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节前多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雾霾天气在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肆虐,并让北京多了两个绰号——“雾都”和“毒城”。对自身健康的担忧成了民众共同的焦虑,部分地方政府在春节期间发出的“远离雾霾,拒绝鞭炮”的倡议受到了民众的积极响应。据报道仅北京一地在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销售、燃放量就减少了近四成;其他一些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甚至一些并未遭遇罕见雾霾天气的南方城市也出现了烟花燃放量减少的情况。
当然民众的这种自觉行为也收到了积极回报,除除夕当天外(烟花燃放比较集中),北京春节期间的空气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笔者的直观感受也是如此,久违的蓝天白云持续多日,刺鼻的感觉消失殆尽;全国其他污染较重的城市春节期间的空气质量也大有改观。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恶劣的雾霾天气?这成了大众心头共同的疑问。中科院的专项研究表明:“雾霾天气是人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直接后果”;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1/4,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1/5。专家们给出的应对措施为:重点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重点在于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同时要高度关注柴油车排放和油品质量。
很显然,与民众减少燃放的那点烟花相比,雾霾治理的应对措施多与政府有关,换句话说治理雾霾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工矿、煤电等资源性垄断行业完全控制在政府主导的国企手中;脱硫、脱硝和除尘工艺改造也是许多年前就宣称要整改的内容。与此同时,对于污染的防治却一直是各地政府工作的短板:前期环评走过场,治理政策滞后,治理投入垫后,管制、惩治措施偏软是通病。当年环保局升格为环保部,让民众看到了污染防治的新希望,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越来越恶化的生活环境,与环保有关的公共政策既没有起到有效监管排污行为的作用,也没能起到有效惩治造成危害的违法行为的作用。最近有报道称高压深层地下排污的违法行为又有回潮和扩大的趋势,据说这种将化工污水强压到千米之下地层之中的可怕工艺带来的将是持续数百年的危害。毫无疑问,政府的环保政策和执法行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应对“新生”的城市雾霾污染方面,环保政策又非常短视和滞后。作为一个新兴的、快速成长中的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大国,必然会遇到发达国家当年遇到的城市雾霾问题。国外的一些大都市也是拥有数百万辆汽车,但百万平方公里的雾霾灾害也前所未闻。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是油品质量低下的问题,客观地讲这是“两桶油”垄断造成的恶果之一。有司不仅给了“两桶油”垄断权恣意操弄油价,又对它们落后的低品质生产工艺和方式采取容忍策略。说句直白一点的话,在油品问题上完全是纵容造成的恶果——既从民众身上赚取了高额的利润,又让民众自己当了“人肉吸尘器”。
反观有关方面,一直都在高调宣传环保,让我们少开一天车,让我们少放鞭炮……如此等等。但最应该接受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的应该是政府本身,政府必须反思自己的定位和政策取向。目前这种将“负外部性”成本转嫁给普通民众并且戕害民众的政策应立即调整。与环保相关的公共政策应该立足于减少“负外部性”:比如国企必须站在全国人民的立场上积极投入进行污染防治,从源头上就负起责任;对于所有排污行为的惩治,必须坚持“谁污染谁买单”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惩罚措施。
当然,大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也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次“普世”性的大气污染给大家猛敲了一次警钟,所谓“环球同此凉热”,污染这种可怕的东西从别人的“瓦上霜”,变成了自家的“门前雪”。在污染所造成的各种危害面前,任何侥幸都是徒劳的,这应该成为环保宣传的重点之一。很显然,在雾霾治理过程中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群众在监督的同时也是污染防治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