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三个关系的处理,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企和民企的关系
重大使命 重拾勇气
今年适逢中共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也是作出改革开放战略35周年。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历经35年改革,中国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也进入了社会矛盾高发期,如何通过下一步改革,实现稳固发展、公平正义、真正富强,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 。
2013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议程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海外舆论认为,政治局会议定调“深化改革”为三中全会的主轴,再次传递出中央坚定改革信心、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凝聚改革共识的强烈信号,稳定和强化了公众的改革预期。习李时代的改革开放路线图将在三中全会揭晓。
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回望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拾当初作出这一重大转折的决心与勇气,对于当下深化改革便显得格外重要。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履新伊始,“深化改革”的议题就提到了极为重要的战略高度。
已形成共识的是,未来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三个关系的处理,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企和民企的关系。分别对应的是,解决市场对政府推动改革的路径依赖,解决地方因地制宜的不同的发展模式,解决民营资本活力的问题同时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走1992年小平南巡的路线,在深圳并明确表态至今仍被世人称道:“中国的改革绝不止步,对外开放绝不止步”,他还说:“我们应当敢于解决危险路上的困难与风险,敢于打破意识形态的分歧同既有利益对改革的阻挠所构成的屏障”。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壮士断腕 清醒认识
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是中国时值转型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料出台指引未来十年的重要改革措施。而8月27日的政治局会议与以往会议有很大不同,会议内容极其丰富,四项政策均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细观之下,四者实则有丰富的内涵联系,都指向改革开放。会议明确指出,加强反腐,建设清明廉洁政治,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外在保障。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简政放权,是优化市场环境、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的必然要求。
会中敲定未来5年将全面严打贪官污吏,杜绝腐败漏洞。此后10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反贪污贿赂工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这是1989年10月25日后,时隔24年最高检再次“述贪”, 彰显了肃贪反腐将成未来旗帜鲜明的改革。鉴于腐败已是当前中共继续执政和长期执政的重要阻碍,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研究的“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中,应涉及反腐议题,包括建立健全利用制度预防、惩治腐败的约束和监督体系,真正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政治局会议听取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报告,这是大陆推动经济改革很重要的一环,将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上海自贸区将成大陆经济发展再上楼的重要一步。上海自贸区挂牌破冰则堪称是继经济特区、开发浦东之后,在加强改革开放方面又一重大手笔,集中反映出习李的胆识和魄力。
国务院在此时推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意义最主要的集中在以下2点:一是改变过去政府主导的经济转型发展模式,放弃过去单靠产业振兴计划等“政策红利”来扶持经济的做法,从而避免过度贷款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和过度投资造成像光伏产业那样产能过剩的问题;而是通过今天放松管制、强化市场化机制改革的做法,向社会提供摆脱经济低迷所需要的“制度红利”。这种用“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去替代“看得见的手”的做法,就是表明政府今天想扭转实体经济“钱荒”和虚拟经济“钱多”并存格局的坚强决心。
当下繁琐的行政审批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更成为寻租腐败滋生的温床。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或将成为此次三中全会的讨论重点,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求新求变、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具示范作用。
从政治局会议来看,中央对改革的困难和阻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强调“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显示出习李的改革,必将是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兼顾、扩大增量与优化存量并重,将统筹及可持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改革。
政策基调 路线揭晓
这次政治局会议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确立了三中全会的时间表,同时也定下了政策基调。按照一般惯例,三中全会是新一届班子正式以中央全会方式决定治国理政大政方针的开始。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以往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显然不适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需要审时度势,对未来改革制定明确的路径和方向。政治局会议透出信息,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心,政府转型也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让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提出非常具体的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力争达成一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方案。或许三中全会将会在多领域将推新政,例如金融自由化;让地方政府来负担大部分社会性支出;给予农民更大的土地经营自主权;继续减少行政审批环节;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改革户籍制度等。
会议指出,要把职能转变作为改革的核心、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继续简政放权,要把群众需求作为改革的重点,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推进机构和职责整合,规范机构设置,加强机构编制的刚性约束力,坚决查处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地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探索,大胆创新。
会议指出,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会议强调,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判断和要求部署上来,把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充分发挥震慑力。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预防腐败必须从狠抓党风建设入手,树立“三个自信”,坚决纠正“四风”,切实改进作风。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将反腐纳入到一个法制的轨道,通过建立法制笼子将公权力关起来,这将会是五年规划最核心的指导思想和重大转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新一届政府履新以来,改革特征明显,凡是市场能做到的,交给市场;凡是社会能做到的,交给社会。政府优化减负,放权给市场经济,加强监督管理的职能,而这一切都将随着全会的召开而焕发出更大的正能量和进取效果。
坚定不移 改革开放
2012年12月31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表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 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