人而言,枪支都是绝佳的生存利器。持枪传统作为开疆扩土、征服自然、顽强生存的代表符号充当着美国多元文明的重要基石。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美国的枪支持有量可达2.83亿支,每年新枪销量大概在450万支。如再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数字,美国平均人手一支枪的事实应不可回避。笔者在美国西部偏远山区州蒙大拿暂居时,友人曾热情地展示其用于打猎的五六支各类枪支,并告知笔者这尚不是所有收藏,令人惊骇不已。那是笔者第一次切身感觉到,枪支之于美国人俨然是一种从历史中走来的族群印记,远非某种暴力倾向能够刻板脸谱化的。
在桑蒂胡克小学枪声惊扰了本不宁静的世界之后,盖洛普公司进行了一项枪支议题的民调,其结果甚是吊诡。一方面,枪支管制竟然无法得到多数美国人的拥护,51%的受访者不支持禁止半自动步枪等攻击性枪支的销售,而关于禁止手枪销售的反对声音更高,可达74%。然而,另一方面的情形是,支持更严苛枪支管制立法者从2011年底的43%增至58%,支持放松者从11%缩水到6%。不难想见,民意在枪支问题上并非是“拥控两派”那么简单,而是呈现出难以弥合的张力。2月2日即奥巴马抛出“枪支新政”前夕,白宫网站上突然贴出了一张奥XXgfNYg6YTkBAthNnAaDKARisGTju0I2Azw7ewNvK5w=氏像模像样的举枪射击照,据悉是2012年8月4日在戴维营玩飞碟射击时被拍摄下来的。此举显然是在昭示天下,作为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尊重并接受持枪文化传统,他要的只是“控”而已。
如同“拥枪派”认为枪支滥用的结症在于“人”而非“枪”,长久以来美国枪支难题的命门不仅在于“枪”,更在于“控”。说到底,“控”与“不控”关乎如何定位联邦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政府该有何作为的争论,始终是驴象两党间的重大分歧。在债台高筑的当下,奥氏医改等“大政府”做法激化着矛盾,无形中为控抢争论平添了更多火药味儿。同时,由于各州人口结构与文化差异,人口密度较小州或南部西部等保守州的民主党人也对控抢持有保留态度,甚至身为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的哈里·里德也与美国最大的拥枪组织“全美步枪协会”渊源颇深。这就意味着,一个控抢议题,将全面考验奥巴马回应宪法与传统、对阵共和党、团结本党、整合民意等多侧面的政治智慧。
第二修正案赋予民众持枪的自由权利,但自由一旦被滥用则必然会危及秩序,枪支问题正是其极端化的表象。将一个个在枪口下无辜陨落的生命视为自由的代价,也许过于残忍,但却事实如此。如何矫正由自由传统滋生出的现实恶果,或将是美国公众重新审视自由价值的一次艰难旅程,但愿他们能为每个子弹都找到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