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政府近日宣布,将投资1 000万美元用于研发波浪能技术。政府将投资两个波浪能项目,其中一个项有望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波浪能项目。
澳大利亚资源与能源部长马丁·福格森表示:“波浪能是一种较为新兴的能源,波浪能技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澳大利亚政府希望通过投资推动该技术的发展,成为波浪能技术领域全球领先的国家。”
据悉,澳政府将投资 560万美元给 BioPower公司一个规模为 250千瓦的项目,另外 400万美元将投资给Oceanlinx公司的“绿色海浪”项目,该项目规模为1 000千瓦。
BioPower首席执行官提姆·范尼高称,公司的长期目标是降低波浪能发电的成本,使其同风电等处在同一水平上,这样波浪能才会更具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已经制定了 4个阶段的计划,希望能在2020年达成。
由日本政府牵头,包括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在内的多家公司和科研机构组成的技术研究公会计划开发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海洋基地,即为日本在巴西海域开采海底油田的作业人员提供可在海上住宿的大型浮体。这座大型海洋基地全长315米,宽80米,可居住200人,设置在距离陆地200公里的海面上。基地设有事务所和住宿设施,停机坪和码头等中转设施,预计 2014年开始建造,2016年竣工。
经过3年的潜心研究,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L32/44CR、DK36系列大功率中速柴油机国产化研制”近日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验收。该项目由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和大连理工大学参与研制,目前已取得多项创新性技术成果,经济效益显著,大大提高了我国大功率中速柴油机自主研发能力。
该项目主要是在引进 L32/44CR、DK36新型大功率中速柴油机技术基础上开展国产化研制。通过研究,我国掌握了中速柴油机汽缸盖铸造技术,攻克了大型铸造多包浇铸技术难关,成功实现了机体、汽缸盖、曲轴、凸轮轴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建立了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和共轨系统计算模型,相关企业具备了产品接单能力。目前,L32/44CR、DK36两型中速柴油机整机国产化率达到 60%以上。同时,随着项目相关技术的应用,原有的L23/30H型柴油机现在已能满足国际海事组织Tier Ⅱ排放法规要求,交付数量超过500台,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在研究过程中,该项目还申请了 6项发明专利和 1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4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授权。
韩国现代重工日前完成了2台MAN公司许可证生产的超长冲程船用发动机的型式批复测试。现代重工表示,这 2台 7G80ME-C9.2机和 6G80ME-C9.2机功率分别为 37 900马力和 38 200马力,与其他相同功率的发动机相比,减少了7%的燃料消耗和更少的污染排放。
其中的一台已被安装至希腊 Almi Tankers公司的一艘31.9万吨VLCC上,另一台预计将安装至希腊 Thenmaris Ship Management的一艘 5 000TEU集装箱船上。预计2台G型发动机能为相关船东每年节约大约290万美元和130万美元。
ABS、DNV、LR、NK等 11家船级社及船东相关人士参加此次型式批复测试活动。
2013年 3月 20日,上海超算船舶动力研发分中心成立仪式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顺利举行。
上海超算船舶动力研发分中心是上海超算对接国家重点科技研发工程项目,面向重点行业应用发展,全面对接沪东重机在船舶动力研发项目的高性能计算需求而建立的专业研发平台。这是为了提升上海超算服务船舶动力领域国家重大工程的能力,支撑沪东重机及船舶动力领域用户将先进计算能力转化为科技研发创新能力。
上海超算结合自身发展,不断提升上海超算船舶动力研发分中心的计算能级,在确保沪东重机优先使用前提下,实现船舶动力研发分中心资源、船舶动力研发 CAD/CAE/CAT综合仿真分析及数据管理平台,通过上海超算本地资源平台,向船舶及其他行业相关应用需求单位提供软硬件资源与专业计算服务,建成中低速柴油机设计、仿真和虚拟试验验证平台,所得利益和成果以互惠互利的原则,由双方协商共享。
长航重工长江船舶设计院为中国石油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设计的“中油应急 102”工作船在渤海湾山东海域完成试航顺利归来。该船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多功能溢油回收船。
该型船为全焊接式钢质结构,具有二层艏楼、二层甲板室,球鼻首线型,设置舭龙骨、尾呆木。采用两台柴油机驱动双全回转可调舵桨推进装置。收油机采用两台侧开内置式收油机,并配有消油剂喷洒系统,同时上甲板尾部配有集装箱箱角,可以搭载 200m长围油栏集装箱一个、小型溢油回收船两艘,上甲板中尾部面积约500m2。具有近海开阔水域溢油污染事故的处理、实施快速有效的海上溢油围控及清除作业、溢油水面消防作业、火灾扑救、事故船舶人命救助、重大工程项目守护,以及作为小型溢油回收船的母船对其运输、吊放及回收溢油等多项功能。船舶总长71.0m,型宽14.2m,型深5.5m,设计吃水 3.5m,设计航速 13.6kn,浮油回收舱舱容538.9m3,船员18人。
日本名村造船(Namura)研发的超低压载水船舶 MIBS VLCC(最小的压载水船舶,简称MIBS)项目2月25日获得日本船级社的 AIP(原则通过)证书。
MIBS VLCC能减少 60%压载水重量,压载水系统处理能力提高了50%,与同吨位的船舶相比,在相同航速的条件下,能节省燃料 4%,在满载的条件下能节省 20%,综合燃效能提高 12%。 因此,可以期待该型船将成为市场上新一代节能环保船。 MIBS船与常规船型相比,减少了 60%~ 70%的压载水用量,功率消耗则降低了12%~15%。
MIBS船型是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不改变常规船型基本主尺度的前提下大量减少压载水使用量的一种船型。对需要大量压载水的油船来说是最有效果的,对其他类型的船舶也同样适用。
近日,IHC Merwede在新加坡正式发布一系列新型 IHC Packhorse海工支持船,旨在加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多的船型设计和建造地的选择。
据了解,IHC Packhorse船型定位为平台供应船(PSV),可满足深水(钻井)作业支持工作。IHC Packhorse-Maxi船型可为IRM(检查、维修和维护)作业、轻度建造和铺管作业提供海上作业支持,定员59人。
据悉,新的 IHC Packhorse系列船舶将由 IHC Merwede和 Jaya Holdings合作建造。Jaya Holdings公司首席执行官 Venkatraman Sheshashayee表示,通过双方在 IHC Packhorse系列船舶建造的合作,将有能力以亚洲造价向市场提供具有欧洲质量水准的海工船舶。
目前,航运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不过在未来两年内,大型集装箱船订造仍旧持续增加。
SeaIntel Maritime分析表示,“集装箱船公司开始担心市场占有率下降,而开展大型化集装箱船以及扩张船队的竞争”,因此,在未来两年内,最多可能出现 165艘 13 000~14 000TEU级集装箱船新船订单。同时,到 2025年约有 20多家大型集装箱船跨国公司实施合并后减少到 8家。SeaIntel展望,在未来两年内,亚洲-欧洲航线的主要船型从8 500TEU级扩大到13 500TEU级,尤其是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签署FTA合同的情况下,这些航线的吞吐量在过去两年内约上升了20%。
据日经新闻报道,日本企业川崎重工将在 2015年生产以液化天然气(LNG)为燃料的油轮等大型船舶。LNG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更符合国际环保规定,但与目前使用的重油相比,燃料成本太高。川崎重工认为由于美国的页岩气产量猛增,LNG价格将下滑、LNG燃料船的需求将出现扩大。川崎重工计划在全球率先推出 LNG燃料船,吸引全球的海运巨头采购。
船舶环保规定要求 2025年之前必须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目前削减三成。与重油相比,LNG的燃烧效率更高,燃料消耗量有望减少三成。川崎重工计划结合船体轻量化等措施来满足法规要求。由于页岩气大幅增产,美国政府对出口持积极态度,在全球各地开发天然气的日本也有望实现廉价采购。
川崎重工首先将在香川县坂出工厂生产大型油轮、集装箱船和汽车运输船等 LNG燃料船。由于 LNG要以极低温度储存在专用储罐中,和重油燃料船相比,建造成本要高出约一至二成,预计每艘大型集装箱船的成本将超过100亿日元。计划在成本比日本低约两成的中国江苏的合资造船厂生产,争取获得中国海运巨头的订单。
全球最环保的大型轮船“M/S Viking Grace”号目前已经在芬兰图尔库市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之间的航线上投入运营。该船由芬兰的STX图尔库船厂承建,载客量为2 800人。
该轮船采用液态天然气作为驱动燃料,这几乎杜绝了所有氧化硫的排放,同时也将一氧化氮的排放量减少到了国际航运组织目前规定水平的 80%。这将意味着,该船的航线将不受任何硫氮排放管控区域的限制。此外,与传统柴油驱动引擎相比,该船的颗粒物排放也将减少超过 9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 20%~ 30%,堪称全球最为环保的轮船。
另外,船上还安装了一个由ABB航运公司设计的名为 EMMA资讯组件的成套能源监测设备,这套设备包含所有船上监测、优化可选方案,以及船员跟踪组件。此外,芬兰能源公司瓦锡兰还为该船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噪声吸收系统,将引擎产生的噪声降到最低以,增加旅客舒适度。
国际油漆(International Paint)公司已经推出 Intercept®8000 LPP和Intersleek®1100SR两款无杀虫剂粘液剥离涂料,将有助于改进船舶操作性能,提高效率,降低燃油成本和排放。
Intercept®8000 LPP涂料是一种崭新的生物杀灭线性抛光聚合物防污涂料,采用了预期寿命长达 90个月的已经取得了专利的LUBYON®技术。
Intersleek®1100SR涂料为涂料行业推出的第一款无杀虫剂污染控制涂料,采用了独特的专利粘液剥离技术,可以防止微生物污染船体,以便保持船舶整个入坞周期的性能。
三菱重工和商船三井联手开发可以装在标准尺寸货运集装箱中的压载水处理系统。
该压载水处理系统是为集装箱船开发的,装在货舱集装箱内,已经获得了日本船级社概念认证。三菱重工称,与正常情况下在发动机舱中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相比,集装箱中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压载水处理系统改装的时间。三菱重工已经在商船三井2008年建造的“MOL Competenc”号8 100TEU集装箱船安装了 250m³/h压载水处理系统。
该集装箱型压载水处理系统可以装在长大约12.2m、宽2.4m、高2.9m的40英尺集装箱中。该压载水处理系统安装在集装箱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并可以进行维护。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船上安装集装箱型压载水处理系统可以在 2周左右完成,比常规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安装时间减少 7天。而且安装集装箱化压载水处理系统时不需要切开船侧钢板,可以在码头安装,不需要入坞安装。该集装箱型压载水处理系统适合机舱空间有限的船舶安装。
据悉,三菱重工已经开始设计一种可以安装在船上每小时可以处理750m3压载水的压载水处理系统,该系统今年春季将安装到船上。
马士基宣布,相比2007年碳排放基准,该公司碳排放量已减少了 25%,该目标是其 2020年的碳排放目标。马士基首席运营官(COO)Morten Engelstoft说:“提前8年完成目标,我们感到非常自豪,这样的成绩肯定了我们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保持这样的势头,到 2020年的目标我们将其上升为减少碳排放(以 2007年为基准)的40%。”
Engelstoft还说,“马士基注重能量效率,这样增加了公司的成本竞争力。我们削减碳排放,同时也降低了顾客的碳排放,也帮助了他们达到他们自己的碳排放目标。”
对数据进行标杆分析可以让所有的顾客基于碳排放量来比较他们的运输供应商。据马士基表示,公司正在招募帮助顾客实现那样的标杆计划的专家,使CO2排放指标成为顾客考虑购买的理由之一。
日前,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了英国劳氏船级社颁发的型式认可证书。至此,由该公司自行研究设计生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同时持有英国、挪威和中国三大世界权威船级社型式认可证书步入全球船舶市场的系统。经过为期一年的严格审核,其压载水管理系统于今年 2月 14日通过认证,这对于该公司争取入籍英国劳氏船级社的船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月 25日,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在上海成立分中心,这是继新加坡之后,该国际组织在亚洲设立的第二个分中心,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有着百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运营最多样化、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航运组织。其拥有970家船东会员、涉及1.5 万余艘船舶、7.03 亿载重吨运力,占世界海运业总运力的 65%以上。目前,国际海运和相关行业中有近 3/4交易,采用该公会编制的各类标准合同和条款。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上海中心揭幕,标志着首个国际公认的国际航运组织正式入驻上海,有助于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软实力。据透露,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计划用 5年左右时间,将其在国际航运服务领域的先进经验和运作方式植入中国,实质性拉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国际航运金融和保险、国际航运服务、国际航运交易、国际航运法律、国际航运高端培训等领域。同时利用公会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航运业在世界航运舞台上的“话语权”,特别是在国际航运标准制定和交易规则设置等方面。
航运界人士表示,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和资源,将大大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行业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
2012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401.46万标箱,同比增长38.87%,集装箱吞吐量居长江沿线港口第一。其中,完成内贸集装箱吞吐量 265.9万标箱,同比增长 35.88%,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居长江沿线港口第一、全国港口前列。今年前 2个月,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完成 54万标箱,其中内贸 3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7%和19%。
太仓港力争早日打造成为江苏沿江集装箱运输的内贸转运枢纽、近洋直达集散中心、远洋中转基地。
2012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位排名为:1.宁波-舟山港,2.上海港,3.新加坡港,4.天津港,5.鹿特丹港,6.广州港,7.苏州港,8.青岛港,9.大连港,10.唐山港。
据介绍,2012年,宁波—舟山港以7.44亿吨的战绩超越上海港,首次荣登全球第一大港口宝座。唐山港则超越了2011年排名第十位的釜山港,首次跻身全球十大港口之列。
《全球港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在我国外贸疲软、内需不振的双重压力下,2012年,我国亿吨以上港口(包括沿海和内河港口)新增至 29个,港口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 97.4亿吨,同比增长7.4%。与2010年和2011年相比,货物吞吐量集和装箱吞吐量增幅均大幅收窄。受国际需求疲软及国内经济转型双重压力影响,去年我国前五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均未超过 10%。然而,没有高基数压力的中、小港口仍以两位数增幅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主任杨惠根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中国“雪龙号”探测船已经成功勘测出一条穿越北极通往美国和欧洲的商务航线,这将是中国船运公司第一条穿越北极通往北美和欧洲的商用航线。与穿越太平洋通往美国和绕道印度洋通往欧洲相比,穿越北极的航线距离更短,能为航运公司节省下大笔燃油费用。
杨惠根说,一家中国船运公司可能会在今年夏天进行第一次商务航行。
与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相比,从中国上海到德国汉堡,穿越北极的航线距离能缩短 5 185公里。即使考虑到北极恶劣天气可能带来的风险,破冰穿越北极也能为航运公司节省大笔费用。
全球气候变暖为开通穿越北极航线创造了有利条件。气象卫星 2012年 9月监测到的数据显示,目前北极冰圈已经收缩到 1970年以来最小规模。科学家们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北极冰圈在夏季可能会完全消失,给通航提供便利。
马士基码头公司及其合作伙伴近日宣布,计划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州(Lagos)的巴达格瑞 (Badagry)进行新的超大型港口开发项目,并将在该地区成立自由贸易区。据悉,该项目一期预计在2016年竣工开放。
建成后的深水港口码头岸线将长达7公里,堆场面积达 1 000公顷,成为非洲最大的港口之一。该港将拥有最先进的设施和驳船码头,可以满足集装箱、干散货、液体散货、滚装船及件杂货的需求,并配有相应设备支持石油天然气业务操作。与该码头相邻的巴达格瑞自由贸易区将包括发电厂、炼油厂、工业园区、仓储设施及集装箱内陆仓库。