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玉娣
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那种由传授知识型向有所创造、善于研究、锐意创新的科研型的方向发展,由应试教育方式向素质教育方式的转变.作为年轻物理教师深感时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担任双重角色,不仅要教书育人,而且一定要抓好教育科研工作,扭转那种把搞好教学与教学科研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
一、善于对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
物理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规定的物理教学目的,师生在共同活动中用的具体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方面.所以,作为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技能,立足于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3)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教法上,我们除了常用的讲授、谈话、实验、复习、练习、考核等,我在教学实践中常用探讨研究法,其中包括发现法、自学法、讨论法、启发法等,把上面的教法成功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收获;例如,在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第二节“静电现象”一节中,我先出示给学生一副玻璃板画面,画面中是花盆里栽着没有树枝和红花,只有树干、树枝的小树苗,然后向学生出示用丝绸剪出来的“绿叶”和“红花”,要求学生不用胶水和浆糊怎样把“绿叶”、“红花”贴在树枝上;教师请学生演示直接把“绿叶”与“红花”贴上去,学生发现不行,那怎么办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之中,这样就自然地展开了本节课的内容“摩擦起电”、“电荷的分类”等;在教学内容结束时,再请学生回答开始引出的问题,学生会立即不约而同地回答:先用塑料纸摩擦玻璃板画面,让其先带电,然后利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来实现——这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也可以先用塑料纸摩擦画面,贴上“绿叶”与“红花”,后让学生自觉得出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发现法教学,这两种方法教学效果都很好(我正好带两个班我试了一下,效果都非常好!)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才深刻,所以,我们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领会和系统地掌握物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法是否得当,也是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种分类归纳学习法:初中物理概念、物理量中很多都具有类属性.例如,初三复习时,可以把“密度、电阻、比热容、热值”这些物理量归类理解,因为它们都是反映物体或物质的一个物理属性.
二、善于对物理教学难点的研究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运用物理知识解题时,往往对知识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让学生正确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把装有水的试管放入正在加热玻璃杯的100℃沸水中,试管的水会不会沸腾?为什么?对于这一道题运用到的知识点有:(1)液体的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需吸热;(2)产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我们可以用一种正反比的方法解决它:正在加热玻璃杯中的100 ℃的沸水温度高于试管内的水温度,两者发生热传递,试管内水的温度升高;当试管内水的温度升高到与玻璃杯中100 ℃的沸水温度相等时,两者之间没有温度差而停止热传递,这时试管内水的温度虽然达到沸点,但没有继续加热,所以不会沸腾.如果从反面推理;如试管内的水能沸腾,则根据前面提到的热传递的条件得到:试管内的水的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则玻璃杯中的沸水温度一定要高于100℃,这跟题设条件不符,所以试管内水不能沸腾,这样方向论证学生反而会更容易接受,从而避免了学生错误地得出结论的可能.
三、善于对物理实验的研究
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与实验,所以物理实验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科研型物理教师不仅满足于完成课本上要求的实验,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可以从三方面来自行设计一些实验.
一方面是把书上的实验具体化处理,例如,演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实验中的玻璃管中倒入一半水,再倒入一半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过程;我把实验改为半盆砂石和细沙充分混合之后小于一盆过程,显得更加的直观,让学生一眼可以看出的原因是砂石中间有间隙,被细沙填满.另外,在演示光的折射现象中的物体虚像的位置时,把渔民叉鱼过程搬进教室——先用脸盆装满水,把一端贴有玩具小鱼的泡沫斜放入水中,请学生用吃饭用的叉勺去叉水中的鱼,结果把泡沫片拿出水面,发现泡沫片上没有叉勺的孔迹,说明:学生没有叉到鱼,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知道,我们叉的是鱼得虚像,正确的投叉位置是虚像的下方.这样及时巩固了书本上的知识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课外实验进行设计辅导,让学生在课外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课外实验带动课本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觉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物理知识有关.例如,在学完“浮力”一章后,设计一道题目——用牛皮纸、水和盆、铅笔、自行车轴内的小钢珠若干个(已知每个钢珠的质量为1 g),怎样测出一个金属块的质量?学生一提到质量马上想到的是天平,或测体积和密度,但这好像都行不通.这时,教师可以点拨:我们在浮力这一章讲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马上意识到牛皮纸可以折成船,放在水盆中,再把金属块放入船里,用铅笔记船舷与水面交界的位置,然后换用小钢珠一个一个地放入船里,也使船处于刚才的记号位置,数出此时钢珠的个数n,则金属块的质量为n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既具有兴奋感又具有自豪感,因为他自己亲手完成了古代聪明的偶像之事迹——曹冲的“称象”过程.课外实验的形式也不限,例如,操场场边停一辆小轿车,我们大家可以走过去,提问:小轿车上面的结构有哪些应用到我们的物理知识?这时学生会七嘴八舌说道:光学上的观后镜、汽车前灯、增大摩擦的车轮、方向盘;减小摩擦的车轴;流线体的车身.
总之,研究型教师具有很多独到的地方,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呼唤.为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彻底向素质教育进军,培养一代代符合新世纪的实用人才,我们不能做照本宣科、墨守成规的“老黄牛”,要努力加入到锐意创新、善于研究的物理教师队伍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