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随着一系列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措施落到实处,大小非减持将不再成为中小股民眼中谈之色变的“洪水猛兽”
减持!减持!
近日,一则“创业板惊现史上最大减持”的新闻吸引了不少眼球:2013年9月5日至26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向日葵(300111)原董事长兼实际控制人及其全资控制的某香港公司,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连续进行减持操作,在5个交易日中合计减持近2.8亿股,相当于公司总股本的25%,套现约12.5亿元,被称为创业板“套现第一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位“猛人”持有的限售股刚于今年8月27日解禁,第一次减持发生在几天后的9月5日,即公司高送转(10送12)除权后的第二天,而除权之前的股价一路上涨,较去年12月4日的低点累计涨幅超过170%。自9月5日之后该股股价就一路向下,至10月18日收盘价较其第一次减持前已累计下跌23.87%,与同期的创业板指数上涨走势背离。还有两个细节:其人辞去公司董事长的日子是今年2月22日,首次减持距此刚好满6个月;而“10送12”的中期分配预案正是他在7月初向公司提出的——一切都“配合得刚刚好”!
一人12.5亿元的减持金额确实不少,但也只占了月度数据的一成不到。统计显示,今年9月两市共有301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合计减持14.05亿股,套现市值为150.57亿元,而8月份共201家公司减持8.03亿股、套现93.12亿元。这还只是全年减持规模的冰山一角。统计显示,今年刚过去九个多月,已有不少于876家上市公司公告过减持交易,占到了两市上市公司总数的36%,共减持至少99.47亿股,套现1138.17亿元以上,远远超过了2012年全年的减持规模——去年两市共828家上市公司减持64.3亿股,套现686.6亿元。1138.17亿元的减持套现金额更刷新了2009年1055.83亿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就连这也还不是全部。来自中登公司的最新统计月报显示,2005年股改以来至2013年9月,沪深两市累计产生股改限售股份5036.43亿股,累计解禁4463.11亿股,占比88.62%;累计遭减持588.27亿股,占累计解禁股的比例达到了13.18%。
“一减就跌”与“越减越涨”
像向日葵那样遭到大股东或高管减持后股价“跌跌不休”的情况并非个例。金螳螂今年5月底遭大股东和高管减持以来,股价已下跌近3成。任子行今年6月在遭股东减持后股价2天跌去15%;京东方在2.7元一线遭股东减持后股价一路走低逼近2元,吉峰农机今年3月初,股东、高管“精准出逃”后股价在2个月内缩水三分之一。东华科技“更胜一筹”,今年5月底股价在上市以来最高位附近遭高管密集减持后,目前已累计下跌近4成。而这种现象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屡见不鲜,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
一般说来,减持会增加抛售压力,股价短期下行概率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被大笔套现的股票中,却不乏今年的大牛股,甚至有不少公司是被减持的越凶猛,股价上涨越强劲。海康威视副董事长、天使投资人龚虹嘉,今年以来已减持7715万股,套现金额超过26亿元,成为年内当之无愧的“套现王”,而今年以来海康威视股价屡创历史新高,如果以今年上半年龚虹嘉第一笔减持36.28元的价格计算,该股股价已涨了四成。大华股份是又一个例证:最近两年,大华股份高管套现金额3.9亿元,但从2012年1月至今,该股累计涨幅已接近3倍。华谊兄弟在8月16日实际控制人王忠军第一笔减持之后,短短一个多月股价又疯涨了一倍。还有掌趣科技、省广股份、聚飞光电、华峰氨纶、凤凰传媒、华闻传媒、高乐股份、歌尔声学、盛运股份等公司,今年以来被减持的市值均超过4亿元,而同期它们股价最高涨幅均超过了70%,可谓是“越减越涨”,重要股东的减持居然成了“反向指标”。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减持不可怕,业绩下滑才可怕,成长性仍然是甄选优质个股的主要参考指标。
减持理由逐个数
整体来看,创业板和中小板仍是减持的主流。在今年876家宣布减持的公司中,中小板公司占到了356席,创业板则为251席,这意味着中小盘个股占到了减持队伍的7成左右。从减持主体来看,高管是减持的主力。据东方财富网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高管近340亿元的减持额中,中小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占了约200亿。其中,海康威视、中弘股份、金螳螂、杰瑞股份、碧水源、华谊兄弟、歌尔声学、华峰氨纶、浙富股份等高管减持额均超过5亿元。许多人认为,高管减持真正的理由无非两类,一类是近期股价暴涨,未来或不可持续,尽早出货落袋为安;另一类是公司将有利空消息发布,内部人趁股价高提前出货。
高管或主要股东减持真的就是不折不扣的利空?对此似不宜一概而论。他们持有的大多是原始股,持股成本极低,在所持限售股解禁后,因为有巨大的套利空间,其减持的意愿很强烈,所以高管减持并不意味着都不看好公司发展前景。对于股本较小、质地优良的成长性股票,流通筹码相对较为集中而稀缺,如果原始股东能够释放一些筹码,机构是非常愿意接盘的,这从许多机构专用席位出现在减持股票的买方龙虎榜上就能看出来。当然,如果一家公司出现了多位高管集体疯狂减持,很可能是公司基本面出现了问题,这时就要小心了。
那么减持套现后都在做啥?观察发现,套现后做PE股权投资是趋势,也有为做慈善或应对危机。这其中创投减持退出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其当初参股的目的就是财务投资。不过,市场上也不乏一些搞笑甚至雷人的减持理由。近日,科新机电的两位董事通过精准减持进行套现,相关人士以近几年董事们收入不高、孩子在国外读书等理由解释两位董事的减持。这种理由显然过于牵强,因此引发舆论哗然市场吐槽也是理所当然。
避免“股减伤民”
高管和创始股东减持,不明就里的二级市场中小股民常常“躺着中枪”。有分析认为,对中小板、创业板而言,来自PE机构的减持已接近基本完成,未来的减持压力主要来自于公司创始股东和高管。由于今年上半年不少成长股股价已创历史新高,近期又快到创始股东和高管首发持股的解禁时间窗口,公司通过中报释放业绩,抛出“高送转”配合高管股东减持的案例将逐渐浮现。
事实上,普通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高管、重要股东们在信息对等和持股成本上本就占尽下风。在这样的情况下,让高管减持这一“利空”在减持完成后才被告知,二级市场的普通股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高管减持买单,这很难说是合理的。
好在有关方面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相关“护民”政策的制定也已提上日程。在今年6月推向市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管减持与发行价挂钩”,具体内容为:控股股东和持“原始股”的董事和高管应公开承诺:在锁定期满后2年内减持的,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上市后6个月内如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发行价,或者上市后6个月期末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持有股票的锁定期限自动延长至少6个月。10月1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其中包括了“建立限售股股东减持计划预披露制度”等内容。相信随着一系列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措施落到实处,大小非减持将不再成为中小股民眼中谈之色变的“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