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境与突围之道: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分析与提升

2013-12-27 09:00马亚静段鑫星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就业能力大学生

马亚静 段鑫星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困境,自我效能感圆其对职业决策、求职与就业的重要影响而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突围路径。但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自我效能感仍较为欠缺,在职业决策时目标模糊,对职业和自我认知不清,求职过程中悲观、焦虑情绪明显,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普遍,入职后,角色转换困难,产生自我否定。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高校可通过鼓励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全程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获得直接的成功体验;通过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同龄人的参照作用和职场人士的信息提供作用让大学生获得替代经验;针对就业歧视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自我效能感的不足,进行言语说服,树立大学生的就业信心;通过改革高校管理体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升其情绪智力和身体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90-04

在就业能力中,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英国学者Peter Knight和Mantz Yorke(2004)有关就业力构成的USEM理论将自我效能作为构成就业力的四个方面之一,美国学者Fugate(2004)的研究表明,就业能力会受到自我效能方面的影响。班杜拉(1997)指出,个人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的调节,影响着人们职业选择、工作绩效、工作态度以及职业紧张,同时也是预测个人具体工作绩效、相关工作态度和职业紧张的最佳指标之一,职业自我效能感高者会有更广的职业选择范围,更积极的求职行为,更容易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因此,研究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提升其就业软实力、做好职业生涯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一行为的信念和判断。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胜任感强,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实现既定目标,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性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自我效能感对于大学生就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朱昭红等人(2012)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和就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择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就业能力越强。王运敏等人(2012)的测量显示,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明显高于未签约学生,且有显著差异。

自我效能感之所以会对就业行为产生关键性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动机及身心反应等中介过程,影响大学生的目标和抱负、结果期望、情感倾向及对阻碍和机会的判断和选择。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首先会估量自己的能力,然后选择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胜任的领域、职业、岗位和工作地区,而回避那些超出其能力的任务和环境。具体而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更具有自信心、独立性和决断力,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特点和兴趣相匹配的职业及具有发展空间的岗位,主动地搜集相关信息,积极进行职业规划,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这有助于促进个人择业探索性和择业技能的发展,拓宽职业选择的范围,提高职业选择的合理性,更好地进行职业准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择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比实际拥有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

(二)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执行职业决策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越强,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追求越努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进行积极的归因并及时调整自己,在良好的心态下继续坚持,这有助于提高其职业成熟度和就业能力。而自我效能感较低者会过多考虑个人的劣势和困难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决心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遇到挫折后易将之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继而体验到强烈的自卑和焦虑,并会采取消极的退避行为或防卫行为,这就大大限制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使其经常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

(三)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就业过程的能力发挥

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对个体活动产生自我促进或阻碍作用。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确信自己能很好地把握环境,较少受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困扰,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和困难上,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并利用情景激发出更大的能量来发挥潜能,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环境缺少把控感,在就业过程中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上,这将导致焦虑、恐慌的情绪反应,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狭窄,阻碍其能力的有效发挥。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现状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不足

Taylor和Betz(1983)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个体对自身完成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订计划、问题解决等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万生彩(2011)的研究表明,职业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显著相关。

然而,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时,职业规划目标模糊,对专业和职场了解欠缺,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自我认知不清,因此,在做职业决策时缺乏主见,盲目从众。很多学生在就业前把主要精力用于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在求职时不充分考虑人职的匹配,而一味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高新职业,并将其作为就业“成功”的参考标准。大部分学生偏向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并以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导致理想与现实的错位,给他们的顺利就业设置了障碍。陈红霞(2013)的研究发现,在期望的就业单位上,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成为大学生眼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分别为34.1%、27.5%,仅有15.7%的学生选择民营企业;在首选的工作岗位类型上,选择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分别占46.0%和30.5%,将技术辅助和服务性工作作为第一选择的分别有8.7%和5.1%,选择工业和农业第一线的仅有2.5%和1.4%。

(二)求职过程中自我效能感较低

1.就业认知悲观

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自信心不足。黄一岚等人(2013)的调查显示,有75.8%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罗清萍(2012)的调查表明,有57.3%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焦虑,很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所占比例达到44.2%,有的学生则选择“考研”的方式来逃避就业难的压力。由此可见,一部分学生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缺乏自信,持一种逃避的态度。

2.焦虑情绪明显

班杜拉认为,面对应激源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抑郁的程度等身心反应。在个人感到自我无效能时,潜在的厌恶性刺激就会让人感到焦虑。

在没有落实就业单位之前或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大学毕业生的焦虑情绪比较明显,这种情绪甚至向低年级在校大学生中蔓延。这种不良情绪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者还会因负性情绪过度积累而产生过激行为或轻生的念头。

3.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普遍

面对一职难求的严峻形势和一次次的挫折,一些大学生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巨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对自己评价偏低,认为自己知识储备不充分,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达不到单位要求,不敢不愿去超越自我,造成在面试时不能正常发挥。

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缺乏独立意识和自我负责的态度,自己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总是依赖学校或家人亲友给找好就业单位,有些毕业生甚至连就业面试也要父母或同学陪伴。对于工作单位的选择,有些大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志向独立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

(三)入职后自我效能感欠缺

入职后,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在就业初期对角色转换准备不足,自我效能感降低。由于对工作单位不熟悉,对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了解不足,对工作流程不适应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他们往往表现出学生心态和畏缩行为,无法以自己现有的能力、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问题,造成工作效果不理想,引来上司的不满和同事的误解,进而感觉到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完全否定自己。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升加以干预,以对其就业行为产生正向牵引力。

三、面向就业,提升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班杜拉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中提出,人们关于自己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等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从这四个方面人手。

(一)改进教学和工作方法,让大学生获得直接的成功体验

帮助大学生积累成功的操作经验是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的关键。心理学认为,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人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预期,增强抗挫折能力,并把这种体验和信心泛化到类似的情境中去。据此,高校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鼓励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沈洁(2009)认为,它所具有的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等要求和特征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大有裨益。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保障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权利,从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保持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并对学习结果具有更合理的自我归因,最终有效提高自我效能感。

2.要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着重推进大学生就业实训,加强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让大学生在真实而可行的任务中了解职场环境和岗位要求,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交往技能,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体会到学以致用和创造价值的成就感和快乐。这样,大学生在求职时就会减少神秘感和恐惧感,更加自信、理性地去选择和竞争。

3.要鼓励大学生认真进行全程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其目标、动机和执行力

具体可由学生工作部门和专业教师相配合,引导各年级大学生根据各自基础和兴趣设定并分解职业目标,鼓励其为实现既定目标设计多条路径,同时有计划地加以执行。教师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进行积极反馈,在学生面临困难时提供支持,帮其分析行为的得失。这些做法有助于削弱现实障碍对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使他们能够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增加成功经验,自觉迎接挑战。

(二)发挥榜样的作用,增加大学生的替代经验

通过榜样的力量,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效能预期,使他们能够从榜样中获得信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而言,要充分发挥三类榜样的作用。

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积极影响。作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之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通过其自身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等直接向学生提供行为范型,教育、感染学生。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通常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会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肯定,而得到教师积极评价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尊和自信,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我期望。同时,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在工作中往往信心十足,能够创设民主、接纳的心理氛围与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锻炼机会,使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而良好的学习的效果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校首先应采取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2.发挥同龄人的参照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在校内和校友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优秀的学生或毕业生作为榜样,请他们向大学生讲述自己的奋斗过程和经验。学生们可以通过社会比较判断自己的效能,当他们看到背景和水平与自己相当的同学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就会更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榜样并不一定是各方面都最好的那个人,而是有自己特点和某方面优势的人,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努力去追求,都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另一方面,班级内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活动,创造一种进行观察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从中学到别人的长处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将之转换为自己的经验,也可使其从他人的反馈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增强自信。

3.发挥职场人士的信息提供作用。高校应有目的、有选择地邀请不同职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到学校进行演讲和交流,为大学生提供观察、学习和模仿“角色榜样”的机会,使其获得间接经验,懂得在不同条件下运用适切的处理策略和方法,增强对未来和环境的控制感。

(三)进行言语说服,树立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言语说服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可以得到普遍应用。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与就业歧视密切相关。由于制度缺陷、法律缺失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等原因,大学生就业时经常会遇到学历歧视、履历歧视、户口歧视、性别歧视、外貌歧视等问题。严峻的现实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感到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在现实面前无足轻重,一些二三本院校沦为考研基地,一些高职院校把学生专升本作为办学目标。

面对学生的自我形象低下、失望、愤怒和沮丧,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能力观,通过充满信心的表述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要让学生相信,不是所有重点高校的学生都比非重点高校的学生能力强,也不是所有热门专业的学生都比非热门专业的学生能力强,自己的将来并非完全决定于现在的出身;要让学生理解,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尝试不同的道路;应劝导他们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要努力提高自己、展示自己。需要指出的是,说服者需具有权威身份、个人魅力和可信度,并具有体验基础,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说服的理由要充分、可靠、经得起推敲,否则就不易产生良好而持久的说服效果。

(四)调节情绪和生理反应,优化大学生的身心状态

1.改革高校管理体制,营造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

高校的整体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具有内化作用。只有破除行政管理一元化和“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扩大校内民主,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的个人成长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能力,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拆除思想的藩篱,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创新。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焕发出朝气,拥有激情、信心、自我负责的态度和对环境的掌控感。

2.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智力

(1)引导学生悦纳自己,提高内心的安全感。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没有和养育者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他们经常受到“重要他人”的忽视、否定和指责,并将这些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概念,将自己视为“没有价值的人”,这就阻碍了他们对自己的认同、对成功的渴望、对目标的执着。心理辅导者对于这类大学生要无条件地接纳,尊重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学会分析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人格成因,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摒弃完美主义,停止对自己的不满和批判,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激励。

(2)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是对某种事物的有力、积极的叙述,它可以调动潜意识的力量,开发自己的潜能,帮助意识达成愿望或启动行为。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首先需要明确就业的具体想法和目标,然后在心中不断地描绘已达成时的景象,切身地体会那时的内心感受,将目标或愿望灌输至潜意识中,作为一种蓝图支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

(3)指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指导获得这种能力。具体到就业问题,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确定职业生涯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据自己设立的评价标准,对个人进行奖惩,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每获得一次小的进步和突破,都给予自己一些奖励和酬劳,使持续的小进步逐渐累积成较大进步,在成功的经验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4)帮助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大学生要学会掌握和运用积极的归因模式,即把成功归因于能力、自身努力等内部因素,以增强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和成功的期望与动机,维持努力的行为;把失败归因于身心状况、自身努力等不稳定、可控的原因,以维持较高的自我价值感,避免无助、畏难等消极情绪情感的产生,使个人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和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3.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吴彩荣(2011)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呈正相关,并且是相互促进,并有较强的预测度。岳晓清等人(2010)提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集体锻炼项目优于个人锻炼项目,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及经历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均有影响,差异非常显著。

因此,学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性体育项目,适当加大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问,使大学生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好习惯,以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改善情绪状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编号:C—c/2011/01/50);江苏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编号:CXZZ11-0284)]

[马亚静: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段鑫星: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就业能力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